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十届群星奖广场舞终评演出现场。(市文化旅游委供图)

渝北区青年文艺夜校的手工课堂。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开州区巴蜀戏苑内,“壹圆剧场”文化惠民活动上演。特约摄影 王晓宇/视觉重庆
新时代的高品质文化生活,是让群众“出门见文化,转角遇美好”——
42个公共图书馆、41个文化馆、145个备案博物馆、17个公共美术馆,以及12150个基层文化阵地等,织就了一张巨大的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每年2万余场次“阅读之星”、社区艺术节等品牌活动,超3.3万场流动文化活动下基层,搭建起群众家门口的“文化驿站”……我市打造的更丰富、更鲜活、更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如绵绵春雨,浸润城乡群众日常生活。
464个
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42个、文化馆41个;备案博物馆145个、公共美术馆17个;基层文化阵地12150个,公共文化新空间464个
3.3万场次
每年举办群众文化品牌活动超2万场次,流动文化活动进基层3.3万场次
关上电脑,抛却繁琐的日常,步行来到离家不远的图书馆安安静静坐下来,为自己的心灵“充电”;放下锄头,在家门口的地坝上,欣赏送文化进基层精彩的专业演出;打开手机,在轨道站点里借一册“巴・掌书”,在通勤路上读一篇有趣的文章……基于建设“15分钟高品质文化生活圈”改革,我市打造的更丰富、更鲜活、更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如绵绵春雨,浸润我市城乡群众日常生活。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全面推进的这项改革,是围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任务,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瞄准群众需求基础上,将文化设施嵌入小区、植入商街、融入公园,推动优质文化直达社区院落、乡村地坝,通过数字化技术,在高铁站、轨道站沿线建起“精神粮仓”,目前已有197个“15分钟高品质文化生活圈”基本达标,实现了公共文化发展理念与实施效能的全面升级和拓展。
跨界融合 织密网络
“圈”出文化新空间
25岁的邓珺洺从事服务行业。辛苦的工作,常常让她“能量耗尽”。一年前,她搬到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的新家,恰好处在“15分钟高品质文化生活圈”内,她家公寓1楼设有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书房”,她的生活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以往,下班休息时她喜欢刷短视频,现在,她常随身揣着一两册书。楼下的“城市书房”,让她上下班就能顺路完成借还手续,大大降低了借阅的时间成本。在读了城市书房里关于心理学方面书籍后,她能根据客户心理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被领导表扬“进步神速”。
新山村街道,是我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缩影。
城乡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分布不均问题,在我市依旧存在。为解决这一难题,也让特色文艺演出、精品文化展览、惠民艺术培训等有更多更好的承载空间,市文化旅游委在调研基础上,按照“按需调供”原则,充分挖掘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城乡一体化布局,提升存量、拓展增量,为群众提供特色化、精准化的公共服务。
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化空间,我市充分挖掘“城市更新”中的社区存量资源。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的人和书院,是利用旧宅空间改造而成;江北区大石坝街道,将荒废8年的原江陵厂房建科的公房,改造为忠恕沱“忠”驿站;沙坪坝区则连片打造了12个红岩城市书房、17个红岩智慧阅读驿站。
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化空间,我市深挖“乡村振兴”中的乡土文化资源。长寿区的“乡情文化驿站”,导入本地人文历史等地方资源,为村民提供带有泥土气息的公共文化服务;北碚区柳荫镇携手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与乡村研究院营建“柳荫艺术粮仓”,实现物质层面的粮食供应向精神层面艺术滋养的功能转变;科学城白市驿川剧院是我市首个乡镇级川剧院,每月最后一周周四下午,公众可在此免费观看传统川剧演出。
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化空间,我市深化“文商旅”的各类资源融合。重庆图书馆与企业合作打造的世纪游轮分馆、列车书屋、冷水风谷森林书屋,武隆区在景区打造白马山浪漫书屋等,让游客和当地村民就近静享书香;中复北仓文化集团在江北北仓文创街区、涪陵816文旅小镇分别植入北仓图书馆和星光书院,成为各类文艺、文创活动的集结地,实现了经济效益和公共服务的双提升;北碚区谷家文化空间是谷家饺子餐馆与北碚图书馆共同打造的“饮食文化主题分馆”,3000余册藏书中有500余册与饮食文化有关,让群众既享口福也饱“眼福”。
目前,全市已建成市、区县、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四级全覆盖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现有公共图书馆42个、文化馆41个,一级馆率分别位居全国第三、第二;备案博物馆145个、公共美术馆17个;累计建设图书馆分馆1807个、文化馆分馆1287个,基层文化阵地12150个,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间464个,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879平方米。近年来,全市152家公共文化空间获得“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交流展示活动”相关奖项。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开放时间延长到了晚间、周末及节假日,这使服务对象由老年人为主扩展到全年龄段人群,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拓展。
