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重庆驾驶舱“熙街·川美安全智管综合场景” 摄/成雪
白市驿镇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 摄/谢春良
工作人员现场检查渣土车营运证件是否齐全
黄金社区网格员周雪到居民家中走访了解情况 摄/谢春良
走进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以下简称“高新区治理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数据流如潮涌动,实时刷新着城市各个角落的动态。
这里是科学城高新区数字治理的“大脑”,重庆高新区总值班室、治理中心、智慧城管中心等多个职能部门入驻形成“多中心合一”,实现了场地、人员、业务、制度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城市事件跨部门协同处置效率。
作为数字重庆建设的前沿阵地,科学城高新区正以数字化改革为笔、以AI赋能为墨,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画卷上挥毫泼墨。
镜头一
打造综合场景应用 从“多头分散”到“一屏掌控”
在高新区治理中心大屏上,一组组亮眼数据跃动——超80万人次预约参观,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3.2万人次,“四川美院美术馆”公众号的入馆预约小程序单日页面访问量超34万次,观众预约量与展览热度均创历史新高……
这一盛况,源自今年备受瞩目的“开放的六月”川美本科生毕业展。
大规模人流、车流激增的双重管控压力下,如何确保安全成为一大现实考题。
在此背景下,数字技术手段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服务、治理的核心驱动力。
重庆高新区选定四川美术学院、熙街作为“大学城”与“科学城”两城融合的核心实践区,精心打造“熙街·川美安全智管综合场景”,通过数字技术重构了高校重大文体活动的安全管理体系,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数据驱动、全链管控、校地协同”的创新样本。
“我们就是要通过数字技术,打破治理壁垒,让城市治理更精准、更高效、更有温度。”中心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科学城高新区数字化建设的初心。
四川美术学院相关负责人手指向不远处的电子屏介绍说,“这上面实时显示着预约人数、周边停车位余量、道路拥堵情况,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心里就有底了。”
这得益于科学城高新区打造的综合场景应用“熙街・川美安全智管综合场景”全面应用。展出期间,川美美术馆人潮涌动,而场馆周边秩序井然。
往年举办毕业展,学校需要线下提交活动申请,多头奔走于各个部门之间,不仅耗时费力,还常常出现信息误差。“现在好了,通过区治理中心线上申报,并打通接入交通、公安、城管等多部门数据,自动实时识别14类风险,事件单直接流转到公安、消防、公共服务局等部门,效率大大提高。”该负责人翻开手机,展示着线上申报流程。他说,“活动筹备效率提升了40%,部门协同响应时间更是缩短到15分钟,这在以前真是难以想象。”
回看系统记录时可以看到:5月25日傍晚,一场由AI智能体主导的应急处置演练在现实中上演。19时47分,虎溪街道启用的无人机巡检画面显示,川美美术馆现场人数已超700人,系统立即触发“人员密集场所人流协同引导”数字预案。仅用15分钟便完成公安、消防、街道等多部门联动处置,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了40倍。
几乎是同一时间,区治理中心大屏上,风险画像迅速生成,资源匹配算法高速运转,事件单瞬间推送至公安、城建中心等部门及川美宣传部、属地镇街负责人手中。近1小时内,系统连续6次推送风险提示,每次都得到了及时处置。
“从风险感知到事件生成到决策处置再到监督评价和复盘,全程无缝衔接,这就是数字技术的力量。”虎溪街道一位工作人员深有感触地说。
AI智能体的深度融入,让城市治理变得更加“聪明”。在综合场景中,工作人员通过与AI智能体简单问答,就能一键调取川美美术馆外摄像头画面等所需信息。不仅如此,AI智能体还能自动生成活动方案优化建议、风险智评及应急预案,根据不同等级风险触发相应数字预案,活动结束后还会自动生成复盘改进方案。“它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参谋,时刻为我们提供专业的决策支持。”治理中心的一位操作员说。
“我们打造的不是简单的物理集成,而是通过推进技术、业务和数据的深度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和跨业务的化学反应。”科学城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治理模式的创新,正有力支撑着“大学城”与“科学城”的深度融合。“未来,我们将把‘熙街・川美’模式推广到辖区8所高校、10余个社区,实现‘政府+高校+文化+商贸+艺术+科研’多方深度协同。”重庆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镜头二
探索数据利用模式 数畅其流激活治理新动能
7月2日,重庆高新区白市驿镇“141”基层智治平台的警报声,打破了平静的工作氛围。9时5分,系统弹出的黄色预警框中,“何婆婆家昨日用水量0.031立方米”的数字格外醒目。
平台管理岗代月迅速调出老人档案:82岁独居,子女不在身边,过去5日平均用水量为0.256立方米,上年度同期均值0.224立方米。“用水量变化必须马上核查。”她手指轻点,风险提示信息立即派发给黄金社区网格员周雪。
“何婆婆!何婆婆在家吗?”周雪的呼喊声在楼道里回荡。她攥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用水量曲线让心跳不断加快——老人向来爱干净,每天洗衣拖地,用水量从不会这么低。敲门无人应答,正准备联系锁匠时,门开了。
“小雪呀,急啥子?”何婆婆的身影出现在门后,周雪这才发现老人手里还拿着晾衣架。
“屋头的水表报警了,我们担心您出事。”周雪擦着汗解释。
老人这才明白,说:“哦哟,我昨天早上就出门了,没在屋头。这水表还晓得得多呦,比我娃儿还上心。”
这场有惊无险的救援,是科学城高新区“无感智能关爱工作法”的日常写照。
