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打开

(欢迎您)注销

重报圆桌会・两会专场③ |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2-01-18 21:37
发布时间:2022-01-18 21:37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主持人:

重庆日报记者:李星婷 张莎

访谈嘉宾:

唐小平 市人大代表、沙坪坝区委书记

秦文敏 市人大代表、璧山区委书记

卢红 市人大代表、荣昌区委书记

杨竹 市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

杜国平 市政协委员,重庆高新开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创新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两会期间,部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就如何围绕“四个面向”,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大力实施创新“四大工程” 全力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

重庆日报:沙坪坝区作为重庆科教文化大区,请问,未来沙坪坝区将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

唐小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市委明确要求,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这次市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要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任务要求。

我们将全面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加强与重庆高新区协调联动,大力实施创新“四大工程”,系统重塑创新驱动新优势,全力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

实施创新主体集聚工程。强化高校、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重庆大学等高校“双一流”建设,帮助高校排忧解难,推动驻区高校高质量发展。着眼重点产业、优势领域、前沿方向,今年引育独立法人研发机构不少于8家、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20家,孵化科技型企业不少于200家,推动创新资源向市场主体集聚。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鼓励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争创更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

实施创新成果转化工程。系统梳理高校、企业创新成果,聚焦人工智能、脑科学、医疗器械、智慧城市、绿色建筑、创意设计、数字内容等领域创新成果,落实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支队伍、一套支撑、一套机制“五个一”转化机制,全力打造创新成果转化集聚地。

实施创新平台提质工程。建强环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创新生态圈、大学科技园,高位嫁接校企政各方资源。全面激活老校区、老厂区,引入市场化运营团队,建设创新创业、孵化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中国西部1491国际创意谷、梁滩河科技创新带、多点式创新平台,构建“一谷一带多点”创新版图。

实施创新生态优化工程。坚持“养鱼先养水、养花先养土”,统筹创新要素配比,优化“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创新政策,大力实施“沙磁菁英”、“归巢行动”、“青春筑梦”、“人才三宝”四项人才计划,今年引育领军人才不少于10名、高层次人才不少于200名,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作用,聚智聚力把沙坪坝打造成为中国西部创新之城。

努力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重庆日报:科技创新,是璧山的一张新名片。璧山是如何擦亮这张名片的?

秦文敏:2021年,璧山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3.25%,高新技术企业达300家,居全市第5位,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实现零的突破;以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比亚迪动力电池研究院等为代表的249家研发机构活力迸发,诞生出MicroLED、刀片电池等全球领先成果;人才总量突破8.5万人。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已具雏形。

未来,璧山将高质量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大力建好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全面启动曙光湖片区开发,力争“智慧之眼”项目启动建设,快速聚集总部经济、研究院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资本、高端人才,实现高端资源要素配套。

同时,璧山将大力培育创新平台和主体,打造一批创新“领头羊”和中坚力量,支持中科曙光先进数据中心,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支持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建设无线输能大型综合实验平台。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市级创新平台和孵化器,争取今年新增科技型企业250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50%。

加快夯实“一城一区五中心”科技创新格局

重庆日报:“中国畜科城、繁荣昌盛地”是荣昌最鲜明的发展特质和最生动的城市画像。请问,未来荣昌将怎样打造科技创新格局?

卢红: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必须有梦想、有抱负、有目标、有定位。聚焦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求,荣昌确定了“两高三新”发展目标和“五大任务”,其中打头阵的就是加快夯实“一城一区五中心”科技创新格局,建设农牧特色科创高地,打造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

一是实施重大平台建设领跑行动。荣昌将依托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新区“两个发动机”,高水平打造国家畜牧科技城,建好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畜牧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陶瓷创新中心、具有西部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创新中心、具有成渝地区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具有川南渝西影响力的智能装备创新中心,推动荣昌国家高新区迈入全国高新区百强行列。建好“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提升农业科技化、现代化水平。

二是加快壮大“科创企业森林”。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健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域创新体系,梯次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建设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中心,搭建中国地方猪基因库平台,打造国家区域性种业创新基地,推动荣昌猪种业发展公司在科创板上市。未来5年,荣昌的高新技术企业将达300家以上,市级科技型企业达1300家以上。

三是构建生机勃勃的创新生态。做优环“一校一院”创新生态圈,高标准规划南部科创新城,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城市之芯”;构建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1+N+X”人才政策体系,奋力建设成渝地区人才桥头堡。

“筑巢引凤” 培育创新主体建设创新生态

重庆日报:重庆医科大学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建一流的医科大学。怎样实现这个目标?

