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经济信息委印发《重庆市发展“研究院经济”促进未来产业培育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力争建成各类产业研究院50个以上,年均孵化培育未来产业企业20家以上,累计开展技术服务5000次以上。
“研究院经济”是指打通前沿科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创新链载体,包括政府及国有平台、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及专业机构等主导建设的,具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中试验证等多项功能的产业研究院。
“发展‘研究院经济’将破解科技成果‘躺论文’困境,并打通‘创新链→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产业生成样本。”市经济信息委负责人表示,在推动“研究院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建立“综合型+专业型”研究院矩阵,建设“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三生共融”产业园区,以及完善多层次产业基金体系,是当前我市使出的“三招”。
招式一:
完善“综合型+专业型”研究院矩阵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硬科技”企业
投入市场化运营,是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关键一跃”,不少科技成果由于找不到市场应用场景,不得不“待字闺中”。
“通过完善‘综合型+专业型’研究院矩阵,我市正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更多‘硬科技’企业。”市经济信息委负责人表示,其中“综合型”研究院是由政府部门牵头,“专业型”研究院则是由高校院所及行业企业主导。
比如,位于璧山区的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重庆高新院”),近年来其多个孵化企业推出的国产化航空航天传感器、无人机无线充电机舱等前沿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在市场端“叫好又叫座”。
作为政府部门牵头、市国资委控股的科技推广服务企业,重庆高新院与科研院所、创新团队、孵化企业等实施一体化发展,形成科技成果转化闭环,实现“左手接课题、右手拿订单”,把创新链“实打实”做成产业链。
在两江新区明月湖,由重庆市政府、两江新区管委会和吉林大学三方共建的研究院平台——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创建5年以来,累计孵化50多家企业,将一大批孵化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
2025年2月14日,位于两江协同创新区明月湖畔的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重庆曼恩斯特新材料科技公司锂电池团队正在做实验。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发展‘研究院经济’,能够有效破解企业‘成长的烦恼’,让优秀科技成果找到‘伯乐’。”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项目经理刘江表示,该研究院孵化项目聚焦汽车工程、航空航天等吉林大学多个优势领域,采用“拨款+投资”结合,以项目经理人专业筛选的方式,精准识别一批高潜力项目,帮助它们“长个头、长肌肉”。
还有我市首批市级产业创新综合体之一,由重庆两航金属材料、重庆卡涞复合材料和重庆三航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三方共建的“轻量化材料及低成本精密制造产业创新综合体”,则是由行业企业主导的研究院平台。
“这类由龙头企业结合自身需求,聚焦市场布局及行业应用而创建的技术创新类平台,可推动更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成为支持企业发展和壮大产业的有生力量。”市经济信息委未来产业处人士称。
招式二:
建立“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产业园区
帮助初创企业从“小苗”变“小树”“大树”
“研究院经济”的发展导向,是推动产业发展、加速企业生成。壮大初创型中小企业,需要为它们提供完善的孵化环境,营造出“家的温暖”。
今年初,我市启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聚明显、创新活跃、生态完善的“中小企业生态家园”。日前,首批10个市级“中小企业生态家园”创建名单出炉。
江津区“重庆西部食谷食品产业园”是此次入选的“中小企业生态家园”之一。在园区内,有一家由大学生创业团队创立的生物科技企业,其研发的宠物洁齿骨产品近年成为市场“爆款”,单品年销量超过1000万元。
“传统的宠物洁齿骨是通过物理摩擦达到洁牙效果,而我们产品含有生物酶,可有效去除宠物的牙菌斑。”该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入驻“西部食谷”以来,从税务到工商等一揽子营业手续实现“一站式办理”,企业得以专注宠物食品研发投入,目前形成多项专利,产品销路持续走俏。
“中小企业生态家园,是集中连片、规模适中、产业特色鲜明的中小企业空间载体,以培育壮大成长期的初创型中小企业为目标,通过聚焦企业成长阶段对技术转化、产业链合作、人才培育等需求,形成产业聚合、科技转化等生态体系,将促进优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市经济信息委负责人表示,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备,“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中小企业生态家园,是发展“研究院经济”的重要补充。它们通过为孵化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发展空间,可促进初创型企业由“小苗”变为“小树”“大树”。
按照《重庆市中小企业生态家园工作方案》,我市将持续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聚明显、创新活跃、生态完善的中小企业生态家园。其中,今年已按期建成10个中小企业生态家园,计划到2027年全市将累计建成20个中小企业生态家园,集聚初创型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
招式三:
搭建产业基金体系撬动制造业投资
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注入“金融动能”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往往要“资金先行”,发挥资本市场“金融动能”是应有之义。
市经济信息委表示,在推动“研究院经济”发展进程中,我市通过完善多层次产业基金体系,搭建起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网络,包括联动一批风险投资、金融机构,形成全链条产业基金投资矩阵体系,充分发挥了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关键作用。
近日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称,“重庆工融创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已完成1000万元缴款及备案,标志着西部首只金融资产股权投资业务试点基金在渝落地。
原来,这是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发挥“行司联动”优势,联动工银投资与渝富集团、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共同设立这笔投资基金,将重点投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助力我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为完善多层次的产业基金体系,近年来我市在产业基金建设方面“动作不断”。
比如作为我市资金规模最大的产业基金集群之一的两江基金,是两江新区主要的产业基金投资平台,承担着为新区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赋能的任务。
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例,从2018年以来,两江基金累计多轮投资赛力斯项目,推动后者从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升级,实现迅速成长;在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两江基金先后投资万国半导体、锐石创芯等多个项目,支持一批优质半导体原材料及装备、晶圆封测等项目在渝落地发展。
在科创领域,两江基金同样活跃。近两年来,两江基金先后设立两江专精特新基金、明月湖畔基金、明月湖种子基金等3支科创类基金,扶持壮大200多个科技创新项目。
还有由重庆渝富控股集团联动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2000亿元的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成为带动重庆先进制造业投资的“最大助力”。这笔基金重点投向我市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数字经济、企业孵化平台等领域,并根据产业发展战略实行动态调整。
市经济信息委表示,通过培育“大规模、多层级、市场化”产业基金集群,各类资金力量将助力我市不断壮大“研究院经济”,绘就制造业发展蓝图。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