“要是装摄像头,老人觉得不自在;派人天天上门,又怕打扰生活。”白市驿镇工作人员道出曾经的困境。现在,搭载NB-IoT技术的智能水表只采集用水量数据,既守护了隐私,又实现了24小时监护。
据了解,该系统设置的三级预警机制更显精细:用水量低于平时用水50%就会触发“特别关注”,网格员3分钟内电话问询;用水量低于20%就会启动“黄色预警”,网格员立即上门查看;用水量为零则启动“红色预警”,公安、医疗等五方力量10分钟内联动救援。自4月启用以来,智能水表已累计发出25次预警,均在15分钟内进行流转处置,救助效率比传统方式提升2倍。
“用科技手段替代传统监控,用数据跑腿替代反复打扰,既提升了民生服务的质量,又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温度。”重庆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白市驿镇在全市首创的“无感智能关爱工作法”,已纳入重庆高新区“141”基层智治体系重点推广项目。
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治理城市,让科技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这一创新实践,既是科学城高新区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的一次探索,更是以科技赋能的生动实践,展现着城市治理“既有力度又不失温度”的智慧理念。
数据的温度,不止温暖着独居老人。在科学城高新区,5412类、2.3亿条数据正按“应归集尽归集”的原则有序汇聚:教育系统的学籍数据与社区的流动人口信息实时比对,让适龄儿童入学排查效率提升60%;医疗系统的电子健康档案与药店的购药记录互联互通,为慢性病管理提供精准依据;燃气、供水等重点管线矢量化率均达100%,也为城市管网维护装上了“数字卫士”。
“数据治理合格率始终保持100%,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老百姓对智慧城市的信任度。”科学城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这些数据正通过248个共享接口,流向25个应用场景的“毛细血管”。截至目前,科学城高新区数据累计调用量已达890万次,相当于每个工作日有4.3万次数据交互在支撑城市运转。
从智能水表的“温暖守候”到跨部门的数据共享,科学城高新区正用“数畅其流、数尽其用”的实践证明:数字化改革越深,民生温度就越暖。当技术始终围绕人的需求展开,数据就会成为有温度的治理力量。
镜头三
攻坚应用场景使用活跃度 全链条管控破解城市治理痛点
曾经困扰城市的渣土车违规倾倒顽疾,在“电子渣票”制度的加持下迎刃而解。在科学城高新区的多个项目现场,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正在重塑渣土管理生态。
近日,科学大道三期工程某标段工地出口,一辆渣土车刚驶过智能监控探头,区治理中心的大屏上就立即弹出预警:车身覆盖不完整,渣土裸露面积超标、未检测到电子运输证核准标识……
几秒后,屏幕上又显示:“未经核准擅自处置建筑垃圾”事件编号LZZTC2025060716103xxxxx的图标开始闪烁,事件类型、发生时间、精准坐标等信息同步生成。
值班工作人员迅速在平台上核查,发现该车确实没有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证,通过多张图片对比,确认该渣土车是“黑车”。
“不是误拍。”
经过审核和研判后,事件被立即推送至巴福镇基层治理中心。该镇治理中心迅速调派附近城市管理岗的执法人员前往处置,不到1小时就完成了调查取证。
这样高效的处置,得益于“电子渣票”的全面应用。“以前管理渣土车,真是让人头疼。”重庆高新区城市建设事务中心董伯涛回忆道,“渣土车冒装洒漏、超速超载、乱倾倒,我们只能靠路面设卡、夜间蹲守,用这些低效办法来处理,效果还不理想。而且采用纸质渣票,人工办理效率低,还存在暗箱操作风险。”
为解决这些难题,科学城高新区在全市率先推出“建筑垃圾监管一件事”应用,后升级为市级“工程渣土治理利用”应用场景。现在,“电子渣票”可由微信小程序自动生成,记录了工程信息、消纳场地信息、运输信息和处罚信息,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跨部门联动和数据共享交换,对渣土处置过程实行全链条闭环管理。
据了解,该应用获评“2024年数字重庆建设优秀成果”银奖并在全市推广。以前渣土运输事项审批需要两到三周,现在审批流程转移到线上,通过打通“渝快办”和“渝快政”,从以前的串联审批变成并联审批,最快一天之内就完成了跨部门的审批流程。
“‘电子渣票’推行后,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提升了渣土的综合利用率。总体的综合利用率从以前40%上升到现在的53.39%。”董伯涛说。截至目前,全市“电子渣票”已发出51.3万张,295个工地、784台渣土车、99个消纳场纳入管理,使用覆盖率达75%。而且,每个消纳场处置负荷率可实时显示,如果达到阈值后系统自动预警,管理部门可以快速匹配新的消纳场。
从“熙街·川美”的数字化守护到独居老人的数字关照,从渣土车的轨迹追踪到城市大脑的智能决策,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印证着一个真理——数字技术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提升治理温度、激发城市活力的关键密钥。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以及城市发展的新图景。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数字化和AI驱动的双重加持,正重塑着城市的肌理与灵魂。接下来,科学城高新区将全面推动关键指标争先进位、应用场景实战实效、数字资源高效应用,加快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推动“大学城”与“科学城”双向赋能,建设数字人才汇聚、数字产业富集的数字高地,为全市数字重庆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以“探路领跑”的姿态和勇气,把一个个场景创新汇聚成超大城市治理的“科学城方案”,让数字之光照亮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治理效能温暖每一位市民的生活。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