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今日重庆

非遗工坊:重庆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 巫溪文峰木雕、涪陵涪州结绳、武隆浩口蜡染入选全国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5-05-13 07:02
发布时间:2025-05-13 07:02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非遗工坊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赋能乡村发展的新引擎。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重庆巫溪文峰木雕、涪陵涪州结绳、武隆浩口蜡染三例入选。这些工坊以非遗为纽带,通过政策扶持、技艺创新、就业带动、社区共建等多元路径,不仅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更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传统技艺“破圈”现代生活

非遗工坊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自上而下的政策保障与体系化建设。市文旅委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和遴选认定工作的通知》,明确工坊建设目标、认定标准及扶持措施,形成市、区县两级工坊联动体系。政策红利下,重庆全市非遗工坊数量已达99个,覆盖99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累计带动就业1.7万余人。

非遗工坊的活力,源于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文峰木雕工坊将传统龙凤纹样融入现代家居设计,开发出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木雕产品;浩口蜡染突破传统蓝白配色,结合时尚元素推出围巾、服饰等68款文创单品,年产值超2100万元。

技术创新亦为非遗注入新动能。涪州结绳工坊成立“结绳艺术学院”与设计工作室,将传统结绳技艺与城市伴手礼、婚庆礼品等结合,产品屡获国家级奖项。此外,全市85个工坊品牌中,70家已入驻主流电商平台,线上年销售额突破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非遗工坊在创新中始终坚守文化根脉。例如,浩口仡佬族蜡染工坊在培训中强调传统纹样的文化寓意,学员需掌握“鱼跃龙门”“花开富贵”等图案的历史内涵,确保技艺传承“形神兼备”。这种“以旧育新”的模式,让非遗既融入现代生活,又延续了文化基因。

“一根绳”“一块布”织就致富路

非遗工坊的核心价值,在于为乡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体开辟增收渠道。涪州结绳工坊通过“零门槛”培训带动3000余人灵活就业;浩口蜡染工坊与学员签订“居家创作+统一收购”协议,帮助8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数据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南川绳结工坊为110名困难群众提供岗位,人均月增收600—2000元;文峰木雕工坊培训410名村民,年收入3—5万元。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社会价值的重塑。涪州结绳工坊通过“爱心互助基金会”“妇女微家”等平台,为残障妇女提供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甚至开设“儿童之家”解决育儿难题。浩口蜡染工坊则与当地学校合作,开设非遗研学课程,让留守儿童在接触传统技艺中增强文化认同。非遗工坊不仅是经济引擎,更成为乡村社会关系重构的纽带。

非遗工坊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非遗工坊的实践,正在重塑乡村的社区生态。在武隆浩口乡,蜡染工坊成为村民议事、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间。工坊定期举办“非遗集市”,邀请周边村民展示手工艺品,并组织技艺比拼活动,既提升了产品知名度,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文化自信的培育是非遗工坊的隐性价值。涪陵结绳工坊通过“非遗六进”活动,将结绳技艺带入校园、社区,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此外,非遗工坊在可持续发展中探索绿色路径。浩口蜡染采用植物染料替代化学原料,并建立废水回收系统;文峰木雕工坊利用边角料制作小型文创,减少资源浪费。这些实践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呼应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从深山工坊到国际展会,从传统技艺到现代产业,重庆非遗工坊的实践生动诠释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它们以文化为根、以创新为翼、以惠民为本,不仅守护了乡愁,更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未来,随着更多“非遗+”模式的探索,这片土地上的匠心故事,将继续为乡村振兴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