重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各区县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降低,群众办事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社会认同感日益增强。
綦江区
成立商标服务指导站
帮助市场主体“降成本”
近期,綦江区设立了商标服务指导站,大幅提升商标注册便利化水平,有效帮助市场主体“降成本”。
过去,由于对商标注册流程不熟悉、商标注册受理地点不在綦江区等原因,辖区内的大多数市场主体选择委托商标代理机构办理商标注册。数据显示,綦江区2020年成功注册的1117件商标中,通过商标代理机构办理的有1101件,占比高达98.57%,商标注册成本相对较高,制约了市场主体发展。
商标服务指导站。
商标服务指导站设立以后,市场主体可面对面咨询和直接办理商标注册申请、商标变更、商标续展、商标转让、商标许可备案等业务,办事成本大幅降低。另外,商标服务指导站针对区内重点企业和重大招商项目,开通了商标申请“绿色通道”,提供提前介入、专人办理、专人指导、专业咨询等服务;针对企业聚集的高新区桥河产业园、高新区通惠产业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提供商标咨询“零距离”上门服务。
涪陵区
用好政策、改革、服务“三板斧”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涪陵区以政策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服务为抓手,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下足政策“及时雨”。编制形成中央、市级应对疫情涉企优惠政策摘要,涉及惠企政策文件35个。出台《涪陵区支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推动服务业做大做强,围绕物流业、商贸服务业、金融业等八个方面推出26条“真金白银”支持政策。深入落实减税降费、“支持企业40条”等一揽子对冲措施,累计为企业减负17.7亿元,为困难企业新增授信78.2亿元、投放贷款95.8亿元。
推动改革创新“集成化”。将23个区级部门的500余项事项纳入政务服务综合窗口统一受理,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审批模式,实现“一窗综办”。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实现“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办成”。整合不动产登记窗口和税务部门窗口,推行存量房屋登记、交易和税收“一窗办理、即办即取”。
大开政务服务“方便门”。推行“7×24”小时网上服务、节假日预约式办公,提供工作日午间不间断服务、工作日早晚和周六延时服务。持续开展“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跑动”专项行动,推出“预约办、延时办、上门办、陪同办、帮办代办”服务。
铜梁区
整合利用能源数据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铜梁区归集水电气油等领域的8家能源企业近10年的数据信息约2000万条,以大数据赋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对城区5个水电气企业营业网点实施“三厅合一”改造。改造后,在任一网点均可同时办理水电气业务。目前,已累计办理跨企业业务1.8万笔、涉及金额约130万元。
二是通过分析小微企业用能数据,从“行为习惯、经营业绩、管理水平、行业分类”四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和风险模型。将通过评估的小微企业纳入“白名单”,并推送给合作银行,让“白名单”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授信。数据赋能,帮助重庆祥臻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获得全国首笔无抵押信用“能源贷”,贷款金额达72.9万元。
巴南区
以问题为导向
推动“川渝通办”工作走深走实
巴南区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川渝通办”工作走深走实,大幅提升政务服务便捷度和群众获得感。
业务培训解决“不会办”问题。组织区、镇(街)、村(社)三级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展“川渝通办”事项业务培训,培训重点包括操作流程、政策解读、认领发布、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内容,建立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5项制度,切实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为“川渝通办”工作落地落实奠定坚实基础。
代收代办解决“来回跑”问题。在区、镇(街)、村(社)三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咨询服务台,共计配备48名帮办人员,提供“川渝通办”事项的线上线下咨询、引导、帮办、代办服务。此外,针对“全程网办”事项,可手把手指导群众网上办理或者提供全程代办服务,如帮助群众准备申报材料、在网上代为录入信息等;针对“多地联办”事项,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办理沟通协调机制,主动对接异地工作人员,协助准备相关资料,让业务办理更顺畅。
资料邮寄解决“往返送”问题。针对必须到四川省内的政务服务大厅进行现场核验的资料,川渝专窗接件后,通过邮政免费寄达;对可现场办结的事项,川渝专窗完成资料、程序、要素审查后,由邮政免费邮递资料及办理结果,用“快递跑”取代“群众跑”,实现“只到一窗、只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