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共治显团结,川渝毗邻世友好;共制条约齐遵守,文明村风共打造……”万州区余家镇的硝水村文明实践联合服务站里,一座“川渝乡约”纪念奖杯格外亮眼。奖杯的另一边,是该村村民与四川达州市开江县长岭镇山溪口村、达州市开江县广福镇兰草沟村村民们共同制定的联合《村规民约》。
一年多来,三村按《村规民约》调解跨区域问题14个。这是协同打造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一廊四带”的一个缩影。
资源共享 汇聚协同合力
打破壁垒、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汇聚新时代文明实践跨区域协同的强大力量。
聚焦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川东北渝东北新时代文明实践带整合用活两地红色资源,联合开发红色旅游、研学精品线路,万州区、开州区、梁平区、城口县与四川省达州市联合开展“百课齐讲、千屏共亮、万人同唱”爱国行系列活动,持续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
川东北渝北新时代文明实践带联合推出红岩文化感悟之旅、寻踪之旅、探寻之旅3条精品研学线路,定期联合开展思政教师培训,举办思政金课大赛,共建思政教育基地。
川中渝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带联合策划“走读巴蜀文明”研学路线、非遗传承体验等活动,建立遂潼红色景区联盟,联合高校、企业开发“红色潼遂”系列文创。川渝还协同开展石窟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共同守护石刻艺术。
川南渝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带精心策划《奋进力量——江津人的家国情怀》专题展览,先后编排《赤水河上的密电码》等剧目200余个,展演1100余场次,覆盖师生100万余人次。精选10个示范案例,在川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跨区域合作活动中巡演展演,让川渝毗邻地区青少年赓续红色血脉、坚定价值追求。
阵地共建 相向融合发展
近年来,一体共建的川渝文明实践阵地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在川渝毗邻地区遍地开花。
打通线下阵地。川渝聚焦毗邻地区共建一批文明实践广场、新风礼堂、主题公园等具备综合功能的文明实践阵地100余个,共建文明实践综合体34个,推行川渝阅读“一卡通”,实现两地129家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助推文明实践阵地建设融合发展。
联通网上平台。川渝立足现有数字化应用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实施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队伍“接单”、群众“评单”的“四单”运行机制,跨区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准服务群众点单需求。志愿服务时长跨区域互认,实现活动发布、供需对接、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线上通联,构建文明实践跨区融合新场景。
融通社会力量。川渝聚焦重点领域,协调多个部门,在阵地建设、项目打造、活动开展、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持续扩大川渝文明实践共建“朋友圈”。
队伍共育 夯实人才基础
推进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动高质量发展,加强队伍建设是重要抓手。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川渝统筹党政宣讲团、高校、智库等专业宣讲力量,以及百姓名嘴、乡贤名人、“川渝好人”等民间宣讲力量,跨区域组建“川渝共上一堂党课”“行走川渝的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等基层宣讲队伍,引导毗邻区县5万多名党员干部和群众志愿者踊跃参与。依托毗邻地区文明实践阵地,川渝积极开展“川渝干部政德研学”“党的声音进万家”等宣讲活动2万余场次,用“大白话”向群众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理响巴蜀”“理响重庆”等宣讲品牌“声”入人心。
聚焦理论宣讲、服务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川渝联合组建“共护一江水”“河小青”等志愿服务队伍2000余支,参与志愿服务人数达50余万人,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达10万余场次。
此外,川渝还联合组建移风易俗劝导队,开展跨区域“无事酒”联合整治。如川中渝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带联合组建移风易俗劝导队12支,成功劝导大操大办等陋习行为130余件。
活动共办 让品牌亮起来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围绕群众急难愁盼,一批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共建品牌正在川渝生根发芽。
聚焦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两地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共同调解跨区域民间矛盾,联动解决社会问题,堵塞毗邻地区社会治理的漏洞和盲区。川渝高竹新区建立社会治理共管机制,成立跨省域人民调解委员会,化解劳资纠纷400余次,调解成功率100%,实现零上访。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川渝实现“飞地”互助。如合川区与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部分接壤乡镇存在多个“飞地村(组)”,推动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协同推进,边界纠纷共同协商,让居民享受到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文化生活。
此外,川渝还经常跨区域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联合打造“成渝地·巴蜀情”群众文化品牌,常态开展“我们的节日”“村BA”“川渝村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出微短剧、情景剧、微电影等数百个特色文化节目。
目前,川渝已先后发布文明实践共建特色品牌12个,未来还将聚焦改革创新、协同联动、惠民有感,推出更多具有川渝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文明实践共建案例,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