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款手工做的丝瓜络布鞋,穿起来舒服得很,喜欢的家人们抓紧下单哟。”8月14日下午,巫溪县文峰镇长兴村,在重庆何航鞋业有限公司的直播间里,聚光灯下,女主播姚中庆正热情地向网友推销该公司生产的巫溪布鞋。
仅直播2小时,姚中庆就已经销售了4000元。看着订单接连不断,她对这份工作充满信心。
市农业农村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5元,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0.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城乡收入比持续缩小,由上年同期的2.41:1下降为2.37:1。
对于姚中庆而言,家门口务工增收着实不易——在就业不确定因素增加,稳增长、稳就业面临新挑战的情况下,重庆依靠一套增收组合拳,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01
就业账
新增农民工就近就业18.4万人
姚中庆在学校学习的专业是播音主持,因此她的理想是当一名网络主播。当地的人社部门和学校老师了解情况后,今年3月根据她的专业进行了推荐,顺利进入何航鞋业成为了一名带货主播。
“不仅专业对口,离家近,收入也比较稳定,还能照顾家人,一举多得。”姚中庆说,她是一名新进主播,通过主播孵化中心培训结业后开始上岗,“直播4个月,目前每月能挣4000多块钱。”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农村居民获得收入和财富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居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4个部分构成,大致分别对应务工收入、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收入,出租房屋、土地、分红、银行利息等收入,以及养老金或种粮补贴、社会救济和补助等收入。其中,务工收入在四块收入中占比最大。
一人就业,全家有奔头。为帮助农村居民就近就业增收,提升就业质量,市级相关部门联合举办专题培训班,以农民工和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着力提升技能培训的精准度、实效性。同时,市人力社保局以“引老乡、回家乡、建家乡”为主题,开展系列专项行动,多措并举帮助农民工返乡就业、就近就业。
在帮助群众掌握过硬技能的基础上,市级相关部门又出台提供交通补助和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等福利政策,并为返岗人员提供组织化的专车专列输送服务。
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效果。我市通过扎实开展农民工就近就业三年行动、根治欠薪专项行动等,新增农民工就近就业18.4万人,其中以工代赈带动务工7.8万人,人均增收1.3万元。
下一步,我市将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主动对接各类用工企业,深度挖掘岗位资源。同时,扩大以工代赈支持,新打造一批市级特色劳务品牌,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近就业机会;对确实难以通过市场渠道就业的困难人员,将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确保农民工就业规模保持稳定。
02
产业账
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农村居民
44岁的梁大建是南川区金山镇玉泉村凉水溪组的村民,初中毕业后他选择了外出务工,进过工厂,做过建筑工,一心想致富的他最后决定回老家创业。
2018年,梁大建引进3000多棵无花果苗开始种植。因为不懂经营,品质上乘的无花果只能以四五元的价格贱卖,一度还出现了滞销烂在树上的情况。
正当他焦头烂额的时候,当地有关部门送来了“及时雨”——区农技推广总站送来了增施有机肥技术,区商务委送来了农产品线上销售技巧,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送来了农文旅产业培训……梁大建前不久还受邀参加了“短视频赋能农产品”培训活动,感觉获益匪浅。
“今年的果子还没成熟,已有新客户提前送来订单。多亏政府‘扶上马’、再‘送一程’,提供各种帮助、帮扶,让我吃了‘定心丸’,粗略估计,今年能有20多万元收入。”梁大建说。
“在农村地区,特色产业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市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出台《关于大力度推进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黄金十条”支持政策,设立百亿级产业生态基金;引导各区县形成“一主两辅”产业发展格局,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的农村居民。
在提高产业到户覆盖率的同时,我市还注重产业品牌打造,推动产业“接二连三”,构建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等产业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实现多元化增收。
为进一步发挥产业增收的带动作用,接下来,我市将加大“一主两辅”主导产业扶持力度,促进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分类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健全特色产业联农带农机制,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为农村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进一步提升其经营性收入。
03
财产账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额达27.38亿元
家住北碚区北温泉街道人民村的张永成没想到,他没花一分钱,自己的老房子就改造成了民宿,而且自己也住进了民宿——2023年,张永成将自家100多平方米的闲置农房租给火锅店负责人李国铖,打造集“花园火锅+乡村民宿”于一体的新业态。张永成将获得8年共10多万元的租金,还在新房里拥有一间30多平方米的单间。
和张永成一样,同村的3户村民也将闲置农房出租给了李国铖。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宅基地空置现象较为普遍。盘活这些闲置资产,可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
为了盘活这些闲置资产,我市加快建设城乡要素流动市场,按照一体化、规范化、数智化要求,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以下简称土交所)牵头,构建了“市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区县流转服务公司+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四级服务体系,成立了全市统一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金额达27.38亿元,实现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总收入26.55亿元、村均29.13万元、分红1.56亿元。
“但从收入构成来看,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仍不高。”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我市将深入推进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贯通联动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元化发展路径,不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