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政务动态>区县动态

丰都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8-15 09:53
发布时间:2025-08-15 09:53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龙河流域

长江流域丰都段

初秋时节,行走在长江支流——碧溪河岸边,茂密的野草迎风摇曳,不时有飞鸟从水面掠过,与远处的山村田园相映成趣。是水,赋予了丰都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灵气和神韵。

近年来,丰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治水到用水再到护水,实现“含绿量”“含金量”“含智量”协同发展,勾勒出一幅人水和谐共生的新图景,在青山绿水间续写“两山”理念的丹青长卷。

水韵丰都

筑牢生态屏障呵护碧水东流

在龙河国家湿地公园入口处,一座红砖砌成的废弃焚烧塔静静矗立,见证着这里的生态蝶变。

龙河,作为丰都境内最大的河流,在王家渡注入长江,却曾长期面临断流、水质不稳以及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2019年11月,龙河(丰都段)被水利部纳入全国首批17条示范河湖建设名录,并获得三峡后续资金7997万元的支持。此后,龙河国家湿地公园(龙河口—两汇口)生态修复工程、龙河国家湿地公园(安宁—两汇口)生态修复工程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陆续展开。

“保护好龙河,对推进长江大保护、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丰都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龙河国家湿地公园建成之前,岸边曾聚集众多污染企业,严重破坏了龙河岸线生态。为了重现水清岸绿,当地政府拆除占地2812平方米的花园水泥厂和占地1550平方米的兴旺化工厂,并在岸边保留废弃的焚烧塔作为工业遗存,时刻提醒人们龙河的水清岸绿来之不易。

一系列有效举措换来了如画般的河畔风景:龙河汇入长江的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标准,龙河流域植物种类增至930种,鱼类和鸟类分别达到153种和124种,野生猕猴、鸳鸯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时隔20年后再次出现在龙河流域。

龙河的蝶变是丰都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的一个生动案例。截至目前,丰都累计投入4.8亿元资金专项实施重要节点生态修复、河岸绿道防护林建设,开展龙河、暨龙河、双鹰河、渠溪河等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推进长江库岸治理,有效筑牢了水生态治理防线,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如今,长江(丰都段)及其支流稳定保持Ⅱ类水质,龙河(丰都段)全国首批示范河湖建设持续巩固,包鸾河入选重庆市首批幸福河湖建设名录,一条条润泽两岸的潺潺清流,承载着丰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水兴业

让生态之水转化为发展之水

“前些年天旱时,挑一担水要走两里山路,地里的玉米干得卷叶。”在三建镇夜力坪村村民廖恒珍的记忆里,缺水曾是大山里最深的痛。这个距县城28公里的乡镇,过去因“山高涧深、水源分散”,1.3万群众常年“靠天吃水”。

为了让更多生态之水变成富民之水,丰都县水利局加快现代水网建设,探索实施山区“长藤结瓜”水系连通工程、“稻香水网”骨干水网工程等,促进水源连通,分配调度河流水量,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和互联互通配置格局。

在海拔820米的南天湖镇,思源水库拔地而起,140万立方米的库容如同瓜藤的主根,将水引入深山。顺着山势铺展的渠系,则像藤蔓般串联起18口山坪塘、172口蓄水池,形成“一库控源头、十塘作枢纽、百池连田间”的立体水网。

“思源水库的水顺着渠沟流进塘里,再分送到地里,我家几亩青脆李实现了增产增收。”附近村民刘继兵算起收益账,满脸笑意。如今,三建镇1.87万亩耕地告别“望天收”,青脆李、笋竹、柠檬等特色产业迅猛发展,成为了全市乡村振兴示范乡镇。

栗子乡曾因出产“朝廷贡米”而声名鹊起,如今精心培育和打造的有机大米也是获奖无数,当地计划将水稻种植从6000亩扩至1.8万亩,但“汛期水涝、枯期水荒”的难题亟待破解。

“我们用‘五盆百碗千筷’思路建水网,5座水库当‘盆’,282口山坪塘作‘碗’,千条管道像‘筷子’把它们连起来,形成‘稻香水网’。”丰都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丰都县城长江北岸,一幅更宏大的水网蓝图正在绘就。据介绍,到2035年北岸水网建成后,将新增供水5740万立方米,不仅能满足30万居民用水,还能灌溉23万亩农田,高效带动沿岸发展茶叶、红心柚等特色产业发展。

目前,随着竹田湾水库、蔡家沟水库、海螺沟水库等一个个水源工程接连“落地开花”,丰都现代水网雏形初现。当一个个水利项目突破分水岭物理分割,一条条引水水渠滋润沃野良田,生态之水正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

护水有方

数字赋能推动治水迈向“智水”

“这里有个二维码,只要手机扫一下,就能看到项目的所有情况。”在吕家沟水库,项目现场负责人朱芮锋指着溢流坝体上的二维码一边介绍,一边拿出手机扫描。“嘀”的一声后,手机屏幕上弹出了溢流坝的混凝土强度检测报告、监理日志、施工工序视频等。

针对水库隐蔽工程监督难题,丰都利用自主开发的“工程回头看”数字化平台,通过搭建高精度BIM模型,为全县120座小型水库(含12座在建)的隐蔽部位生成1.2万个数字单元(如每10米坝体、每处灌浆孔),每个单元对应专属二维码(“数字身份证”)。同步推行“一单元一二维码”管理机制,赋予每个隐蔽性单元专属数字身份证,实现扫码即可追溯检测报告、监理日志、施工日志、验收资料等4项关键资料,形成“设计—施工—验收”全流程数字映射,工程档案数字化率达100%。值得一提的是,梨子坪水库曾因此荣获我国水利行业最高科技奖“大禹奖”。

“以数字赋能推动水利工作智能化,已成为高效保护流域水环境的‘利器’,为全县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提供精细化、智能化支撑。”丰都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丰都县坚定不移推动数字水利建设,加快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水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如,整合利用水域感知资源,拓展感知预警覆盖面,归集采砂区风险点5个、水库垮坝风险点44个,综合利用涉河9097个摄像头、149个雨量计等设备,提升风险智能识别、快速预警能力;打造洪水智能调度场景,结合AI技术升级存量应用为中小河流防洪智能调度场景,集成感知设备预报,山洪灾害预警,洪水淹没预演,转移救援预案等功能,实现一图分析形成研判报告;探索建设AI智能体,综合搭建水旱灾害防御AI智能助手,汇集水库、河流基础信息和风险责任人名单,智能化协助和服务河长巡河、查询责任体系、提高工作效率。

下一步,丰都将继续深化智慧治水工作,加强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让水更清、岸更绿,让每一条河流都流淌着幸福,勾勒出润泽大地的壮阔图景。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