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今日重庆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释放活力 重庆高质量发展“向新力”十足

发布时间:2025-11-11 07:10
发布时间:2025-11-11 07:10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重庆高新区清安能源智慧零碳产业园区,工作人员在演示用交直流一体化充放电移动储能系统给新能源车充电。(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聪明的车”驶上“智慧的路”,不仅能“一路绿灯”,还能“看”得更远,预知风险、提前决断,应对复杂路况“从从容容、游刃有余”……近日,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15家中外车企集体“出道”,开展4项智能网联汽车核心应用场景的动态演示,让现场的体验官直呼“过瘾”。

这是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以下简称西部智联)牵头组织的一场“车路云一体化中外车企一致行动”,旨在打通多项车路云一体化关键技术链路,证明车路云一体化的核心价值和量产可行性,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迈向全新的、协同共享的应用阶段。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如今,两者的融合不断释放活力,让重庆高质量发展“向新力”十足,加速绘就“新新”向“融”的未来图景。

搭建三大平台

形成“中心+企业”模式

车路云一体化以“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强大的云”为核心理念,是我国率先提出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路径。当前,我国正全力推进车路云深度融合,从技术探索走向规模化实践,重塑产业未来。

重庆作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城市,近年来锚定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目标,加快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

2022年4月,由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克强院士团队共同策划,西部智联正式成立。作为聚焦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其定位十分清晰: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做产业化引领者、促进者和协同者,推动“四链”融合,在重庆打造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

自成立以来,西部智联通过搭建核心科研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产业化应用转化平台,聚焦车脑、云脑、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形成“中心+企业”的发展模式。

“截至目前,我们已在重庆累计孵化企业18家、招引落地企业20家。”西部智联总经理褚文博介绍,其中,智御维科(重庆)科技有限公司已推出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量产车型,并累计获得融资3亿元;西部创源智行科技(重庆)有限公司聚焦汽车大模型应用领域,服务比亚迪、上汽等头部车企,估值已达2.5亿元。

褚文博表示,如今,西部智联已建成全国先进的车路云一体化云控基础平台,可以为“聪明的车”和“智慧的路”提供强大的云端“大脑”。不过,不同品牌车辆与云端系统互联互通仍是当前行业面临的共性难题,开展“车路云一体化中外车企一致行动”,目的就是探索实现车辆“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行动更协同”的路径,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上车”步伐。

“四不像”机构

打通从研究到应用的全链条

新型研发机构,“新”在哪里?

在不少业内人士的口中,新型研发机构都有一个共同的别称:“四不像”机构——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机构、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但正是得益于“四不像”的特质,让它打破常规,体制机制更加灵活,从而积蓄更大的“向新力”。

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就是这样一家机构。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软件是高端制造业研发创新的“核心基础设施”,在汽车、航天、船舶等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CAE软件国产化率不足10%。

事实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高校就已开始研发CAE底层算法,但这些成果长期缺乏产业化应用,逐渐落后于高端制造业的需求。

为破解这一难题,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成立北达飞易有限元仿真软件研发中心(以下简称北达飞易),聚焦CAE底层数学问题攻关及其产品化展开研究。

由北大数院教授、北大重庆大数据研究院院长胡俊领衔的团队,成功打造出北达飞易新一代CAE算法引擎。近年来,北达飞易持续深化与中国商飞等龙头企业协同创新,支撑国产大飞机等重大装备研制深度应用与迭代优化,通过突破技术壁垒、拓展商业化场景,全面提升高端制造业自主可控能力与创新效能。

北达飞易只是北大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的一个缩影。

自2021年正式运行以来,该研究院入驻项目24个,申请知识产权300余项,发布原创科技成果30余项。

“我们通过创新‘高校+校内组织机构+异地科研机构’三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已初步打通数学学科从基础研究到落地应用的全链条。”胡俊表示。

企业“挑大梁当主角”

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

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企业更是在“新新”向“融”中“挑大梁、当主角”。

前不久,清安储能技术公司(以下简称清安储能)研发的高安全移动储能系统上线运行。该系统是全国首个实现交直流一体化充放电的高安全移动储能系统,犹如一个行走的“巨型充电宝”,能储存3135度电,可供6辆车同时充电,适用于大型活动、应急救援等多种场景。

清安储能虽然成立只有4年时间,但已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市潜在独角兽企业,带动本地产业链上下游30余家企业协同发展。

安全是储能产业发展最核心的问题。4年来,清安储能坚持自主创新、技术引领,为产品设立8道防线和108道安全防火墙,让储能电站级别的大型安全事故概率降低为零。

从成立时只有30平方米临时办公场地,到如今拥有3万平方米总部大楼和制造基地;从只有3个人的创始团队,到如今团队规模达200人,且80%都由自己培养……如今的清安储能,已布局200项知识产权,构筑起核心技术“护城河”,建设储能项目百余个,企业估值约10亿元。

“未来,我们将通过‘装备+解决方案+运营’多元业务协同,以装备智造能力、全栈服务能力、数智运营能力打造智慧能源生态闭环。”清安储能董事长李德胜表示。

储能产业链很长,孤军奋战不可行。为此,2022年以来,清安储能牵头成立重庆市储能与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汇聚市内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等数十家单位,通过技术交流合作、资源和成果共享、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成立重庆储能与智慧能源创新中心,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担任技术顾问,通过搭建科研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产业化应用转化平台,积极培育引入产业链相关企业,打造储能与智慧能源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123家、科技型企业7.56万家。当大中小企业加速成长、融通发展,重庆将汇聚起更大“向新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更加强劲的动能。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