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线”治理后的渝州小院满目翠绿 摄/李显彦
化龙桥社区体育公园
歇台子隧道进口道拓宽后,有效破解了高峰期堵车难题 摄/李显彦
在我市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过程中,全域环境综合治理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城市品质提升与民生福祉改善的双重通道,成为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回应群众期待的关键举措。
作为重庆母城、都市极核、品质半岛、首善之区,加快打造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渝中范例”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从空中线缆的“化乱为整”到山体空间的“变废为宝”,再到道路交通的“舒筋活络”,渝中区通过“小切口”推动实施全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以“绣花功夫”谱写城市品质提升的新篇章,书写“人民之问”的崭新答卷。
镜头一
整治小区空中“飞线”,亮出文明天际线
“以前抬头就是密密麻麻的电线、网线,像蜘蛛网一样,看着都闹心。遇到刮风下雨,电线还会晃来晃去,担心得很。”站在渝中区渝州小院的院坝里,居民王大爷望着墙上整齐划一的线缆束,忍不住感慨道。
曾几何时,渝州小院的上空被各类架空线缆“霸占”,不仅影响市容,更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想要整改,不是易事。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大部分老旧小区的管线权属极为复杂。渝中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例如渝州小院,其建成较早,线路涉及了电力、通信、照明等十余家管线权属单位。
对此,渝中区城管局派遣工作人员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多次组织街道、社区、产权单位会谈,下足功夫厘清线管权属、建立施工进度表,采取“分区分时、错峰施工、原地规整”的方案,在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的基础上,高效完成了“飞线”整改工作。
如今的渝州小院,抬眼便是澄澈如洗的天空。湛蓝幕布下,规整的线缆束宛如五线谱,与婆娑绿树、林立楼房相映成趣,展露出独属于重庆老民居的别样风情。
渝中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汲取渝州小院等片区整治空中“飞线”的成功经验,渝中将进一步细化整治方案、落实任务分工,探索建立城市空中“飞线”管控机制,将“飞线”整治工作持续化、常态化,营造平安、整洁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空间面貌。
镜头二
山体整治“变废为宝”,打造绿色休闲空间
不仅是位于闹市区的渝州小院,全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触角”深入城市各个角落。
在位于渝中区富华路的一条路边小径上,沿着斜坡往里走100余米,豁然开朗,绿意盎然的化龙桥社区体育公园映入眼帘。
这里曾是老成渝铁路家属区,后因铁路搬迁、轨道建设,成为闲置地块。如今,蓝花楹、香泡树等开花乔木错落有致,红枫、蜡梅等小乔木点缀其间,底层的月季、翠芦莉等色叶植物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
“以前这个山坡荒着根本没人来,没想到现在变成了漂亮的公园。”正在公园散步的刘女士笑着说,“每天吃完晚饭,我都会带着孩子来这里玩,他特别喜欢那个小秋千。”公园里,除了园林美景,还设有五人足球场、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等运动设施,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群众的健身需求。
据了解,化龙桥社区体育公园所处地块毗邻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和虎头岩公园,周边有多个学校、居民区和轨道交通站点,人流量较大。“我们经过调研发现,周边居民对健身场地需求强烈,而这片闲置土地正好具备改造潜力。”渝中区城管局负责人说。
秉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的理念,渝中区通过生态修复、景观提升、功能植入,不仅解决了山体环境问题,还赋予了其休闲、健身等功能,让“沉睡”的山体成为居民身边的“绿色客厅”。项目自投用以来,赢得了周边居民热烈好评。
镜头三
道路交通“缓堵促畅”,破解高峰拥堵难题
对于家住歇台子隧道周边的居民来说,全域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改变的不只是居住环境,更体现在日常出行。
“现在回家再也不用堵在路上干着急了!以前排队长度能有200多米,等好几个红灯才能通过。现在快了近一半时间。”住在虎歇路的张先生对道路变化感受颇深。
据悉,歇台子隧道的进口道方向原为双车道(一条左转车道+一条左转右转共用车道),来自红岩村大桥的车流量大,车辆平均等待红灯时间超过15分钟。
为破解拥堵难题,渝中区城管局联合相关部门,对歇台子连接线进行“微调整”:将进口道由双车道扩为三车道(两条左转车道+一条右转车道),缓解了高峰期交叉口的拥堵。
“我们通过压缩绿化带、优化路口渠化,既节省投资,又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据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方向的车道通行能力提升约50%,交叉口通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成为了渝中区“缓堵促畅”的典型案例。
不仅如此,在改造道路的同时,项目同步新建了隧道左、右匝道,连通了虎歇路与长德路,极大便利了数个小区居民的“回家路”,并为下一步交通建设埋下伏笔。按照片区规划,匝道预计连通长新路,将进一步承担过境交通的功能,为虎歇路、经纬大道分流,有利于片区整体交通组织与市民出行。
聚焦>>>
从“三个维度”推动治理
落实《重庆市中心城区2025年全域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要求,渝中区在全域环境综合治理方面下足了功夫,从精度、力度、温度“三个维度”出发,不仅提升了城市品质,更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从精度看,渝中区智慧市政系统(城市特大桥、大桥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成效明显,3000余套感知设备、240余套采集传输设备以日均2000余万条数据的规模,全天候实时感知渝中区桥隧运行状态;全区安装595套化粪池安全监测设备,从源头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推广工程渣土治理利用应用,全区22个有出渣需求的在建工地电子渣票办理率、使用率均达100%。数智赋能,让治理工作“耳聪目明”“有的放矢”。
从力度看,渝中区针对各项工作任务精心策划21个重点工程,总投资约1.56亿元。同时,重拳出击,先后开展缓堵促畅攻坚、市容整治提标、垃圾分类提质等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例如,儿童医院片区创新“共享停车+步行导流”模式,解决了就诊停车难题;李子坝正街建立“8分钟限时通行+智能抓拍”机制,出城方向全天拥堵指数下降9.1%;开展拉网式排查,整治立交桥雨棚脏污、背街小巷积存垃圾等问题90处,清运河滩消落区垃圾21.88吨。
从温度来看,积极推进生态景观焕新,整治上清寺等重要干道和窗口区域存在问题的绿化约2.7万平方米,新增休闲广场3处、慢行步道2.5公里。同时,整治煤建新村、华福巷等暗盲区29处,广泛开展功能照明地下管线及背街小巷架空线路安全隐患整治等工作,着力为群众打造更加温馨、整洁的家园。
以 “三项机制”固化成效
在渝中区看来,想要将全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抓细抓实、落到实处,光靠突击式治理无法形成长效。
为巩固治理成果、形成长效机制,渝中区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探索建立了“三项机制”。即,责任机制,形成1个总方案+问题、项目、责任3张清单的“一方案三清单”任务体系,建立责任“花名册”,专人专班推进;协同机制,建立整治专班,组建6个专项巡查组,统筹21个部门街道协同作战;调度机制,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晾晒”的工作机制,每周收集各相关部门工作推进情况,每月区政府常务会上通报全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每季度开展全区工作晾晒评比。
“下一步,我们将在深化全域环境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方案,建立健全完善机制,推动城市品质再上新台阶。”渝中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渝中区还将加强宣传引导,推广典型案例,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形成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为全市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贡献渝中力量。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