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今日重庆

以“四创联动”促“四链融合” 市人力社保局 加速推进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迭代升级

发布时间:2025-11-12 07:03
发布时间:2025-11-12 07:03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专家圆桌论坛

重庆市第九届“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决赛暨颁奖仪式

环重庆邮电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邮小程”创业项目

重庆市创业导师与青年创业者签订结对帮扶协议

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创业项目合作签约

第二批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揭牌仪式

“两年前,我们在校内做小项目,几乎没人关注;现在,我们的少儿编程品牌走入上百所小学,用户过万。”“邮小程”创始人周渝阳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重庆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

近年来,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市人力社保局)持续健全“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四创联动的支持体系,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聚焦环大学区域高校云集、科研成果丰硕的独特优势,围绕政策优化、载体赋能、人才护航、陪跑助力、生态融通五大关键维度精准发力,加快推进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迭代升级。同时,以极具重庆辨识度的“渝创渝新”创业品牌为引领,积极开展“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等多元化的创业服务活动,搭建高效对接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创业要素高效配置,为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注入澎湃动能,助力百万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激活城市发展的“青春引擎”。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我市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1.7亿元,直接扶持创业2.92万人;开展马兰花创业培训2万人次,创业导师通过进校园、访园区、扶项目等方式帮扶43.4万人次;依托全市创业孵化园区,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提供免费创业工位1万个,累计孵化市场主体1.27万户,直接带动就业达25.6万人。

完善创业支持体系 政策培训服务多维发力

个人、企业创业担保贷款额度上限分别由30万元提升至50万元、400万元提升至600万元;给予实际利率50%的财政贴息和最高0.5%的担保费补贴,融资成本降到1.75%/年;设立2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池……

今年5月,市人力社保局会同市财政局、人行重庆市分行联合下发《关于调整优化我市创业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正是给创业者的一剂“定心丸”。

政策是引擎,也是守护盾。

在南岸区环重庆邮电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猫十九科技”的成长便是政策优化效果的生动注脚。创始人陈胤好作为2022届高校毕业生,运用3D打印技术开展个性化定制业务。在创业初期,她曾为采购材料、升级设备、员工工资发愁。恰在此时,她通过南岸区就业和人才中心申领3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同时获得“渝创渝新”大学生创业启航计划3万元资助,突破资金瓶颈。那笔贷款帮她升级更多打印机,也让团队更有能力接订单、扩产能。

近年来,环重庆邮电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以重庆邮电大学科技园、迎龙创新港为主要承载,实施“功能空间优化、创新创业驿站、企业地图导引、吹哨报到响应、创业生态培育”五大机制,实现企业办事不出生态圈。同时,大力发展校友经济,加强与“邮创汇”联系互动,已落地晟峰科技等100家校友企业、师生项目。此外,还组织开展导师进校园、产研沙龙、融资对接、人才培训等特色活动53场,串联起信息集散、人才引育、成果转化各环节,推动“满天星”领域创业项目从萌芽到壮大、从分散到集聚。

“政策在关键时刻给了我们底气,让我们从‘小作坊’迈向专业化公司。”陈胤好感慨道。

这一笔笔贷款背后,正是政策从“文件写在纸上”转向“真切落地”的跃迁。1—10月,我市已为5160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近10亿元。不仅如此,重庆在创业培训、服务、人才等多维度同步发力。

在培训指导上,重庆围绕重点群体不同阶段的创业需求,分型分类开展创业指导培训,1—10月通过“创办你的企业”(SYB)、“改善你的企业”(IYB)课程、网络创业培训(WLC)等各类马兰花创业课程培训9000余人次。发布全国人社领域首个《创业导师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完善创业导师梯度培育体系,依托1500余名初、中、高级创业导师队伍及110名市级职业经理人开展陪跑服务995场次,为11万人次提供技术成果转化、投融资对接、市场渠道拓展等指导。

在服务模式上,重庆率先在全国上线“个人创业一件事”数字应用,通过“整合工作力量、打包办理事项、融合系统数据”三向发力,实现就业创业、经营登记等“5+6”事项“一表申请、一网通办”,材料精简80%、时限压缩69%。

人才护航方面,落实数字重庆“党建·渝才荟”建设,通过“渝才荟”职称快评服务,提升专技人才职称申报便利度,鼓励高校科研人才自主创新。1—10月,服务新重庆人才52.28万人次,服务满意度达99%。创新实施“目录+计分”人才评价机制,计分认定B-F类人才369人,获评市委人才办“2024年人才工作改革创新最佳案例”。去年,市人力社保局还积极打造职业经理人陪跑队伍,遴选出110名来自制造业、科技服务等领域的职业经理人,组建首批市级陪跑队伍。今年创新推出人才服务2.0版,打造“金牌陪跑人”队伍,并创新实施“123+N”模式,持续提升职业经理人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水平。

