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城市治理高质量发展成效。
“这五年,我们努力让这座拥有30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运行更智慧、更安全,生活环境更便捷、更宜居。”市城市管理局局长肖庆华介绍,较“十三五”末,重庆城市供水能力持续增长30%,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高至86%,城市管理有24项指标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智慧治理让城市更“聪明”
“五年来,重庆坚持整体智治,全面提升城市便民服务效能。”肖庆华介绍,2024年重庆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重庆市城市治理委员会,整合市区两级2200多个专业处置部门,实现对路灯、桥梁、环卫作业等核心业务的智能化监测和统一管理。
重庆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围绕制度创新、数字应用与社会协同,致力于突破治理壁垒、重塑治理模式、激活治理动能。为此,重庆打造一系列破解城市治理难题的数字化场景,比如针对城市道路反复开挖、超期围挡等顽瘴痼疾,谋划开发“马路拉链”的治理应用,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占道开挖的计划统筹和协同监管效能评价。
重庆还为全市2.3万个窨井盖装上“智慧芯”,实时采集上报井盖位移缺失、主体破损等告警信息,迅速响应处置,保障市民脚下安全。同时,上线“渝城便民”小程序,汇聚全市近万个停车场、7000多座公厕、近1900个公园、700多个直饮水点详细信息,绘就便民生活“一张图”。
通过迭代升级“水电气讯路桥隧轨”数字孪生系统,全市2800余座城市桥隧、中心城区300余个城市道路占挖围挡等建立了“责任标签”,将以往依赖于人工的被动巡查,升级为全天候在线的主动感知。五年来,全市城市桥隧视频监控覆盖率从40%上升至75%。
安全韧性筑牢城市“生命线”
五年来,重庆坚持底线思维,全力保障城市安全平稳运行。聚焦市民反映强烈的道路坑洼、人行道不畅等问题,重庆重点整治陡坡、急弯等特殊路段,强化防撞设施和路面修复,集中整治道路1086公里;还通过修复破损路面、优化无障碍通道等方式,精细化提升人行道2900公里。
围绕“量足、质优、安全”目标,重庆提升供水保障水平,五年间共新建改造水厂29座,更新老旧管网2240公里,日供水能力增长至871万吨,足以满足重庆地区所有家庭超过三周的用水需求。重庆还建立市、区、厂三级水质监测体系,常态化开展全覆盖水质抽检,确保自来水水质综合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此外,“十四五”期间,全市生活垃圾城乡一体收运处置体系全面构建,升级改造分类投放点5.2万个,配齐5800余辆运输车,全市生活垃圾日转运处理能力达到4.53万吨;新增生活垃圾处置设施30座,日处理能力增加8040吨。全市已实现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发电、原生垃圾“零填埋”,年发电量超过33亿度,相当于百万家庭1年的用电需求。
另外,重庆通过“建好路、管好车、用好数”方式缓堵促畅。今年以来,重庆已完成主次支路加密项目35个,打通了28条断头路;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错时共享停车,累计新增错时共享停车位5.3万个;用好数字重庆底座,逐步实现对中心城区交通运行态势“一屏统览”。
绿化美化便民化提升生活幸福感
五年来,重庆坚持绿色发展,努力营造宜居宜业美好家园。重庆推进城区1506处坡坎崖美化和810处街头绿地提质,让人居环境更加赏心悦目。同时,完成100个永久绿地保护确认、2527个现状绿地绿线划定,对3572株古树名木“一树一策”管护,让古树名木成为有记忆的地标、可触摸的历史。
重庆充分挖掘独特的山水、崖壁资源,新建了包括三板溪公园、竹溪河公园、凤栖湖公园在内的近600座城市公园,以及42座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建成370多座小巧精致的“口袋公园”,还把“口袋公园”建设融入“渝城助医”“渝城护学”等专项行动;对全市358座老旧公园进行了改造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渝中区在打造宜居环境方面开展了不少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依山就势,渝中区推进21万平方米坡坎崖由“秃斑”变“绿毯”、由“荒地”变“游园”、由“治理点”变“打卡点”;用好山体、江岸,通过垂直挂绿、河岸披绿、见缝插绿方式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山水都市。
另外,五年来重庆还新改建公厕2042座,建设“劳动者港湾”731座,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户外劳动者提供歇脚、饮水、充电等便民服务。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