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今日重庆

厚植城市人文底蕴 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

发布时间:2025-08-27 07:05
发布时间:2025-08-27 07:05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嘉宾

市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 石强

永川区委书记 关衷效

大足区委书记 徐晓勇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焦兴涛

主持人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韩毅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厚植城市人文底蕴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坚韧、忠勇、开放、争先”城市精神,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化风成俗,统筹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能级提升,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让城市文化软实力更好成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让自然美与人文美交相辉映。接下来,我市如何持续厚植城市人文底蕴,加快文化强市建设?8月26日,记者邀请嘉宾进行讨论。

人文立城

在历史文脉中探寻发展密码

作为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拥有不可移动文物2.6万余处。近年来,重庆大力赓续城市历史文脉,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并融入文化、艺术、康体、科创等多元场景,探索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接下来,我市将大力实施五大工程,系统迭代文物工作体系,进一步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文物保护利用标志性成果。”石强介绍,五大工程涵盖文物系统保护工程、文物平安建设工程、文物考古研究工程、文物活化利用工程、文物夯基固本工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其中,文物活化利用工程包括: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方式,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川渝石窟寺等文物主题游径,打造红色游、三峡游、石刻游等具有国际范、巴蜀韵、重庆味的精品线路;丰富提升“五大博物馆群”,打造沉浸式体验新场景;全面推进白鹤梁、中国传统盐业遗产、蜀道(重庆段)、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申遗。

“大足拥有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底蕴深厚、底色鲜明、底气十足。”徐晓勇表示,大足正努力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进大足石刻文物保护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致力于将大足石刻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研究院,加快创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全力推动大足石刻景区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多元开发数字游戏、AR数字绘本等文创产品和创新运用场景,真正实现让石刻从崖壁走进生活。

关衷效表示,永川将文化和科技巧妙融合,用数字技术为文化赋能,让老资源变成新优势。例如,借助永川西部科技影视城的产业和技术优势,打造“云勘景”平台,把茶山竹海的美、松溉古镇的韵,还有老城街巷的烟火气,通过数字建模、VR、AR这些技术鲜活地还原出来,再转化成影视、动漫、短视频这些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科技的力量把永川故事讲得更生动。在盘活遗址、老建筑方面,永川则致力于通过多元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新场景。

在焦兴涛看来,重庆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要从生态文明的角度,让珍贵文化资源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例如,依托长江三峡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中华传统生命观、生态观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重塑生态文化内核与时代价值,打造兼具文化深度与生态保护意义的旅游创新典范。同时,随着年轻一代消费群体的崛起,可策划全国性的文创大赛、二次元节会、沉浸式演出等,放大文旅效应。

文艺立品

在“高原”之上再攀“高峰”

近年来,重庆文艺的“百花园”生机勃勃、百花齐放——川剧《江姐》获得文华大奖,群众合唱获“群星奖”、杂技获“金菊奖”、曲艺获“牡丹奖”……实现了中国艺术舞台“大满贯”!不过,要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尚需在“高原”之上再攀“高峰”。

石强表示,接下来,重庆将围绕重大时间节点、重大国家战略开展主题创作,推出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文艺精品。同时,我市还将深入实施舞台艺术“渝韵”、美术“添彩”计划,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按照“储备一批、新创一批、修改打磨一批、经典复排一批、传播交流一批”思路,致力打造更多文艺精品力作。其中,今年,我市就新创作推出川剧《巴蔓子将军》、舞剧《超燃青春》等充满重庆辨识度的文艺作品。

关衷效介绍,永川将推动影视、文化、商业、旅游融合发展,通过引进重塑空间布局、发布机会清单、打造百景片场等一系列措施,把文化市场带动起来。例如,依托“重庆云谷”大数据产业园重点发展科技影视产业,打造辐射西部的科技影视拍摄基地和后期制作产业集群。此外,永川还创新开发了全国首个全域一站式影视拍摄服务平台——“光影重庆·光影拍摄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上百家本地酒店、餐饮和服装企业,上线超1000件道具,配套700多套“剧组之家”公寓,聚集了1.3万多名注册群演,可大幅减少剧组成本。

徐晓勇称,大足始终坚持文艺立品、文化惠民,匠心雕琢“足字号”的文化文艺精品力作。例如,依托全国37场巡演的成功基础,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一道,进一步深化打磨渝派舞剧《天下大足》,持续开展“跟着舞剧游大足”城市推广活动;围绕主要景区景点、重要节假日,推出灯秀、餐秀、水秀等爆点场景和沉浸式体验产品,推进鲤鱼灯舞、中敖火龙、双桥杂技等非遗节目常态化展演,打响“昌州夜宴”“石刻夜龙舟”品牌,大力开展“校园之春”青春音乐会等群众文艺活动,丰富多层次游览体验。

焦兴涛称,四川美术学院将充分发挥“文化金名片”的作用,创建环川美文化产业和艺术创业生态圈,积极举办全国美展、全国青年美展、中国艺术节等重量级文化艺术展演,助力重庆文化强市建设;依托川美毕业展“开放的六月”,联合市内外艺术院校,举办重庆青年艺术季系列展演活动,聚集美术作品展览、毕业音乐演出、先锋戏剧表演等,助力重庆打造“青年艺术之都”。

文化惠民

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文化强市建设,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关键。

石强称,今年以来,我市推动了“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悦享高品质的文化生活。具体举措包括:多方整合各级部门、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力量,将“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嵌入小区、植入商街、融入公园,目前已建成城市书房、文化驿站、非遗小屋、乡村戏台等460余个;积极部署“送优质文化到基层”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演出、展览、阅读等流动文化服务;持续迭代升级“高品质文化生活”数字应用,整合数字阅览、线上借书和活动直播、线上培训等,让优质文化服务随时随地“一键触达”。

徐晓勇介绍,大足全力打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统筹推进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文体服务设施建设,同步打造集成图书借阅、非遗展示、旅游咨询功能的复合型文化空间,加快“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建设;实施全域文化植入工程,有序恢复“大足古八景”,布局一批特色文化院落、地方风物馆等新场景;把石刻、五金、重汽、荷棠等文化内涵创造性转化为品牌化的具体形象,全面唱响“开山化石、励志图新”的大足城市精神。

关衷效表示,永川以科技影视为抓手,用“一张电影票”串起全区7大景点、6个商业综合体和200多家商户;在神女湖等影视取景地,设置打卡地标和互动装置,推出节目演出、NPC互动等活动,让市民从“观看”转向“参与”。未来,永川将借助虚拟拍摄等技术,推出“15分钟短剧创造营”等项目,让大家用AI换脸、虚拟场景快速生成自己的短片,让永川成为一个人人都能参与、体验和分享的“造梦空间”。

焦兴涛表示,川美将发挥中国式公共艺术在润泽人心、提升素质、促进交往、增加社会包容度等方面的作用,持续举办“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系列展览、毕业生校外系列展览等,让市民切实感受艺术的魅力,增强获得感。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