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版图从德国到17个欧洲国家 重庆制造业“国际朋友圈”越扩越大

发布时间:2025-11-19
2025-11-19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11月18日,渝州宾馆,“欧洲先进制造企业重庆行”产业交流会举行。记者 张锦辉 罗斌 摄\视觉重庆

重庆梅塞尔气体的厂房里,工业气体正稳定输往巴斯夫等300余家企业。新建稀有气体生产线尚未投产,多家新能源、电子企业已传来合作意向。

欧摩威集团的研发中心内,工程师们正攻坚智能网联汽车算法。这些新鲜出炉的技术,已悄悄嵌入重庆汽车制造业的生产链条。

这是重庆与欧洲制造业合作的日常切片。去年,“德国先进制造企业重庆行”活动,一举促成87.65亿元合作项目。今年,活动升级为“欧洲先进制造企业重庆行”,参与范围从德国扩至17个欧洲国家。重庆制造业的“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容,对外开放合作迈入全新阶段。

深度融入

从“国外来客”到“本地骨干”

“从第一台设备投产,到产能翻7倍,扎根重庆这些年,年复合增长率超20%。”重庆梅塞尔总经理吕斌感慨,“这里每立方米空气里,都藏着发展机遇。”

2012年,梅塞尔在长寿开建第一条生产线。意外突至,原定客户未能如约落户,企业一度陷入困境。但梅塞尔没有撤离,而是与长寿经开区联手,建成45公里输气管道。

通过这条管道,巴斯夫等企业以“团购价”获得稳定气源,成本直降30%。梅塞尔也借此打开了本地市场。

随着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崛起,梅塞尔的“朋友圈”越扩越大。如今,企业不仅为康宁工厂定制专用供气装置,还牵手特瑞新能源等新兴企业,年服务客户超300家,累计投资突破10亿元,稳稳坐上重庆工业气体供应商头把交椅。

同样在重庆扎根生长的还有欧摩威集团。这家脱胎于大陆集团的企业,在重庆搭建起完整的研发体系。“重庆汽车全产业链齐全,‘一小时配套圈’省心,研发周期和沟通成本大幅降低。”欧摩威中国区首席技术官慕容特博士坦言。

目前,欧摩威自主研发的“汽车软件开发运维一体自动化平台解决方案”已完成商标注册。他们还与重庆大学校企共建,为产业培育本土人才。

协同发展

从“项目落地”到“生态共建”

埃斯维重庆工厂内,新落地的精密主轴项目正加紧测试。这家被誉为“机床界保时捷”的企业,2019年落户重庆,如今已剑指“重庆造、供全球”。

“明年永川综保区新工厂投产后,这里将成为埃斯维全球核心零部件基地。”企业负责人透露,未来重庆工厂生产的机床核心部件,将直供德国等欧洲国家。

埃斯维的快速成长,离不开重庆的精准扶持。去年“德国先进制造企业重庆行”结束后,市经济信息委成立工作专班,全生命周期跟进项目转化。截至目前,去年签约的12个项目全部开工,其中6个已建成投产。

政策红利下,一批中外企业协同成长。重庆宏进集团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基地投产即满产,二期建设提上日程;思灵机器人西南总部引进37名研发人才,上半年营收近4000万元;润信基金预计带动投资63亿元、产值95亿元,为产业创新注入金融活水。

开放创新

从“德国经验”到“欧洲生态”

依托“德国先进制造企业重庆行”活动的成功实践,今年活动升级为“欧洲先进制造企业重庆行”,合作版图从德国扩至17个欧洲国家,对外开放步子迈得更大。

“欧洲各国各有所长:法国绿色技术领先,意大利高端装备精湛,英国生物医药突出,与重庆制造业精准互补。”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国深度合作,能构建更多元供应链,增强产业体系韧性。

未来布局已全面铺开。埃斯维永川基地将建成全球机床零部件制造中心;重庆梅塞尔即将开建特种气体工厂,主攻被誉为工业气体“王冠上的明珠”的电子特气。

市经济信息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模式,推动渝欧合作向产业协同、生态共建升级。借助中信集团资源,建立中信·重庆渝车出海服务中心,助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整合资源成立渝欧先进制造企业赋能中心,构建“1+3+2+N”双向赋能体系,促进渝欧双向互动,打造多元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

更多欧洲先进制造企业正在加入重庆“国际朋友圈”。这座城市正以更开放的姿态链接全球资源,拉紧中欧合作纽带,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