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今日重庆

重庆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25-08-24 07:11
发布时间:2025-08-24 07:11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累计建成170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6个国家级绿色园区、18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单位GDP能耗降至0.31吨标准煤/万元,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

近年来,重庆将“绿色低碳”作为制造业发展底色纳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中加以推进,逐步建成“全领域、多层次”绿色制造体系。连日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我市多个区县、园区及企业,对它们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梳理,其中不乏多个代表性案例。

案例一

一项“专项补贴+低息融资”惠企举措带动“双赢”

“我们企业在实施节能降碳技改过程中,通过北碚区生态环境局‘点单式’服务所提供的技改方案,不仅拿到了专项补贴,还对接金融机构为项目争取到一笔低息贷款额度,很给力!”日前,重庆富皇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皇建材)副总经理许广眉头终于舒展开。

富皇建材是北碚区一家传统水泥生产企业,作为该区首个“气候投融资”试点项目,该企业通过拿到这笔资金,顺利实施水泥粉磨生产线技改。

“气候投融资”是为应对气候变化而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包括通过公共财政、金融贷款等多类方式,为高污染、高耗能生产企业筹集技改资金,为它们实施再生能源及绿色低碳技术等予以扶持。

“技改项目完成后,预计企业每年可减少标煤使用量4007吨、电量3260万千瓦时,减排氮氧化物约170吨、二氧化碳约4.2万吨,增加综合效益近3800万元!”许广说,通过“专项补贴+低息融资”,让企业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自今年以来,北碚区生态环境局灵活运用金融工具和环保专项补贴,通过施行“专项补贴+绿色融资”,“真金白银”支持辖区企业绿色化发展,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项惠企举措实施以来,让“政、银、企”三方通过政策激励和金融工具创新深度协同,形成“资金撬动—技术升级—减排增效”,带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解读>>>

北碚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春燕:

北碚区生态环境局实施的“专项补贴+绿色融资”惠企举措,是服务辖区企业实施绿色制造、环保治理等减污降碳项目所提供的专项帮扶。其中既有专项资金补贴,又有政府部门联合多家金融机构,应用它们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政策,为企业提供低息融资贷款。

自去年以来,我们举办多场银企对接活动,帮助一批企业争取到专项补助和金融机构融资,有效降低了企业环保改造成本。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推进这项惠企举措,深化绿色金融产品应用,积极争取环保专项资金,赋能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案例二

一场试点催生产业园区生长出“制造新绿”

产业园区,既是工业“主阵地”,也是降碳“主战场”。2023年,我市设立首批9个近零碳排放试点园区,包括大渡口重庆建桥工业园(以下简称建桥园区)等一批市级工业园区在列。

两年多运行下来,这批试点产业园区纷纷生长出“制造新绿”。

在建桥园区海康威视科技公司厂房屋顶上,8000多块蓝色光伏面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该企业充分利用“屋顶资源”,将太阳能转化为电力,带动企业电量“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从而实现每年发电量约260万千瓦时,节省标准煤930吨,减排二氧化碳2600吨。

“通过实施‘节能降碳、科技赋能’等举措,园区实现制造业绿色变革,呈现出多个绿色发展亮点。”建桥园区发展中心副主任郭寰称,在园区牵头带动下,一大批绿色企业持续涌现——

重庆水务环境集团所属三峰环境集团,自主研发的垃圾焚烧发电核心设备畅销国内外。截至去年底,该企业累计处理垃圾超1.24亿吨,累计提供绿色电力445亿千瓦时。

另一家入驻企业,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技术迭代和工艺革新,去年玻璃纤维产能突破120万吨,跻身全球行业前3位,其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核心技术能力全球行业领先。

如今,建桥园区40多家入驻企业通过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技改实现“向绿向新”,它们宛如一座座平地而起的“森林绿岛”,带动整个园区“向绿而行”蔚然成风。

解读>>>

市经济信息委副主任钟熙:

试点创建一批近零碳园区,是当前我市在工业领域推动产业园区开展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的内容之一。

通过在园区内部一手抓绿色新兴产业扩容提质,因地制宜培育绿色生产力,持续扩大高产出、低能耗产业占比,另一手抓减污降碳增绿协同并进,持续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

案例三

一套绿色技术让工业废弃物实现“循环重生”

走进位于长寿区的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维化工),密密麻麻的化工管道纵横交错,但现场闻不到一丝异味。在这里,每年有3.5万吨具有强腐蚀性的废硫酸被“点废成金”,实现“循环重生”。

川维化工甲醇运行部西区副主任何强介绍,在化工企业生产中,具有强腐蚀性和刺鼻性气味的废硫酸,是处理难度较大的危险废弃物之一。妥善处理废硫酸,减少对环境污染和对资源浪费,是企业实施绿色生产的重要一环。

为此,川维化工通过开展“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利用,为废硫酸找到“重生”之路——即建成一套废硫酸再生循环利用装置,运用绿色回收技术,实现硫元素在厂区内部循环使用。

“这套装置设备就像是‘硫酸再生工厂’。”何强说,该装置为废硫酸找到了“重生通道”,那些在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硫酸,在这套装置中经过焚烧、净化、干吸、转化等工序,生产出合格的硫酸产品,再返回上游生产装置作为生产原料循环使用,回收率达98%以上。

何强表示,以前企业既要花费资金处置废硫酸,又要购买硫酸原料用于生产。而现在,运用硫酸回收技术后,废硫酸实现了循环回收利用,既节省危化品处置费用,又降低了产品硫酸采购成本,每年累计节约成本近80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解读>>>

中国地质大学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邓宏兵:

川维化工这套废硫酸处置设备及技术的成功实施,既解决了工业废弃物“处置难”,又通过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收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让传统化工企业焕发出绿色生机,成为“无废工厂”建设的生动样本。

实施工业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包括对退役的生产设备和各类工业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置及循环利用,是当前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在“双碳”目标下,完善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减少资源消耗,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共赢。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