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如画的张家河沟

整治后的虎溪河焕新颜
一条河的变迁,折射出一座城的生态觉醒。
深秋时节,行走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巴福镇的福水公园步道上,阳光洒在河面,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环境变好了,风景宜人,我最喜欢来这儿散步。”附近居民王大姐说,许多邻居也爱来此休憩游玩。
这样的变化,源于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对大溪河流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的实施。
近年来,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紧扣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决策部署,聚焦“六区一高地”建设,启动辖区梁滩河流域两岸的综合整治,显著优化流域生态环境,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路径,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进美丽重庆建设贡献高新智慧与力量。
治水
碧水清流焕新生
大溪河是长江一级支流,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巴福镇大岩口水库、张家河沟属于大溪河源头水域,其生态环境状况对大溪河水生态环境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工业废水、畜禽粪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大溪河源头水系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均受到损害。大岩口水库生态空间被农田、菜地、藤蔓植物等侵占,群落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较低、库岸缓冲带不完整,出现水下荒漠化。张家河沟河岸缓冲带被农田、建筑物等侵占,河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健全,河流结构渠化。
为此,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启动大溪河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并将该工程作为重点民生实事实施,以维护河湖水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为核心,结合大岩口水库和张家河沟具体现状情况对相关生态修复工程进行分区修复。
童家石河水库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采用“退、守、补”三项治理措施,“退”即退出鱼塘养殖、畜禽养殖等用地,从源头减少污染;“守”即系统保护现有植被与湿地;“补”则通过构建生态塘、小微湿地等工程,恢复水生植被约3.3万平方米,修复缓冲地湿地约5.6万平方米。
如今,童家石河、冷家河水库已彻底改头换面,摇身一变,成为村民和游客流连忘返的休闲胜地。
兴业
生态产业化新路径
在冷家河水库北岸,一片斜卧的小坡地上,蜿蜒层叠的田垄包裹着刚处理好的褐土,这是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生态农业在这里创新整合的成功实践,推出的一个全新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春芽农场。
“这里的水质改善后,我们开始发展绿色种植,明年运营起来后,每亩地的年产值预计能超过6万元。”春芽农场项目负责人方仕勇介绍。春芽农场的发展模式,体现了生态与农业的高效融合。
该团队以400亩田园综合体为平台,通过招商汇聚一批生态农业项目,并依据村庄规划进行科学布局:坡地种植水果、林下养殖禽类和菌菇,养殖产生的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蔬菜种植,形成循环农业链。
不仅如此,春芽农场项目还充分落实“家门口的共富链”激活乡村价值的理念,通过土地流转为村民提供保底收益,运营后的农场能提供月收入3000元以上就业岗位100个左右,闲置农房改造为民宿,村民也可按比例享受经营分红。
近年来,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局持续推进梁滩河生态修复与治理,同步开展虎溪河、田坝子沟、白龙沟等支流整治及7座湖库生态修复工程。如今的梁滩河,野鸭、鸳鸯、白鹤等鸟类陆续回归,丰富的水生植物为鱼类、昆虫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与食物来源,河蚌、螺、青虾、鳙鱼等水生生物种群也日渐繁盛。
与此同时,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还做优绿色经济,点燃产业升级新引擎。数据印证着转型成效:2025年新增1个市级先进级智能工厂、5个市级基础级智能工厂,4个市级绿色工厂,累计建成15个先进级智能工厂、52个基础级智能工厂、18个市级绿色工厂、7个国家级绿色工厂,能源利用率提升21%。
革新
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治水”带来的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产业的升级,更是一场深刻的乡村振兴变革。
在巴福镇,“四季虾”项目的负责人张俊切身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深秋时节,田垄间稻谷已颗粒归仓,夏季虾销售一空,新投放的秋季虾苗在水中缓缓游动;不远处,前来垂钓的游客络绎不绝。
“以前河水臭的时候,谁愿意来。现在环境好了,离中心城区又近,周末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张俊笑着说,正是看重这里的区域优势,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今年他将“四季虾”项目从区县扩展至中心城区。他算了一笔账:一百亩虾,加上水稻、垂钓和农家乐等综合收入,今年预计总收入将超过100万元。
得益于当地打造的“全域整治+村庄规划+项目引进”的乡村振兴推进模式,当地以村庄规划为基础,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以项目引进与落地为目标,系统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和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等工程。
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全域整治,过去污染严重的产业得到升级,废弃的养殖场改建成了休闲广场,污水横流的沟渠变成了生态湿地;通过村庄规划,划分为不同种类的功能分区,整个空间布局得到整体提升;而通过项目引进,有效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数据显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增长10%以上;同时,乡村游客数量增长了近30%,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增长近20%。
流域的变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在“十四五”期间的生态环境变化。五年系统治理,昔日的“生态疮疤”已成“发展名片”,曾经的环境短板一跃成为乡村振兴的跳板。一条条河流的涅槃重生,见证了一条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的康庄大道。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