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政务动态 > 部门动态

63处受淹文物大部分完成清淤消杀

发布时间:2020-08-27 10:26
发布时间:2020-08-27 10:26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8月26日,记者从市文化旅游委获悉,此次洪水过境造成我市63处不可移动文物受淹。目前,大部分受淹文物已完成清淤、消杀等工作,相关部门正在组织专家对文物“把脉”。

8月21日,记者在红岩联线管理中心下辖的《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看到,几栋竹木、土木结构浸泡在洪水中,有的建筑仅能看到屋顶,让人揪心。26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这里,看到旧址内已没有洪水和淤泥踪影,走进任何一栋建筑,环顾地面、墙面、玻璃,都比较干净。

据介绍,22日上午9点,该中心协调相关单位紧急支援30余人,在排泄洪水的同时,紧锣密鼓清理淤泥和漂浮物。至23日凌晨1点,经过连续16小时奋战,旧址中的洪水才被全部排出。

23日上午,该中心全面启动对《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新一轮的清淤、消杀和文物清点工作。当日下午,该中心联合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对旧址文物建筑及附属管理用房进行了初步安全监测鉴定,结果显示建筑暂无坍塌等毁灭性风险。接下来,该中心将对建筑受损部分进行监测分析,相关复原陈列工作也将适时开展。

两处石刻瑰宝也受到洪水波及。潼南区大佛寺摩崖造像大佛殿进水两米左右,大佛金箔被水浸泡,局部起甲。南岸区弹子石摩崖造像的大佛全部被淹没。

潼南区文管所负责人称,近日,该区文化旅游委邀请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金华来到潼南,为大佛“把脉”。在专家建议下,潼南区正在邀请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修复方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是弹子石摩崖造像的修复单位,该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称,得益于洪峰来临前搭设的防护网,弹子石摩崖造像的文物本体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清淤还需要一周时间。”

据了解,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已分批赴受灾严重文物保护单位,指导开展文物修复方案编制等工作。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