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今日重庆

共促大河文明交流互鉴 国内外知名专家碰撞思想火花,凝聚行动智慧

发布时间:2025-09-18 07:01
发布时间:2025-09-18 07:01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群贤毕至襄盛会,俊采星驰绘蓝图。9月17日,2025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围绕长江文明保护传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专题,碰撞思想火花,凝聚行动智慧,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共促大河文明交流互鉴。

论坛由中共重庆市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委、市政府外办、重庆社会科学院共同承办,得到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中央和国家部委的有力指导和大力支持,得到长江流域省(区、市)宣传部门的积极支持,并吸引众多相关高校、社科机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

杨开忠:

长江经济带要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文明跃迁

声音>>>

在长江经济带,产生或集聚了中国50%以上的世界级城市或世界级城市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杨开忠以《长江经济带要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示范引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杨开忠认为,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的关键拐点。生态文明作为新质态,构建起“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模式,更形成生态“算力—数据”核心驱动范式,打造分布式韧性智能体网络,用人与自然共同福祉替代无限经济增长目标。

“新质生产力是绿色、智能、韧性协同的生产力形态,契合生态文明对生产力的核心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的关键。”杨开忠指出,生态文明跃迁已从突破阶段迈入高速发展期,长江经济带需牢牢把握这一机遇。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基于长江流域引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的示范区,也是驱动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核心引擎。”杨开忠表示,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已稳定转变为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经济带。在长江经济带,产生或集聚了中国50%以上的世界级城市或世界级城市群。

“当前长江经济带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质量经济带,未来应着力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示范引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努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生态文明的策源地和大本营。”杨开忠表示。

冯时:

天文学是中国的文化之源

声音>>>

长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以《长江文明的辉煌——八千年前的知识与思想》为题,分享了他的观点。

“我将古人所建立的中华文明理论,总结为‘三要三本’。”冯时称,“三要三本”为:道德,人要修德,是立人之本;知识,人要学知识,为立身之本;礼仪,人要习礼,为治世之本。“三要三本”的源头是天文,中国文化很多核心思想都导源于天文、导源于天人关系。

冯时认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科学有三种:天文学、数学、力学,都直接服务于古人的生产和生活,其中最重要的对象就是农业。古人通过对星移斗转的观察制定时间,解决农时问题,于是天文学就发展起来了。而天文学的发展,需要精确化,数学就被引入了。同时,为了适应农业生产方式,人从山洞走出来,为定居而建造房屋,力学又发展了起来。

冯时认为,天文学实际上是人类起源后,最早发明的一种古典科学,是我们的文化之源。《尚书·舜典》载:“濬哲文明,温恭允塞”;《周易·乾·文言》载:“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因此天文是中国文明的源。

“考古发现,湖北秭归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条石为石碑,其性质实为迄今所见最古老的测影仪具——碑表,碑上雕刻的图像再现了人体测影的历史。而类似关于天文学的器物,在长江流域还出土了很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冯时说。

徐松岩:

经济全球化将为文化多元发展搭建平台

声音>>>

我们研究长江文明,对于中国学界在世界史上建立自主知识体系,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松岩以《文明交流互鉴与世界早期国家形态》为题,分享了他的观点。

在他看来,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2000年前时代的一次新飞跃。在全球化时代,世界诸文明的碰撞,英才辈出,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出现。

徐松岩认为,未来一个时期,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会要求发展其自身的文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它必将为文化多元发展搭建一个良好平台。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必然形成若干个重要的文化区,如欧美文化区、中华文化区、南亚文化区以及西亚北非文化区等。这几种历史悠久的文化必将成为影响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作为世界诸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基础。

“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导向是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重塑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而文明和国家起源问题,是世界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因此,我们研究长江文明,对于中国学界在世界史上建设自主知识体系,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徐松岩说。

高大伟:

长江为重庆孕育出深厚文明积淀

声音>>>

重庆的赛博朋克气质,是一张蓄势待发的王牌。

“若要我今天传递一个核心信息,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培育全球思维。世界需要以开放姿态迎接中国的复兴,中国也需要以同样胸怀拥抱世界。”法国汉学家、全球事务与国际关系专家高大伟以《长江与流动的文明:东西互鉴、古今交响》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在他看来,长江始终具有中华文明最为强大的凝聚力之一。这条覆盖了约占全中国20%的国土面积、约40%的人口规模、近45%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滚滚大江串联起的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经济区域。

重庆这座耸立于两江交汇处的山城,该如何进一步吸引世界游客的目光?高大伟给出了答案:重庆的赛博朋克气质,是一张蓄势待发的王牌。

高大伟说,当今世界前所未有的全球互联成为现代交流“新航道”,为全球各地的人们搭建起一条数字高速公路,而长江为重庆孕育出的深厚文明积淀,正是重庆在这条数字高速公路上一路奔驰的通行证,“文化能让人们心意相通,而美的感召更能凝聚人心,长江之畔的重庆两者兼具。”

高大伟表示,愿为重庆大跨步地走向世界出一份力。“我在中国的日子,大部分是在长江边度过的,所以,我称自己是‘长江人’,而重庆的独特魅力,也让我流连忘返。”在发言结束后的专访中,高大伟希望,能在未来聚焦重庆,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向世界讲好重庆故事、长江故事、中国故事。

萨维·萨维·艾哈迈德:

推动中埃两大古老文明交流互鉴

声音>>>

长江和尼罗河所孕育的文明在交流互鉴、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人文精神层面有着深厚的联系。