精准输送 直达基层
“圈”出文化新生态
“我是抱着提升‘随手拍’水平的目的到夜校学习的,没想到给我带来了职业发展机会。”家住中央公园附近的市民杨阳很感慨。
摄影是杨阳一大爱好。为了提升拍摄水平,今年初,他报名参加渝北区“文以载道”青年文艺夜校。通过每周一次、连续8次的免费学习,杨阳的拍摄水平大幅提升,在公司也由普通的文员晋升为宣传干事。
手机摄影、演员培训等“潮课程”,是我市在推进“15分钟高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中,根据年轻人的需求,大力引导社会力量自办或与政府共办的文化服务,也是将优质的文化资源送进基层的具体展现。江北区合作村夜校、两江新区“意库学院”、九龙坡区青年夜校、渝中区“山城美育夜校”等常态化开班,服务内容由传统的歌舞、器乐、书画扩展到摄影、插花、主持、茶文化、视频制作等,服务对象拓展到青年群体甚至全年龄段,让“15分钟高品质文化生活圈”真正成为“百花齐放”的文化服务圈。
送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更多群众有了在家门口欣赏高品质文艺作品、体验文化项目的机会。
在巫山县下庄村,由市文化旅游委牵头组建帮扶矩阵,引入重庆川剧院等3家市级场馆设立“基层党组织共建基地”,持续输送乡村文艺会演、川渝农民画联展等高品质文化项目,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在九龙坡区民主村的非遗小屋,重庆面塑、糖画、巴勺脸谱等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让人流连忘返;在沙坪坝区井口街道的社区惠民影院,每逢节假日观众场场爆满;江津区沿十里滨江路打造“滨江之夏”系列群众文化活动,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活动”,入选“全国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库”。
送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更多群众有了在家门口参与高品质文化活动的机会。
梁平区针对6至12岁少儿开设的“都梁小柚花”公益素质教育课堂,融入梁平非遗资源,12岁“非遗小传人”的竹雕作品斩获市级金奖;聚焦推进“幼见大足”馆校合作项目,大足区围绕“石刻、五金、重汽、革命、非遗”五大文化,开展图书馆联合幼儿园的多元阅读活动,带领幼儿发现“我们自己的故事”;南川区“行走的南小图”以爱心图书漂流为主线,破局乡童阅读困境;在开州区,“壹圆剧场”70%的剧目出自有一定文艺才能的群众表演,他们中既有老师、机关干部,也有装修工、快递小哥、驻村干部;渝中区“乐响渝中”、九龙坡区“念念九时光”、大渡口区“花开的声音”、渝北区“戏剧树”、沙坪坝区“黄葛树下龙门阵”等,在让群众业余时间有了更多文化选项。
近年来,我市推动“送服务”与“种文化”相结合,不仅每年举办“阅读之星”诵读大赛、“红岩少年”阅读大赛、乡村“村晚”、“川渝乐翻天”、社区艺术节、戏剧曲艺大赛、广场舞展演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超2万场次,流动文化活动进基层逾3.3万场次,还通过深挖在地文化特色,持续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百强”品牌培育计划,在各“生活圈”培育了较有影响力的服务(活动)品牌378个,每月常态开展群文活动超过6场次,较之前提升50%。近三年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满意度位居全国前列。
数字赋能 便捷触达
“圈”出文化新路径
家住沙坪坝区渝碚路街道杨梨路社区的76岁老人丁德瑞,每天都要读书,平均每周可读完一本,因此经常跑图书馆去借阅。但现在,他跑图书馆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原来,丁爷爷在乘坐轨道环线去重庆图书馆的路上,发现离家10分钟的沙坪坝地铁站,新增了“巴·掌书”进轨道交通项目。凭借书卡或身份证,他可在自助借阅机上借书、还书,十分方便。
该项目是我市开展便捷高效公共文化服务的尝试——在阅读“一卡通”基础上,市文化旅游委联合轨道交通部门、全市公共图书馆共同实施创新性文化惠民工程,目前该项目已定制71台智能借阅柜,安置在8条轨道线路、69个站点,覆盖10个行政区人口约1100万人,日均服务轨道交通客流400万人次;形成“轨道交通网络+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双网融合的公共服务新模式,让轨道站点既是交通驿站,也是“文化驿站”。同时,“一卡通”已实现与市内2841个借阅点及川渝174家图书馆通借通还,成为公共文化服务跨区域协同典范。针对未成年人群体,市文化旅游委联合市教委实施了重庆市普通中小学生(幼儿)免费开通公共图书馆借阅卡工作,在全国率先全省域开创性推进建立未成年人全学段阅读服务体系,惠及全市400余万中小学生(幼儿),并每年常态面向新生开展此项工作,进一步拓展了阅读“一卡通”的重点服务人群。
为了实现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日常生活场景的目标,市文化旅游委进一步做强“群众文化云”和“智慧图书馆”平台,持续提升数字资源存储量和功能便捷度,优化视频直播、线上艺培、线上借阅等服务。同时,加大投入谋划建设了“文化·高品质文化生活”综合场景应用,搭建起“逛场馆、享阅读、学才艺、观演出、看电影、赏民俗、品展览、听讲座、游景区、送服务”十大惠民智慧场景,开发基于实时位置的文化地图,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群众“手指尖”。
目前“文化·高品质文化生活”应用已归集全市2万余个各类文化设施,已发布5.7万场文化活动;完成“百姓点单”配送累计15.3万次,惠及3200余万人次,应用小程序“渝快·文化生活”已在“渝快办”、微信、支付宝等平台上线,受到基层群众的欢迎,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便捷的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在赢得群众的“口碑”同时,也赢得信息化建设的“奖杯”:应用获评“2024年度数字重庆建设优秀成果”金奖、“2024年重庆市改革创新成果”(十大优秀应用)、工信部第七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5G+融合媒体专题赛全国一等奖,入选由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2024年度“全国智慧广电网络新服务”数字文化新应用类别优秀案例。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