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丰都县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重点项目为牵引,推动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生态治理水平、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全面跃升,县域水网体系日趋完善。
建成投用的吕家沟水库全貌。
“近三年,全县完成水利投资50亿元,年均水利投资增速达133.3%,稳居重庆各区县首位。”县水利局局长陈明武说。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丰都水利建设的加速度,更是以水为脉赋能发展的战略定力。
水源工程破局:
破解山区“水分布”难题
在栗子乡,去年刚竣工验收的吕家沟水库正发挥着“解渴”作用。这座总库容31.6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如同镶嵌在山间的一块碧玉,不仅保障着场镇几千人的生产生活用水,还为周边近2000亩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年供水量达47万立方米。
“丰都多山地,山高谷深导致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吕家沟水库项目负责人王龙变说,该水库所在的龙河流域左岸次级支流拱背桥沟,曾因季节性缺水制约发展,水库建成后,一举破解了典型山区水资源空间失衡问题,为区域水利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这样的水源工程在丰都并非个例。近年来,丰都县创新实施山区“长藤结瓜”水系连通工程、“稻香水网”骨干水网工程,通过串联水库、山坪塘、蓄水池,突破分水岭物理阻隔,构建起“一库连百塘串千池”的互联互通格局。
“一个个水源工程落地开花,让我们逐步补齐了蓄水短板。”陈明武说,目前全县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12座,山坪塘、水池9700余座,工程性、季节性缺水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水资源承载力与供给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生态治理升级:
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老乡们注意喽,牛群不能到河沟两岸放牧,农药喷雾器别在河里清洗,保护水源人人有责!”在丰都的河道旁,巡河人的喊话声时常回荡。这是丰都县落实“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的生动缩影,更是守护长江生态的具体实践。
为筑牢水生态防线,丰都县持续推进龙河、包鸾河市级幸福河湖建设,创新推行“河长+检察长”机制,设立派驻河长办联络检察室,实现法律监督与行政执法无缝衔接。数字赋能更让治理效能倍增——智慧河长综合信息平台联通232条河流、913段河段、112座水库等前端数据,无人机、无人船组成的“水陆空”巡查队,让河道管护实现“无死角”。
截至目前,丰都县已累计投入4.8亿元用于重要节点生态修复,开展龙河、暨龙河等河道综合治理,恢复植被595亩,新造林1300亩,治理水土流失18.44平方公里,修复河道堤岸18.48公里。如今,长江丰都段及其支流稳定保持Ⅱ类水质,龙河作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持续巩固建设成果,包鸾河成功入选重庆市首批幸福河湖名录,“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美景成为常态。
水源保护加码:
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今年初,县政府印发《提升村镇供水水质行动方案》,部署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建设提升等“五大行动”,从水源到水龙头全链条保障饮水安全。
目前,全县经核定的水源地共39个,包括原有的36个和新增的瓦冲子、曾家湾、英武3座水库水源地。其中县城饮用水源实行“双保险”:主用水源为包鸾河流域上游的弹子台水库,通过天然河道与隧洞自流取水;备用的梨子坪水库为中型水库,2017年下闸蓄水后,成为县城供水的“应急储备库”。
在水源地保护现场,一系列举措彰显力度:包鸾场以下6公里河段完成清淤疏浚,削减污染负荷;包鸾镇飞仙洞项目区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减少化肥农药对流域的污染;农村水源地开展生态涵养修复、设置保护标志牌、定期水质检测……高滩、铁炉沟等水库的水生态涵养项目,让乡村百姓也喝上了“生态水”。
“我们对全县500立方米/天以上供水工程的水质检测实验室,全面开展常规9项指标检测。”陈明武表示,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管控,为饮水安全筑起了坚实的技术屏障,让每一位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从水源工程建设到生态治理升级,从饮水安全保障到水网体系完善,丰都县正以水利高质量发展赋能县域经济社会进步,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书写着“水美丰都”的新篇章。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