“尽管中国的长江与埃及的尼罗河相距遥远,但两条河流所孕育的文明在交流互鉴、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人文精神层面有着深厚的联系。”埃及本哈大学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以《长江文明与尼罗河文明的交流与交融》为题,分享了他的观点。

在他看来,尼罗河与长江的共同特质深深植根于两条河流对国家文明诞生与发展的核心作用:两条河流同为人类文明的生命之源,既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与肥沃的土壤支撑农业发展,更持续滋养着两大文明的繁荣与演进。

其中,在生命命脉上,两条河流历来在支撑沿岸地区的农业、经济与日常生活方面作用重大,同时孕育了深受河流影响的深厚文化遗产;在经济价值上,两条河流对沿岸地区的贸易与经济发展曾发挥关键作用;在文明底蕴上,长江文明植根于中华沃土,尼罗河文明发源于埃及大地。

他称,令人欣喜的是,中国与埃及已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请,将中国重庆白鹤梁题刻与埃及尼罗河测量仪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申遗行动,不仅彰显了两国河流遗址的历史文化意义,更是对中埃两大古老文明深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重要实践。

“因此,我建议,中国和埃及充分利用两条河流所蕴含的生产与发展意义,加强两国合作以寻求最新机制来保护水资源、实现最优化利用。”萨维说。

马格努斯·维德尔:

黄河与长江见证了辉煌的文明曙光

声音>>>

世界历史上并行出现并改变世界的伟大创新,都诞生在大河之畔。

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学、古典学和埃及学学院教授马格努斯·维德尔,带来主旨演讲《河流文明的兴起:以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为例》。

“我对中国一直心怀敬意,这片土地孕育了伟大的文明。”演讲开始前,马格努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曾在中国东北师范大学获亚述学博士学位。

“世界历史上并行出现并改变世界的伟大创新,都诞生在大河之畔。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一样,黄河与长江见证了同样辉煌的文明曙光。”在主旨演讲中,马格努斯表示。

马格努斯认为,从根本上讲,“文明”或“复杂社会”是指一个社会超越了基于血缘的小型村落,发展成一个庞大、有组织、分层次的共同体。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变在地球上仅独立发生过四次:美索不达米亚(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与长江流域)。

他指出,在这四个独立诞生的河流文明中,都能看到“规模”的特征,以及背后分明的社会阶层和等级体系,在复杂社会中,出现了大量不再直接依赖农业生产的新职业,这些都需要组织和管理。以中国良渚、古埃及、古印度河流域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吉尔苏城等为例,马格努斯指出,当时的社会需要极其庞大而复杂的行政管理,“这也引出了文字的出现,人类由此从史前时代进入历史时代的关键时期。”

诺拉·索菲亚·塞瓦略斯:

与自然、河流和谐相处

声音>>>

顺应自然与河流的重要循环,是亚马孙流域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

“多项研究表明,几个世纪以来,亚马孙流域的当地人民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与土地多重要素相处的方式。这种关系并非破坏性的,而是顺应自然与河流的重要循环。这种顺应,也是当地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巴西)研究员诺拉·索菲亚·塞瓦略斯以《亚马孙河流域:人民与“美好生活”的土地》为题,分享了她多年来立足亚马孙流域地区进行研究工作的相关思考,就如何与自然、河流和谐相处等话题进行了分享。

诺拉介绍,亚马孙流域地区是约400个不同民族的家园,其中约60个民族选择与世隔绝。“不过,该流域地区的森林持续遭到破坏。”她指出,相关破坏常蔓延到原住民的家园或社区。“他们一次次联合起来,发出声音,筑起防线,应对社会与环境的冲突,阻止了一次次针对流域原始森林的破坏。”诺拉认为,亚马孙流域社会与环境的冲突,本质上是一场源于不同思维模式、土地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冲突。

她认为,亚马孙流域地区的人民,在几个世纪以来已形成了一种顺应自然与河流的重要循环的关系,这也是他们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然而,这种与土地的联系正面临瓦解。“原住民的斗争通常表现在维持自身的组织形式、在其土地内践行自治与自决、保护日常活动与知识体系等。这些努力,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探索。”诺拉说。

穆罕默德·哈米德:

以河流文明为纽带深化中巴交流

声音>>>

期待未来中巴两国能在古代河流文明研究方面有更多交流,进一步拓展文化合作维度。

“巴基斯坦是世界上为数不多自石器时代伊始就有人类持续生息的地区之一,这一点和中国十分相似。这也让中巴两国在人类历史与考古领域上更紧密相连。”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考古学系主任穆罕默德·哈米德,发表了名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主要特征及持续影响》的主旨演讲。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诸多传统至今仍在延续。”穆罕默德举例,这一文明时期的牛车,两轮间距与现代巴基斯坦农村使用的牛车几乎一致;度量衡体系、珠饰制作工艺,甚至居民对隐私的重视,都在当地社会留下深远印记。

他特别提到,目前,巴基斯坦已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启动印度河流域文明遗址联合考察、记录与发掘项目。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次到访重庆的穆罕默德表达了对此次重庆之行的期待。他坦言,正通过长江文明论坛逐步熟悉重庆历史文化,后续计划实地探访相关考古遗迹,深入学习遗址保护与活化的经验,从中发现中巴文明更多共通之处。

谈及对本次长江文明论坛的印象,穆罕默德给予高度评价。

他表示,论坛搭建了优质交流平台,不仅促进中国国内学者的观点碰撞,更推动学界对话,让各国研究者聚焦河流在文明孕育、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他期待未来中巴两国能在古代河流文明研究方面有更多交流,进一步拓展文化合作维度。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