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大地,创新潮涌。
建设成渝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川渝两省市共同肩负的重大责任。
2020年以来,川渝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同题共答,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协同创新迈出新步伐,赋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布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着力提升川渝科技策源协作功能
桥梁和隧道是城市交通的“动脉”,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出行安全和经济发展。
由招商局重庆公路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牵头建设的数字交通智能安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是今年新认定的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之一。围绕交通基础设施“主动安全智能感知”“安全应急智能管控”等四大重点方向,双方正联合共建单位,加快攻关。
同样,作为首批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之一,由重庆医科大学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联合建设的代谢性血管疾病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在过去两年,重点针对冠心病、原醛症、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足病四大方向展开深入研究。如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已实现研究数据、病理样本等资源共享。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也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2020年以来,川渝加快构建“1+6”川渝协同创新体系,布局建设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着力提升科技策源协作功能——
建设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28个,打造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11家。
超瞬态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一期等建成投用,开工建设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重大科技项目;中新(重庆)超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等创新数据和算力相互开放,协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如今,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建设,“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全面成型起势,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创新发展带已纳入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布局,将让川渝两地的创新资源进一步“抱团发展”,更好地服务双城经济圈建设。
高校研究团队异地“安家”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搬到了新的中试场地,我们的研究成果距离产品化又近了一步!”近日,重庆大学锂电及新材料遂宁研究院(以下简称遂宁研究院)副院长李存璞兴奋地说。
“我们团队对锂硫电池的相关技术研究由来已久,并在电池电极材料、电池本质安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李存璞说,不过,这些成果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还需要经历小试、中试等环节和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因此,他们希望与企业合作,到产业应用场景中去验证和改进。
遂宁是国内率先入局锂电产业的城市之一,为进一步提升产业能级、保持领先地位,遂宁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加码。
双方“一拍即合”,有了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想法并最终落地。
2021年10月,遂宁研究院挂牌成立,由重庆大学与遂宁市政府共建。
随着自主设计的国内首条锂硫电池中试生产线建成,如今,遂宁研究院在新一代锂硫电池方面陆续取得多项进展,加快推动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品化、产业化。
电子科技大学则在重庆“安了家”,成立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重研院),并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西永微电园,将电子科大的人才和学科优势,与重庆的产业基础相结合,助力成渝地区加快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高地。
成立5年来,重研院与重庆本地龙头企业深度绑定,促成诸多科技成果在重庆转化。例如,华润微电子与重研院相邻,近年来,双方互动十分频繁,还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老师和学生隔三岔五就往企业跑,深入产业一线,共同解决技术难题。”重研院副院长刘益安说。
5年来,川渝联合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57项,形成碳基集成电路工艺器件、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节能辅助驾驶系统等一批创新成果。
“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
构建协同高效开放包容的新生态
在今年6月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启动建设,成渝地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双千”计划(以下简称“双千”计划)启动实施。
该中心是全国首个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将整合成渝两地要素资源,深化成渝地区与共建国家的技术转移和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双千”计划则将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实施千项科技交流合作项目,支持千名青年科学家双向交流,推动成渝地区加快打造成为面向“一带一路”的对外交流中心和引领共建“一带一路”创新合作重要枢纽。
两年前,在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成渝地区启动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如今,成渝地区的“国际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
近日,西南大学中国—匈牙利食品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发布了特色食品技术、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其研发的发酵辣椒优化工艺在新疆产销826.7吨、创收778.7万元。
重庆邮电大学工业物联网“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攻克了工业无线、时间敏感网等关键技术难题,其研发的网络测试平台,目前已为近40家中韩企业提供物联网测试检测服务。
在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川渝还发布了技术创新成果清单,涵盖车规级立体视觉芯片及软硬件产业化等50项创新成果,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医药健康、空天等新质领域,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其中3项成果已成功出海。
未来,成渝地区将进一步突出“科技+产业”主题,不断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全面推进成渝地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