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今日重庆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5-10-30 06:59
发布时间:2025-10-30 06:59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嘉宾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 刘宴兵

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 明炬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聂红焰

主持人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张亦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重庆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为抓手

加速构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生态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说,目前全市高校科技活动人员达到6.7万人,布局了全市85%的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牵头获得全市70%的国家和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承担了全市9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95%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成为重庆科技创新的策源地、科技人才的供应地和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地。

“十五五”时期,市教委将对标中央要求,结合重庆实际,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为抓手,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构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生态,为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注入强劲动能。

打造服务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引擎”。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以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为核心,建立健全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预警和动态优化机制,重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格局。大力推动机械工程、冶金材料、电气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加强智能科技、生命健康、绿色低碳、先进材料、数字经济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前瞻布局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特色专业学院。

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同体”。持续加大对高校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聚焦重点领域选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建设一批高能级科研平台,组建跨校、跨学科、跨领域科研团队,承担和参与重大科研任务。建立面向企业需求的精准征集机制,形成有组织科技攻关“任务库”,推动高校、园区、企业围绕高端芯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卡脖子”问题展开联合攻关。推动高校科研活动从“论文导向”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深化转变,提升科研攻关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产出一批原创性、标志性科研成果。实施高校科技创新能级提升“攀登”工程,整合优势力量参与四大重庆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高标准建设运行重庆高等研究院,创新管理体制、人才引进、评价激励等机制,打造吸引、集聚、培育一流科技人才和开展高水平前沿研究的“学术特区”。

构筑高校服务新质生产力转化“快车道”。深入实施“教育强市区县行”产学研促进行动,构建“需求牵引—项目驱动—政策加持”科技项目攻关模式,引导高校与区县“双向奔赴”。加大创新孵化载体建设力度,目前已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市级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10个、市级大学科技园11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48个,将持续推动高校设立专门成果转化机构。支持8所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五项机制改革”,计划未来3年在全市推广,逐步建成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枢纽、国家大学科技园为节点的“中心+节点”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网络,探索出一条有组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在提升“五力”上下功夫

优化“416”科技创新布局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表示,“十四五”期间,重庆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着力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十五五”时期,市科技局将紧紧围绕优化“416”科技创新布局、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总目标,主动抢抓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个新机遇,始终贯穿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条主线,着力提升创新平台影响力、关键产业链控制力、产业集群竞争力、创新资源集聚力、人工智能发展综合竞争力,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全面成型起势、提质增效。

着力提升创新平台影响力。加快建设四大重庆实验室,形成支撑“416”科技创新布局的引领性力量。实施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行动,在精密位移测量、卫星互联网、智慧医学、生物制造等新领域新方向,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平台基地。深化市科技研究院综合改革,推进现代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加快建设重庆信息与智慧医学研究院、重庆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以重大科创平台为载体,汇聚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着力提升关键产业链控制力。实施基础前沿颠覆性研究计划,聚焦“AI+科学技术”、脑机接口等领域,开展前沿性、引领性、颠覆性科学研究,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以重大(重点)科技专项为引领,围绕人工智能、核心软件、高端器件与芯片、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优势科研力量参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攻关机制,实现我市关键产业链自主可控。

着力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四侧”协同推动“四链”融合。深化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进一步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发展壮大优质市场主体。实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带动经开区、工业园区等开发开放平台创新发展。

着力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力。出台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措施,以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实施高水平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科技服务业培育壮大计划,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深化科技金融改革,构建“股贷债保”联动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以西部(重庆)科学城和两江新区为极核,以成渝中线科创走廊为主轴,构建“一廊、双核、四片、多点”的创新格局。

着力提升人工智能发展综合竞争力。近年来,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人工智能+”已深入制造、服务、消费等千行百业,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下一步,我市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和质量更大提升。

强化大学城和科学城深度融合

引领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聂红焰表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作为落实国家战略、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重要引擎,将聚焦“科创极核”“科产城融合发展功能片区”等使命任务,突出因地制宜,以强化大学城和科学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抓手,从四个方面引领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市域科创走廊体系中当好排头兵。

提升科创平台体系整体效能。以共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为牵引,聚焦数智科技、生命健康等重点赛道,争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强化动态考核评估、精准分类施策,支持引导重点科创平台增强创新策源功能、整体运行质效和“自我造血”能力,“一室一策”提升金凤、嘉陵江等重庆实验室牵引带动功能,加快打造超瞬态实验装置等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育优育强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创基地,全力打造一批开放型、枢纽型、通用型创新平台,努力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标志性科创成果。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统筹用好央企、国企、民企、外企各类创新资源,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提质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群,促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研发活动全覆盖,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组建龙头链主企业领衔、各类创新主体协同的产业创新综合体,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和“产业出题、科技答题”联合攻关体系,面向半导体、AI等前沿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生成一批战略产品。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十五五”时期,科学城高新区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质建设世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加快推进重庆大学智谷校区等校地合作项目,高水平打造环大学城创新创业生态圈,盘活用好大学校区“金角银边”、产业园区闲置楼宇、城市街区公共空间等,植入更多创新业态,培育科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吸引更多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学’在大学城、‘留’在科学城”,鼓励校企联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持续壮大产业创新人才队伍,努力成为各类人才向往的热土。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制”作用,一体推进“四链”融合、“四侧”协同,健全完善“概念验证+技术转移+中试熟化+专业‘陪跑’队伍”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探索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更好赋能笔电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能源汽摩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推动集成电路等5条先进制造业、软信服务等5条现代服务业产业链提质增效,加快构建多点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