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末,永川区三教镇民生服务办公室内,工作人员曾茜的电脑弹出一条醒目的预警信息:“9月,镇内有5位低保对象年满70周岁,请按规定核实并增发每月60元分类重点救助金。”
这条自动推送的预警,源于永川区“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救助信息平台内设置的50个动态监测预警指标之一。过去需要人工摸排、极易遗漏的“小事”,如今依靠“聪明的系统”,实现了救助政策的精准直达和主动兑现。
这只是重庆市永川区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创新的一个微小切面。作为民政部多项改革的试点区,永川突破传统单一经济援助模式,通过为困难群众精准“画像”、让救助政策“免申即享”、为困难群体“赋能增能”,构建起“精准、智慧、温暖”的现代救助体系。
多维画像:
8个维度86项指标精准识别“谁该帮”
一张桌子,几把旧椅,屋里最显眼的是堆放的药盒。永川区板桥镇村民周有成坐在门口,望着远处,眉头紧锁。60岁的他未婚未育,因患病丧失劳动能力,日子过得紧巴巴。不久前,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提交了社会救助申请。
如在过去,周有成的申请将由镇街工作人员入户核查。“主要就看收入和财产,问一问、记一记,就算完成了。”永川区最低生活保障事务中心主任徐开菊坦言,“过去由镇街自行调查,工作人员对政策理解不一、尺度不同,容易出现‘宽严不一’。”
比如,某条政策写“长期共同生活的成员”可认定为家庭共同生活人口——“长期到底是多久?外出打工半年算不算?收入计不计?”永川区五间镇民生服务办公室主任侯伟举了个例子,“每个人的理解不同,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政策是刚性的,但困难却是多维的。仅凭“收入+财产”的单维标准,难以精准识别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部分群众因此被挡在了救助门槛之外。
变化始于一项全国试点。永川区被民政部确定为“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综合评估创新项目”试点地区,开始探索以多维贫困认定取代传统单维识别的新路径。区民政局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用一套科学、精细的指标体系为困难群众“精准画像”。
永川区社工机构入户开展社会救助多维贫困评估调查。
如今,当困难家庭提出申请,上门的不再是镇街干部,而是来自像永川区弘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这样的专业社工。他们带着评估工具,一进门就要待上近两天。“细到家里有没有冰箱洗衣机、成员有没有慢性病、社会交往怎么样、住房是否安全……全部要纳入评估。”社工王忠梅说。
8个维度、86项指标——涵盖家庭收支、健康状况、就业能力、生活环境、社会参与、居住安全、财产限制、自救能力乃至未成年人监护等方方面面。每一项都有明确赋分,最终汇总为综合得分,分数越高,代表贫困程度越深。系统还会自动生成涵盖十类救助项目的建议清单,从低保、特困供养到医疗、教育、住房乃至社工服务,“一人一策”、一目了然。
周有成在经历了两天的深入访谈和观察后,拿到了一份长达数十页的评估报告。他的综合得分为73分,系统建议给予“特困供养”“定期探访”和“社工服务”。这份报告成为镇街审核的重要依据,也为他更快更准获得帮扶提供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永川已累计完成5478个贫困家庭的多维画像,7.77万低收入人口被纳入同一套体系监测之中。困难群众的真实样貌,第一次被如此完整、细致、动态地呈现在政府与社会面前。
免申即享:
“聪明”系统显身手,打通16个部门数据壁垒
“何威先生,系统显示您家大儿子这学期可以享受免费营养午餐,800块钱直接减免,不用再交费了。小女儿的学前教育保教费2160元,也符合免申即享政策,您不用再跑手续了。”新学期报到时,永川区中山路街道的低保对象何威,接到了街道民生服务办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
这通电话为他省去了曾经视为畏途的奔波之苦。“以前为了这些补助,要先跑到学校和幼儿园领表格,再跑到居委会盖章开证明,然后交到教委,材料不齐还得反复跑。现在没出家门,好事就直接‘找’上门了。”何威有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二,一个上幼儿园,这笔无声无息兑现的救助,切实减轻了这个家庭的负担。
