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十四五”以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的扩面点亮更多家庭的希望,职业技能培训课堂助力近十万人的就业梦想……重庆用责任与担当交出一份暖心的残疾人民生答卷,织就越来越密的残疾人民生保障网。
基本民生保障添新举措
重庆建立涉残部门多跨协同、数据交互长效机制,1.51万残疾人纳入重点监测范围,分级分类抓好精准帮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扶残助残项目连续4年纳入全市重点民生实事。
紧盯残疾人特殊困难,持续加大保障力度,2次调增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将残疾人纳入公租房优先配租对象,9.9万人次残疾人享受托养服务,5.1万残疾人纳入特困供养、19.3万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兜底保障网越来越密实。
实施重度残疾人参保资助、代缴政策,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
关爱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
紧贴残疾人特殊需求,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服务。服务网方面,新建残疾人服务设施7个,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渝馨家园”664家,就近解决残疾人康复服务、日间照料、业务代办等需求。
供给量方面,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范围,由0—6岁扩大至符合条件的0—14岁。残疾人辅具适配补贴种类由36种增加至99种,升级残疾人文体活动点240个,残疾人文体活动参与率提升至5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便捷度方面,强化多跨协同和数字赋能,推进高频事项网上办、线下事项一次办、特殊需求上门办,残疾人证办理表单免填写率达60%,推出“残疾人服务一件事”联办涉残服务事项6个。
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更强
围绕赋能残疾人全面发展,制定出台一系列教育提升和就业帮扶措施。
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推进实施融合教育,完善全年龄段残疾学生助学政策,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9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4361名残疾学生考入高等院校。
开展促进残疾人就业“十大行动”,实施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9.8万人次,新增残疾人就业4.27万人;蜀绣、结绳、漆艺等残疾人文创产品在故宫精彩亮相,让更多残疾人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开展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评选、残疾人十大榜样人物选树等活动,以残疾人为主体建立“528·我爱帮”志愿服务队,激励残疾人自强自立,动员全社会扶残助残。
残疾人友好社会环境呈现新气象
市残联与人民法院建立涉残疾人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协同司法行政、检察部门加大残疾人法律援助、司法保护力度,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重庆出台实施《重庆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规定》,完成残疾人出行高频区域信号灯标准化建设3600余处,配建无障碍电梯的人行天桥增加到315座,全市低地板公交车占比达51.4%,为4.49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残疾人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实施助残公益项目70余个,惠及残疾人30万人次。广泛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活动,服务残疾人21万人次。
川渝残疾人事业协同发展积厚成势,出台实施《推进川渝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联合举办残疾人优质康复资源推介、残疾人创业先锋大赛等活动30余场,按比例就业情况联网认证等3个事项实现“川渝通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等4个服务互认共享事项全面落地。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