杨竹: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学校持续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团队”式引进快速从全球引进一批优秀人才。比如从事新药创制的党永军团队,在一年内成功从海外引进了大约10个人的团队,覆盖新药创制的多个学科,团队今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点项目。第二个是从事脑科学研究的许华曦团队,学校为团队配置3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购置近8000万元的设备,成立独立法人的“脑科学与脑疾病研究院”,团队今年在科技部获得3000多万元的重大研究项目。

其次,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平台建设。学校投入5亿元新修2栋科技楼;购置近3亿元的科研设备;创建各级各类实验室、工程中心、临床研究中心近100个,研究方向涵盖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校主要学科。其中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王智彪教授领衔的超声医学工程实验室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儿童医院获批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学校还有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卫健委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有了这些平台,团队可以持续凝聚力量,从事相关研究。设备和投入也有保障,这就是“筑巢引凤”。

2021年,在重庆市政府和渝中区政府的支持下,重庆医科大学拿出5000万元,加上两级政府配套的5000万元,联合成立了一支创新创业种子基金。这支基金旨在帮助大健康领域的科创人员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谷”,可以投出上百家早期的科创企业。我们期望经过5-10年的努力,可以成长出一些独角兽企业甚至几个上市企业。

“十三五”期间,重庆医科大学获得国家纵向科研经费超2亿元,发表2000多篇SCI文章,研发出3款抗疫产品。“十四五”期间,重庆医科大学将继续走好科技创新之路,让专家向大师成长,助力重庆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科学主题铸魂 让科学城与大学城相融相生

重庆日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城聚集了不少大学,怎么处理二者的关系?

杜国平:在科学城直管园范围内,有14所高校,整个拓展园范围有28所高校,30余万大学生,约6万名高校教师。这是非常重要、庞大的创新资源库。

在未来的规划中,科学城将聚焦科学主题铸魂,以100平方公里的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金凤)为牵引,高水平建设大学城、科研港、科学谷、生命岛、科创街“五大创新支撑”,集中布局创新资源。

其中,大学城将重点围绕原始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建设超100万平方米的孵化空间。高校有物理上的空间布局,今后要打掉“围墙”,互融互通。比如重庆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之间,工科与艺术学科之间要融合;重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等高校之间,各个类别、层次之间的高校也要互相融合,形成约15平方公里的科学研究、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相结合的环大学创新生态圈。

目前科学城与各高校合作的大科学科研平台正在建设之中。科学城与高校签约合作了34个校地合作项目,17个已建成投入使用,11个正加快建设,涉及医疗、农业、机械、集成电子等多个领域。

在城市规划上,科学城会进一步优化布局,高标准打造20平方公里的金凤城市中心,高质量提升大学城环境品质,持续做强“六大城市功能”,突出“高”和“新”的特点,聚力“四大主导产业”,建设“三大产业片区”,夯实科学城产业发展支撑力,提升科学城城市建设显示度。

数据

重庆市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提升创新平台 西部(重庆)科学城超瞬态实验装置、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等科研平台加快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新引进科研院所10家,集聚院士团队14个,分布式雷达验证试验场启动建设,西工大重庆科创中心投入运营;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启动建设长江模拟器、野外科学观测站。

壮大创新主体 新引进研发机构16家、累计达到104家,新增4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118家、5108家、3.69万家,有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预计达到30%。

优化创新生态 获批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推出“科技成果转化24条”,累计启动10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

案例

重庆文理学院第二个一类新药获批临床试验

“好政策让大家干劲足”

日前,重庆文理学院药学院研发的抗癌新药PZ-1片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一类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这是该团队在2018年抗ED和肺动脉高压一类新药同时获得中美临床批文后,第二个获批的一类新药。

PZ-1由重庆文理学院药学院陈中祝研究员领衔的团队开发研制,是全球首个同时针对RET/VEGRF2的双靶标小分子药物,可用于治疗RET突变的甲状腺髓样癌和RET融合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他实体瘤。

重庆文理学院为何能不断取得好成绩?

“重庆市出台了很好的人才政策。”陈中祝解释,比如,市里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其绩效不占学校的绩效总额。此外,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教委等持续给予了支持;对市里认定的“英才计划”人才,永川区也按1∶1配套经费。学校在场地、设备、经费等各方面支持力度都很大,且科研成果转化后的收益,科研团队可获80%,学校还会将学校获得部分的一半再返给学院,持续支持团队发展。

陈中祝表示,自己2013年从国外回来从事靶向药物创新时,团队只有3个人,现在团队已有40多人,不少来自国际国内名校,“在重庆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和人才政策引导下,大家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劲头都很足。”

江津这家企业订单排至今年11月

科技创新带来产品走俏

近日,在位于江津区白沙工业园的重庆骄王天然产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骄王股份),生产线上一派繁忙,前来装载产品的货车络绎不绝。2021年以来,这家公司产销两旺,生产的有机菊粉产品十分“走俏”,订单已排至今年11月。“是科技创新给了企业产品‘走俏’的底气。”公司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这家公司拥有专门的技术中心,并于2017年被认定为重庆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现拥有研发人员37人,占企业总职工人数的38.14%,平均每季度申请1项专利,已先后取得41项国家专利,拥有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近年来,骄王股份还投资4000万元打造有机菊粉、蛋白酶数字化车间,为产品品质提供保障。

高科技、高品质成为企业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的“敲门砖”。目前,该公司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热销,还远销到欧洲和美洲市场。

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方面“开足马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 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