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一季度重庆市文化和旅游领域经济运行情况正式公布。记者了解到,一季度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12亿人次,同比增长8.6%;实现旅游总花费1219.55亿元,同比增长14.7%。
重庆两江四岸绝美风光。资料图
其中,假日经济表现尤为突出。春节期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3316.16万人次,同比增长10.5%,游客总花费261.62亿元,同比增长11.5%。央视春晚重庆分会场从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持续开放主舞台、上演无人机表演,带动周边区域接待游客57.93万人次,同比增长211.62%。
为刺激文旅消费,重庆出台《“中国年·重庆味”2025年春节文化旅游惠民消费若干举措》,举办“欢欢喜喜过大年”“新春惠民演出季”等2000场次文化旅游消费惠民活动,通过发放文旅消费券、出行补贴、景区门票减免、娱乐演艺优惠等举措,惠民金额近1亿元。
入境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一季度接待入境过夜游客33.8万人次,同比增长102%,较2019年同期增长266%。接待入境游客团队数884个,团队游客近18332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19.35%、93.31%。
演出市场持续火爆,全市共举办营业性演出2.15万场次,同比增长6.1%,其中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8场,同比增长14.3%,观演人数8.75万人次,票房收入约1.1亿元,拉动消费约7.54亿元。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也取得新进展。重庆紧扣“让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有形、有色、有味”主线,印发实施《重庆市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川渝地区文化和旅游改革创新试验区创建工作获文化和旅游部大力支持,相关建设方案正在履行内部决策程序。
预计一季度全市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10亿元和300亿元 。预计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人次约为2.35亿人次,同比增长约8%;实现旅游总花费约2580亿元,同比增长约15%。
接下来,重庆将在文旅领域持续发力。加快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走深走实,全面实施“1396”行动,力争4月底前获批川渝地区文化和旅游改革创新试验区并印发改革方案,6月底前协同四川印发《〈试验区建设方案〉任务分工》;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打造老鼓楼衙署遗址、大足石刻“五山”联动等11个“爆款”产品,培育元宇宙、剧本娱乐等新业态,丰富夜间旅游产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优化惠民活动供给,出台大型营业性演出奖补政策,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深化品牌活动;以文旅区域协同发展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深化入境协同机制,加强部市协作,依托国家旅游形象推广活动、驻外机构增加重庆文旅“曝光度”,深化成渝入境游互联互通合作,构建240小时入境免签城市协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