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舌尖美食 赏川剧绝技 重庆非遗以全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发布时间:2025-10-20
2025-10-20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10月13日,“种草官”欣赏川剧绝技吐火。记者 梅耀 摄\视觉重庆

热气腾腾的锅盖揭开,色泽金黄的焖烧鸡飘散出浓郁的香气,瞬间唤醒味蕾。10月13日,“种草官”们围坐在弓虽昌焖烧鸡店内,夹起裹着浓浓仔姜香味的鸡肉送入口中,纷纷竖起大拇指:“这味道,绝了!”

作为重庆非遗美食,弓虽昌焖烧鸡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如今凭借创新与传承,成为消费市场的热门美食。

在街巷店铺品尝非遗美食,走进剧院欣赏川剧绝技,“种草官”们用镜头记录非遗魅力,见证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破圈”之路。

“四步”焖烧鸡的技艺传承与创新

踏入弓虽昌焖烧鸡大竹林店,竹楼、竹坝、风雨竹廊映入眼帘,鸡肉与仔姜融合的独特香味扑面而来,令人垂涎。企业创始人肖强介绍,这独特的香味正是弓虽昌焖烧鸡的魅力所在。

肖强向大家分享了这道非遗美食背后的传承故事。焖烧鸡始于1948年,是地道的重庆老字号,是他们家逢年过节时必备的传家菜,从岳母的母亲,到岳母(汤朝藩),再到肖强,历经三代人传承。

“‘四步独创焖烧技艺’是这道菜的灵魂。”肖强介绍,先“炒”去鸡肉水分,再“压”定鲜嫩口感,接着“焖”到配料充分融合,最后“回”锁住浓郁香气,四步紧密相连,造就了这口舌尖上的美味。2024年,这套烹饪技艺成功入选两江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名录。

弓虽昌不仅守正,更注重创新。针对不喜辣味的顾客,去年推出山菌口味焖烧鸡,深受老人、孩子及外地游客喜爱。凭借匠心制作与稳定品质,弓虽昌赢得食客广泛认可,如今,在重庆已有14家直营门店和1家外卖专门店。

在重庆这座美食之都,非遗美食推陈出新并非孤例。

磁器口陈麻花推出低糖、海苔等新口味,引得游客纷纷排队;涪陵榨菜开发文创零食,让传统“下饭菜”焕发新活力;白市驿板鸭借助真空小包装与线上直播,销量大幅增长。传统技艺与现代消费需求深度融合,不断为非遗美食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统非遗技艺的现代演绎

“种草官”们的第二站来到解放碑雾都剧院,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非遗技艺表演正在这里上演。

舞台上,川剧变脸演员一个转身,脸谱瞬间从红色变为可爱的熊猫图案,“种草官”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精彩一幕。“我们将卡通、熊猫等元素融入变脸设计,年轻人特别喜欢。”雾都剧院店长唐兴勇表示,“传统技艺要活起来,就必须贴近当代审美。”

剧院的创新不仅限于变脸。茶艺表演环节,95后茶艺师蓝钦埕手持长嘴铜壶,将武术招式与街舞动作巧妙融合,在戏曲音乐的配合下,将传统茶艺升级为一场视听盛宴。“过去茶艺讲究‘慢功夫’,如今更需要快节奏和强互动。”他这样介绍。

在雾都剧院,非遗技艺通过现代表达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唐兴勇强调,创新从未脱离传统内核,而是在传承精髓的基础上,以现代人喜爱的方式加以呈现。

这样的创新实践在重庆非遗领域已成趋势:荣昌夏布将传统织造技艺与时尚设计结合,推出汉服、手提包等新品;铜梁龙舞借助灯光特效和现代编曲,登上春晚舞台;大足石刻运用VR技术,让游客“穿越”唐代亲历石刻创作……传统文化类非遗正通过科技赋能与跨界融合,褪去“古老”标签,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宠。

美团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重庆“非遗”相关团购订单中,小吃、火锅、理疗、茶馆等位列热门品类,“非遗”相关到店餐饮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超450%,从消费年龄人群来看,20—30岁用户占比达40%,女性用户占比达65%。

重庆非遗从“活下来”到“火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独特智慧与文化血脉的结晶,宛如一条精神纽带,紧密连接着历史与未来。从“活下来”到“火起来”,重庆非遗正以全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重庆非遗的持续焕新,得益于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平台搭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出台,专项保护资金设立,为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筑牢了制度与资金保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的实施,联合高校开设刺绣、漆器髹饰等专题课程,已培养超千名中青年传承人。

同时,重庆积极推动“非遗+”融合模式,通过跨界联动餐饮、文化、旅游等领域,有机结合演出、赛事与音乐、美食等元素,构建起文体商旅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条。

今年,重庆将深化“非遗焕新计划”,培育特色品牌,开展非遗购物月活动,开发兼具传统底蕴与当代审美的产品。将非遗体验中心与工坊嵌入景区与街区,打造10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推动“非遗进景区”常态化。

如今,非遗不再是尘封的“老古董”,而是成为城市文化消费的亮丽名片,在山城大街小巷以生动形式“火起来”,为巴渝文化传承与城市消费升级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