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四川盆地等地出现降雨天气过程。7月6日18时,自然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计,7月6日20时至7日20时,山西中北部、内蒙古中部、云南西部等地部分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较高(黄色预警)。
每年汛期,我国多地降水显著增多。集中、持续的强降雨容易引发山洪地质灾害。
泥石流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通常发生在山区或者沟谷深壑、地形险峻地区,因降水、冰雪融水等引发的携带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根据黏性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泥流、泥石流和水石流。以黏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黏度大、呈稠泥状的是泥流;由大量黏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是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水石流则黏性较小。
中央气象台正研级高工徐辉分析,泥石流的发生须具备一定的地形地貌条件、充足的水源和大量的土石松散物,即能量条件、激发条件和物质条件三者缺一不可。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其地表岩石破碎、崩塌、滑坡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此外,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现代冰川活跃的高山地区,也因冰川衰退、冻土解冻而易形成泥石流。
根据历史泥石流规模、发生频率和影响因子的关联分析进行危险性区划,泥石流高危险度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和第二阶梯(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如甘肃南部、四川盆地西部、云贵高原一带、西藏南部等地。“虽然第二阶梯(黄土高原)和第三阶梯(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也有较大的海拔落差,但海拔跨度远不及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之间,且地质活动不那么频繁,所以泥石流发生的危险程度相对较低。”徐辉表示。
泥石流的发生还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在我国,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受连续强降水、短时强降水等天气影响。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水出现的时间基本相一致,具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
具体来看,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降水集中的6月至9月;而西北地区则多在7月和8月发生。此外,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冰川衰退、积雪消融、冻土解冻也易引发泥石流,比如,西藏南部多为冰雪型泥石流。
值得一提的是,泥石流的发生,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水的中后期。徐辉表示,对于四川、云南和青藏高原西部等夜雨现象十分明显的地区,特别需要关注夜间降水可能带来的泥石流易发风险。因为泥石流的发生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等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多重作用,可能直接冲毁交通线、农田、城镇、各种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破坏力不容小觑。
对于公众而言,当看到河沟、河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山洪突然增大并伴有较多杂物,或听到深谷中传来类似火车的轰鸣声时,就需要高度警惕,因为这往往是泥石流发生的前兆。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跑向与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边山坡,千万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且不要停留在谷地。
此外,还需关注最新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在收到相关预警信息后,合理规划出行安排,提前规避灾害风险。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