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探索中小学体育场对外共享模式 市民健身有了新选择,安全和管理成了新课题

发布时间:2025-11-19
2025-11-19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近日,永川区文昌路红旗小学操场上,多名市民在运动。通讯员 敖民极 摄\视觉重庆

转身、跨步、起跳、挥拍,随着“啪”的一声脆响,羽毛球直奔对方场地而去……11月的一个周末,重庆高新区西苑小学校羽毛球场,市民小陈的动作一气呵成,赢得不少喝彩。

此前,我市部分中小学已陆续在周末、节假日等时段免费对外开放体育场地,西苑小学便是其中之一。中小学体育场使用情况如何?学校如何管理?连日来,记者走进多所学校进行探访。

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我就住附近,学校操场是塑胶跑道,跑起来很舒服。”近日,永川区文昌路红旗小学校操场上,24岁的程雁刚跑完5公里。此前她经常去附近的公园跑步,但公园里散步、玩耍的老人和孩子很多,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每次下班路过学校,看着偌大的操场空无一人,我就想学校的场地如果能对外开放就好了。”

“近年来,群众对运动健身的需求日益增加,健身场地短缺、体育设施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重庆理工大学体育部副教授陈马强说,要解公众健身需求的“近渴”,仅靠大型体育场馆的“远水”还不够,还需要盘活体育场地存量资源,学校的体育场地就是市民可触及到的优质体育资源之一。

事实上,早在201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就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公办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2019年1月实施的《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也要求“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

目前,重庆已有多所中小学对外开放体育场地。如巴南区近百所学校开放了多个体育场地,重庆高新区38所学校开放体育场地,永川、璧山、潼南、秀山、武隆、荣昌等多个区县的中小学也对外开放了体育场地,且数量较多。

开放场地以室外运动设施为主,涵盖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

永川区文昌路红旗小学副校长王达卫表示,场地开放两个多月来,很受周边居民欢迎,最多一天有200多人次进校锻炼,平时周末也有十多人。也有部分学校表示,目前到校锻炼的市民还不多。“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学校场地开放。”巴南某学校有关负责人说。

部分学校担忧安全和管理问题

学校对外开放体育场地后,安全如何保障?学校怎样管理?

记者调查发现,多数学校会要求市民预约入校并登记身份信息,部分学校则需现场扫码登记。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入校者填写一份“安全承诺书”,承诺入校后爱护设施设备,保持环境卫生,未成年人及高龄人群需有家人陪同。

但安全问题依然是不少暂未开放场地的学校的最大顾虑。重庆一小学相关负责人坦言,如果市民在学校锻炼时不慎受伤,责任该如何界定、后续该如何处理?

对此,永川文昌路红旗小学采取了多项措施:增设夜间照明等便民设施,为运动场地购置公众责任保险;安排值班教师及安保人员巡逻,还联动社区组织志愿者、网格员协助维持秩序。

管理边界也是部分学校的顾虑。一已开放场地的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操场紧邻食堂,不远处就是教学区。“我们担心市民误入非开放区域,但目前入校锻炼的市民基本都能遵守学校规定,并未给学校带来过大管理负担。不过,如果后期人数增多,管理难度可能会上升。”

另一所学校负责人说,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后,一些家长会忍不住进入教学区,在教室、办公室周边四处打探,他们发现后会第一时间上前劝说引导,但难免存在监管盲区。“学校健身设备损耗更快,维护成本上升,也是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该负责人说。

专家建议加强管理,可适当收取费用

事实上,此前,国内多个省市已率先迈出步伐:今年5月,广州印发相关文件,提出分步推动中小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根据不同对象采取免费、优惠或有偿开放;今年7月起,昆明面向社会开放82所中小学体育场地,开放场地主要包括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室外体育设施;杭州逾九成中小学校和中职学校向社会开放了体育场馆。

“开放校园体育场地充分发挥了学校体育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也能极大推进全民健身普及。”陈马强认为,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后,学校应加强管理,让管理更加精细化,比如,可采取设置独立出入口、安装监控、划分运动区与教学区等措施;并联合社区招募志愿者,协助维持秩序,让校园场地真正成为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力量。

如何应对体育场地开放后成本增加的问题?陈马强说,《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已经明确,政府应当对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支持,为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同时,可以向使用体育设施的公众收取必要的费用。基于此,除财政补贴外,中小学也可以就足球场等专业设施的使用适当收取一定费用,并推广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公众责任保险,为学校免除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