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局获悉,“城市治理我建言”第一季度十大金点子名单出炉。
“含金量”较高的金点子,一类是涉及公共空间改造的建议,包括重庆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城市灰色空间再生利用、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化提升等。另一类是完善公共服务的建议,包括中心城区无障碍环境建设、轨道站点交通接驳秩序优化、创建“社区需求动态感知系统”、设立城市共享摊位促进“地摊经济”发展等。
据统计,活动第一季度征集有效金点子332条,主要反映了五大痛点问题——基础设施薄弱与规划滞后,交通拥堵与综合治理不足,市容环境与秩序管理顽疾,科技赋能与智慧化转型滞后、民生服务与安全短板。
活动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认为,许多建议“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创意来源于生活,内容贴近实际场景,为重庆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提供了参考。
金点子来源于生活
记者采访了不少提出金点子的市民,他们的灵感都来源于对身边环境的观察与思考。
“我看到重庆有不少艺术街区,但整体缺乏系统性规划和品牌效应。”《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化提升》金点子提出者李先生表示,自己热衷于参加艺术活动,但重庆艺术活动的频率和规模相对有限,活动形式较为传统,因此建议定期在城市公共空间举办各类艺术活动,鼓励市民参与艺术创作。
《关于强化中心城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建议》提出者洪启俊说,他喜欢逛街,发现重庆人行道、步行街、轨道站出入口等空间无障碍设施不够完善,部分公交站台没有无障碍通道,有些盲道被侵占,“重庆是山城,地势高低起伏,可以通过设计解决高差带来的出行障碍。”
“我平时关注媒体比较多,很多城市都在进行小微公共空间的整治提升。”程燕虽然不是重庆人,却经常来重庆旅游,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关注到小微公共空间的不足,“比如说,重庆夏季高温多雨,小微公共空间可以增设避雨亭、遮阳棚;小微公共空间被改造成口袋公园,可以种植适合本地生长的黄葛树等植物。”
公共服务与民生需求精准匹配
“金点子征集活动好比民意直通车,将民生需求前置到决策环节,实现了民意表达与公共决策的双向奔赴,也实现了公共服务供给与民生需求的精准匹配。”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邹东升说。
“小微公共空间的整治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提升等建议涉及城市的公共空间提升改造。”邹东升说,部分城市空间基础设施老旧、环境杂乱还有安全风险,居民对休憩、社交、文化活动的多样需求与空间功能单一化存在矛盾,“多样化的探索可将城市‘边角料’空间转化为‘金边银角’,既提升市民幸福感,又激活城市微循环。”
《关于设立城市共享摊位促进“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这一金点子也让邹东升印象深刻。“这个金点子建议用平台用数据管理摊位,根据不同区域收取相应成本费用,避免无序争夺,这些想法比较有前瞻性。”邹东升提到,大数据能更精准、高效地匹配公共服务与民生需求。
不回避问题,直指三大矛盾
难能可贵的是,金点子并不回避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助一双双眼睛直击痛点。
不少金点子提到,我市基础设施薄弱与规划滞后,具体体现为道路狭窄、老旧小区管网老化、停车位紧缺等。“此前重建轻管现象普遍,部分区域规划缺乏前瞻性,难以适应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需求。”组委会相关负责人分析了其中原因。
还有不少金点子提到,我市部分区域电动自行车充电存在安全隐患、违规停放等问题;学校周边交通拥堵、停车位不够。“一方面是执法力量分散,跨部门协作不畅;另一方面,智慧交通系统整合不足,数据应用滞后。”该负责人说。
此外,学校、养老机构周边配套设施不足,“一老一小”食品安全有隐患,无障碍设施建设不完善,损毁后修复不及时等民生服务与安全短板也制约着城市治理水平。
“上述问题反映出城市管理的三大深层次矛盾。”邹东升认为,首先,“硬环境”与“软服务”不匹配,基础设施投入与精细化服务能力脱节;其次,“传统管理”与“现代需求”冲突,粗放式执法难以应对复杂治理场景;最后,“条块分割”与“系统治理”矛盾,导致不同部门协作的壁垒。
“化解三大矛盾,市民的意见很重要,人民城市人民建,城市主体是人民。”邹东升表示,市民既发现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良方”。例如,建大数据平台实现网络协同,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条块分割”与“系统治理”的矛盾。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