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的忠县,秋意渐浓。在忠县同路残疾人关爱中心的蜀绣区里,绣娘成天蓉正坐在绣架前,用勉强能动的拇指和食指捏着细针,一针一针地绣着《三峡晨曦》。她的指关节因风湿性关节炎严重变形,每下一针都得用变了形的食指关节抵住针尾,整条胳膊跟着发颤。就是这样一双手,每月却能稳稳交出4幅大中型蜀绣作品。
在这个近千平方米的空间里,还有50多位残疾人和成天蓉一样,通过技能培训找到了就业出路。忠县通过建立就业基地、开展技能培训,帮助一批又一批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一针一线撑起一片天
2018年3月,众合云科的51同路助残就业公益项目落地忠县,成为许多残疾人生命的转折点。
听障绣娘陈红英8岁时因一场疾病失去听力,部分语言功能丧失。她在针线活中找到了慰藉——扎鞋底时针脚细密,绣十字绣时色彩搭配合理,常获得周围人称赞。2019年5月,忠县同路残疾人关爱中心成立,引进“最美蜀绣”残疾人非遗就业培训项目,陈红英也受邀成为首批学员。
在8个月的培训中,她虚心求教,掌握了滚针、晕针、铺针、乱针等蜀绣核心针法。技术日益娴熟的她,很快成为同伴眼中的“刺绣能手”。
成天蓉的经历同样令人动容。2005年,正在经营餐饮店的她被确诊为风湿性关节炎,因耽误治疗导致肢体二级残疾。2019年,县残疾人服务中心的一通电话改变了她的命运。
初到蜀绣车间,成天蓉连针都捏不稳。“别人绣一朵花要两小时,我得花上大半天。”她开始自我“魔鬼训练”——每天提前一小时到车间,用橡皮筋绑着手指练习握针,常常练到指尖渗血。
如今的成天蓉已能轻松驾驭山水、动物、景点等各种题材的蜀绣创作。她的《三峡晨曦》在第二届“忠州工匠”杯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她也赢得了“忠州工匠”称号。
无障碍环境里的新天地
走进忠县同路残疾人关爱中心,处处可见贴心的设计。出电梯就有盲道延伸,各区域安装扶手,墙角贴着防撞条,楼梯扶手尽头的地面设有盲文引导金属垫。
中心空间布局上被划分为蜀绣区、互联网就业区、康复区、培训区和作品展示区。为满足不同残疾员工的需求,中心对工位进行个性化改造——调整椅子高度、扩大轮椅空间、降低休息室桌子高度,方便大家使用公共设施。
最特别的要数黑暗体验区。在这个全黑空间中,体验者通过触摸、嗅觉和声音来感受视障人士的生活。工作人员潘利华介绍:“我们摆放了苹果和梨、盐和糖等物品,让大家在完全黑暗中进行分辨。平时轻而易举的事,在看不见时都要花费更多时间。”
除了蜀绣这类传统手工艺,中心还开发了数据标注、客服等互联网就业岗位。这些岗位经过专门设计,充分发挥了残疾人员工细心、专注的特点。
重新连接社会的桥梁
技能培训带来的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重新连接社会的桥梁。
黄春梅是成天蓉在中心结识的朋友。因肢体残疾,她从小自卑,成年后把自己封闭在家。来到中心学习蜀绣后,她常和伙伴们交流绣功,性格逐渐变得开朗。
“以前我只敢在家做刺绣,怕与人沟通,现在喜欢来公司上班。”黄春梅如今每天乘坐公交出行,逛街购物成了平常事。“工作不仅是收入来源,更是我与外界联系的桥梁。”
陈红英也在工作中找到了新价值。她主动发挥“传帮带”作用,将刺绣技能传授给新同伴,还定期到忠县特殊教育学校指导听障学生学习蜀绣。通过参加培训,她拓宽了眼界,创作了《石宝寨》等表达家乡情怀的作品。
成天蓉则怀揣着更宏大的梦想——把忠县的美景都绣成蜀绣作品。“我要把家乡的美,一针一线地变成作品,让更多人看到。”她说。
忠县残疾人服务中心副主任乐晓琴介绍,2018年至今,同路残疾人关爱中心已举办83期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学员超过2700人次。今年以来,全县新增残疾人就业90人。
众合云科创始人余清泉表示,“51同路”寓意“我要与你同行”,他们希望携手更多企业,在各地残联支持下创造更多残疾人就业机会。
在中心的蜀绣区,绣娘们安静地坐在桌前,一双双巧手飞针走线,花鸟虫鱼、小桥流水渐渐在薄纱上显现。在这里,针线不只是谋生工具,更是连接受阻生命与广阔世界的纽带。每一针都细密而坚定,如同他们正一步步绣出的新生活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