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政务动态 > 部门动态

让政府服务第一时间“下得去” 让企业声音第一时间“上得来” 重庆经开区 “三化”走访服务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0-09-24 10:18
发布时间:2020-09-24 10:18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广阳岛鸟瞰图

智谷科创中心

长江轴承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宜居经开区

上半年,重庆经开区交出区域发展“亮眼”成绩单——在疫情影响和工业经济下行双重压力之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工业投资增长31.3%。

这其中,民营企业成为重要支撑力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重庆经开区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产值352.7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占比96%。

为延续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结合开展民营企业“百日走访活动”,重庆经开区不断深化网格化、标准化、常态化的走访服务模式,努力做到让政府服务第一时间“下得去”、让企业声音第一时间“上得来”,持续推动民营企业质效实现“双提升”,全力助推民营经济发展凸显“高质量”。

力量下沉 实现“网格化”精准服务

8月19日,受洪峰影响,重庆经开区东港片区临江企业发生浸水险情。

闻“汛”而动。经开区迅速响应,相关领导、网格负责人员第一时间奔赴企业,连夜开展防洪抢险应急工作,帮助民企东港船舶、安道沥青、帝力游艇及国企中铁二局施工队伍83名人员安全撤离,并与企业一道,及时将物资和易损件进行了安全转移。

8月21日,洪水逐渐退去。经开区又组织协调环卫工人、洒水车、清运车等,对被淹厂房开展灾后排涝、清淤、治污、消杀等工作,保证了东港船舶产业有限公司等在最快时间内恢复正常生产,最大程度降低了洪水带来的不利影响。

“此次救灾,经开区表现出的作风和效率,让我们很受感动。”东港船舶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这样的高效、实效,正是得益于重庆经开区创新开展的“三化”走访服务民营企业模式。依靠“三化”紧盯企业服务,重庆经开区因此走出了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所谓“三化”,即网格化、标准化、常态化。这其中,网格化无疑是基础。

事实上,早在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时,重庆经开区就探索迈出了网格化服务企业之路。

经开区结合企业分布情况,将全域设立4个片区共35个网格工作组,对辖区287家工业企业(其中民营企业254家)实行走访服务全覆盖。分管领导分片负责、行业主管部门全员下沉,依托网格开展送政策、送服务,并及时检查指导企业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等工作。

如今,在经开区的每一家工业企业都能够看到醒目的公示牌,网格总负责人、片区负责人、网格员的身份和联系方式一目了然。企业的事情都有网格员参与,基础性、常规性工作由网格员负责,专业性强的问题则交由经开区相应的业务科室承接。

有了这张“网”,少了多头联系的麻烦。企业声音能够第一时间“上传”,政府对企业的扶持政策等也能第一时间“下达”。

“依托网格,我们将辖区工业企业按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成长型企业和困难企业细化分类,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发展趋势坚持周跟踪、月分析,与民营企业家面对面、点对点沟通交流,指导帮助企业达产增效。”重庆经开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及时广泛宣传各级涉企惠企政策,将政策要点、适用范围和申报流程编印成册,一对一向企业推送、解读并开展专题培训,并积极指导企业申报获得政策扶持。

截至目前,已累计落实到位企业扶持资金5878万元,其中,指导美的通用、神箭汽车、中移物联网等20家企业争取工信化政策资金1781万元;指导莱美药业、迪马工业等67家企业享受南岸区、经开区相关扶持资金1984万元;指导佰纳、宏冠、桐君阁等7家企业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113万元。

建章立制 按照“标准化”提升效能

以网格化为基础,经开区坚持问题导向、分层分级解决,各种涉企服务更加专业、高效。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通过网格化的精准服务,经开区在用工保障、要素保障等方面积极作为,辖区没有一家企业因为防控物资问题影响复工,特别是规上工业企业,在全市实现了最快的复工复产。

网格化的“一抓到底”,让重庆经开区找到了一条服务企业发展的“捷径”。

在此基础上,如何让这条路走得更顺畅、更通达?

结合全市统战系统启动的“抓‘六稳’促‘六保’民营企业百日大走访”活动,经开区升级提出了“标准化”这一着力点,通过建章立制、搭建平台,提升服务效能。

在建章立制方面,制定了网格服务工作制度,编印工作手册,细化职责任务,开展量化评价,纳入绩效考核,确保网格服务工作不走过场、落到实处。同时统一将辖区工业企业纳入“智信经开”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企业基本情况、产品结构、上下游配套商、用工情况等标准化数据库,通过线上、线下对接联系企业的“双轮驱动”模式,“屏对屏”“点对点”全面了解辖区工业企业情况,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

为了实现“标准化”,经开区还通过完善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工作互补机制,逐户建立了企业问题困难动态台账,分类别、分层级明确责任,定期专题研究,限时办结销号,及时反馈企业,形成解决企业反映困难问题的标准化工作流程。

此外,针对辖区企业现有资源和实际需求,经开区还通过内配和外联搭建了“四大平台”,让“三化”走访服务更加有的放矢。

搭建“企业内配平台”,旨在推动辖区企业相互之间的产品采购。比如,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举措,促进美的空调、伊斯顿电梯等企业产品扩大在本区域销售,推动德庄等食品企业与辖区包装企业合作,帮助新南方、合益光电等困难企业转产为辖区龙头企业维沃、美的配套。

搭建“人力资源平台”,促成了经营困难企业员工向快速增长企业调配,实现600人次产业工人在辖区企业之间动态流动,避免产业工人流失。

搭建“供应链互助平台”,实现了企业供应链优势互补,已促成齐信、迪马、华辉涂料等企业在整车制造领域互相推荐采购商。

搭建“产业载体平台”,帮助了东立富盛、钺行汽配等企业租用困难企业闲置厂房,推动金华汽车、润伟冲压与重锅公司合作利用闲置土地定制工业厂房,实现了产业用地的最大化利用。

注重实效 坚持“常态化”纾困解难

依托网格化、升级标准化,最终是为了让走访服务常态化。

据介绍,经开区在网格化、标准化基础上,高效整合资源,组建财政、税务、市政、消防、安监等部门“联合服务专班”,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市场订单减少、转型升级难、融资难融资贵、生产经营成本高等难点、堵点、卡点问题,一事一议,因企施策,实现定期、常态、长效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

在帮助企业利用互联网、实现智能化上,依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中冶赛迪重庆研究院技术指导,整合辖区阿里飞象、树根互联等工业互联网优势企业,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提振企业投资信心,推动实施渝美压铸、宏劲印务等12家企业工业互联网项目上网上云,推动神箭汽车传动件、美的通用、齐信汽车等60余项智能化改造项目顺利实施。

在帮助企业打通融资渠道上,整合金融资源,持续向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三新经济”等重点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先后多次举办银企对接会,7家银行、73家企业现场对接洽谈、签订融资协议,帮助企业获得贷款授信1.35亿元、贷款9.89亿元。累计帮助企业获批贷款展期230余笔、金额约1亿元,7家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获得央行专项再贷款2.35亿元。

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同样成效显著。比如通过推行“能源智管”等专项服务,帮助辖区企业节约用电等综合成本约1.5亿元。鼓励企业线上直播增加销量,美的空调通过直播“带货”增加销量2.6万余套、金额8149万元。指导帮助10家企业申报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确认,减少税费1830万元。协调解决40余家企业高管子女入学问题,切实解除民营企业家们的后顾之忧。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