何威的经历,是永川区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迈向“政策找人”的生动缩影。而推动这场变革的,是一个“聪明”的救助系统,它让35项救助政策实现了“免申即享”,走在全市前列。
永川何以能做到?答案藏在一场历时数年的“数据攻坚战”里。
“这件事的难点,也是关键点,在于打通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永川区民政局副局长黄豫军道出了核心。过去,民政、教育、人社、残联、卫健委等十几个部门的数据系统如同孤岛,困难群众的信息碎片化地散落在各处。
想要群众“免申请”,前提是政府必须先“主动知”。
为此,永川区由分管区领导牵头,建立了社会救助联席会议机制,强力推动16个救助部门协同作战。他们用了一年多时间,将54项救助数据全部融合进自主研发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救助信息平台。
永川区南大街街道代家店村“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窗口。
基于这座“数据富矿”,“聪明”的系统得以大显身手。它内置了50个动态监测预警指标,像一位不知疲倦的“电子哨兵”,7×24小时地扫描、比对、运算。
黄豫军认为,它的“聪明”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主动送”的温暖。系统能自动识别像何威子女这样身份符合条件但尚未享受某项特定政策的群众,自动触发办理流程,实现35项政策“免申即享”,社会救助从“申请才给”变为“应享尽享”。
二是“精准防”的智慧。系统同样能敏锐地发现异常。“比方说,某人同时享受了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和特困照料护理补贴,政策是互斥的。以前不同业务经手人不同,很难发现。现在系统会自动预警,马上‘喊停’。”三教镇民生服务工作人员曾茜说,工作从“人审”变成了“数核”,不仅省力,更重要的是精准多了,该帮的一个不漏,不该帮的一件也不多。
数据显示,该系统已智能预警筛查疑点信息近7万条,核实后主动救助2万余人次,同时及时核减或取消不符合条件的救助1.1万余人次,并为市级“渝悦救助通”数字应用提供“底座”。这一增一减之间,社会救助的精准度和公信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服务赋能:
从发钱到赋能,“永助桥”托起新希望
每月1300元的低保金,要支撑三口之家的生活和儿子的学费,永川区来苏镇柏树桥村的朱高利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妻子患有精神疾病需人照料,而他空有就业愿望,却苦于没有技能和渠道。“想干活,不知能干啥,更不敢走远。”这成了他最现实的困境。
转机出现在他走进永川区社会救助联合体之后。专业的救助顾问刘念为他指明了方向:“国家对低保对象有免费技能培训,电工、养老护理这些行业需求大、收入稳。结业考取资格证后,我们还能帮你在附近推荐工作,方便照顾家庭。”
这番话点燃了朱高利的希望。在联合体的帮助下,他报名参加了电工培训。一旦朱高利稳定就业,月收入可达4000元左右,经过6个月减退期后,将能依靠自身能力退出低保,实现真正脱贫。
朱高利的故事,是永川社会救助从“物质保障”迈向“服务赋能”的缩影。这不仅是一次就业帮扶,更是一场针对家庭未来的“赋能”投资。
永川区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传。
如今,永川正依托社会救助联合体打造“永助桥”服务品牌,着力对接困难群众的深层需求。
这项服务的温暖正惠及另一个脆弱群体——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年过七旬的张爷爷是吉安镇分散特困人员,无儿无女。不久前他摔伤住院,无人照料的困境被系统及时发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专业护理员李师傅很快来到病床前,负责起居照料。
吉安镇敬老院王院长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最怕供养老人生病住院。要么老人自己硬扛,要么我们临时找人搭把手,既不专业也管不过来。现在专业人做专业事,老人得到好照护,我们也减轻了压力。”
依托“永助桥”品牌,永川区横向联动16个政府部门、23家社会组织,纵向贯通区、镇街、村社三级,如同一个“社会服务资源集成商”,梳理出十大类20余项帮扶清单。无论是就业培训还是医疗陪护,都能在体系中精准对接。
截至目前,“永助桥”品牌已入驻15家公益组织,拥有21名驻站社工和265名志愿者,累计服务2500人次。除了发放救助金,“永助桥”更是一座链接服务资源、赋能未来的“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