此外,“就在山城”直播带岗矩阵全面升级,通过“直播间荐岗+访企拓岗+流动探岗”等模式,联动上游新闻、国聘平台同步直播,服务企事业单位224家,提供就业岗位3.1万个。连续举办九届“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累计扶持创业项目2万余个,推动实现以赛引资、以赛聚才、以赛兴业,开展配套服务活动2600余场,帮助参赛项目获得意向融资15余亿元,助力创业者实现梦想。

通过赛事联动、平台协作、人才共育、政策赋能,重庆正不断打通创业链条堵点,让创业者办事更快、融资更便捷、服务更贴心,创业活力持续迸发。

夯实载体建设基础 打造高能级创业孵化园区

“我们团队从研发到量产只用了半年时间。”天合智控科技(重庆)有限公司总经理廖继伟坦言道。企业落地重庆软件园一年多来,从项目打磨到市场落地,离不开政策和导师团队的“陪跑助力”。

这家专注高精度导航定位与融合感知领域的高科技企业,于2023年入驻重庆软件园,主要面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细分市场,自研自产高精度导航定位模组、定位终端系统、卫导天线等产品。企业初期曾面临核心技术人才招聘难、政策申报不熟悉等问题。园区主动对接,协助企业享受就业见习基地、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惠企政策,并指导企业申报“重庆市创新型中小企业”“重庆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如今,公司已与长安汽车、赛力斯等龙头车企开展合作,营收突破千万元。

在重庆理工大学,邱磊和他的“绿能纤材”正以十年坚守书写科研成果落地的创业故事。作为高分子材料工程博士,他发明了CMC-Li(锂基纤维素粘结剂),通过以锂离子替代传统CMC-Na中的钠离子,实现“协同补锂”,显著提升电池容量与循环性能,成本仅占电池总成本的3‰。从实验室的“三口瓶”起步,到与宁德新能源合作送样,再到建成国内首条锂电池级纤维素粘结剂自动化产线,他完成了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化的跨越。

邱磊多次携项目参加“渝创渝新”“助你启航”等大赛,积累资源、拓展市场,2025年获重庆市“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先进制造赛道市级决赛三等奖。如今,公司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8项,直接带动就业30余人,正成为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中以赛促创、以创促产的典例之一。

据悉,重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模式,秉持“硬支撑+软环境”思路布局创业孵化园区。建立“重点创业孵化园区名录”,对99家重点园区实行动态管理。其中生态圈园区17家,不仅为创业者提供办公等硬件服务,还通过导师指导、政策对接等软性服务,汇聚高校、企业、政府资源,助力项目成长。

融通校地资源要素 建设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

建设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是发挥高校创新策源地作用的重要切入点,是推进“双倍增”行动计划和“满天星”行动计划的有效突破口,目前已进入成型起势的新阶段。

去年以来,重庆加快推进全市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迭代升级,紧扣“满天星”“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动高校资源与重点产业精准对接,构建起产教融合、校地协同的创新创业网络。

在沙坪坝区,作为重点创业孵化园区的拾光格(重师)数字经济产业创新港,聚焦软件和数字经济方向,与重庆师范大学联合打造服务高校师生与科技企业的创业港湾,建立创业导师服务体系,提供场地、培训、赛事、政策、人才等一体化服务,打通了从科研成果到市场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人社部门推动校地共建与资源融合的典型样本。

作为重庆市首批建设的6个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之一,环西南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依托“一圈一港一园”发展体系,通过“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服务,深化政策、资金与服务等多维度支持体系。2024年以来,开展“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碚有引力”引才等各类活动20余场,助力400余名大学生创业,新孵化西大智能设备、果灵机器人等39个项目,促成高校成果转化191项,成交额超1.4亿元,打通从“课堂”到“职场”的成长通道。

在产业协同上,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正积极对接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推进新能源动力系统、智能装备制造等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重庆邮电大学依托软件工程与信息技术优势,深度融入“满天星”软件产业集群,推动技术成果与产业链条精准匹配。各生态圈间共享导师资源、联合举办创业赛事、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形成了跨圈层联动、资源互补的良性循环。

截至目前,我市在生态圈相关高校共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1个。同时,在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理工大学和长江师范学院建立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4年7月以来,新招收博士后1347人,其中全职博士后1212人,出站留余率超90%。

“政策兑现越来越及时、空间载体越来越完善、人才链条越来越完整、服务机制越来越坚实、生态协同越来越通达正让高校创业群体不再是一簇簇孤芽,而是一片生机盎然的雨林。”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未来,市人力社保局还将以更系统的政策支持和更开放的生态布局,通过强化创业载体、人才引育、服务要素三方面支撑,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通,让创业更有温度、创新更有力量,让更多创业梦想在巴渝大地上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