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可感可见的“美”的综合载体。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列为重点任务之一。重庆作为全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如何绘就更美的“巴渝画卷”?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全面塑造绿色低碳、整体大美的山水都市新风貌”。“绿色低碳”和“整体大美”也点出了这幅新图景的着墨之处。系列报道《“城”势向上》,今日聚焦:打造美丽之城。

打造美丽之城
绘就绿色“巴渝画卷”
长江与嘉陵江在朝天门翻涌交汇,推着层层叠叠的浪花扑向江岸。货轮、游船来往穿梭,划破江面,留下一路清波荡漾,为山居生活平添了水的诗意。这里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向绿而行”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这是重庆著名的热门打卡地标:轨道穿楼。列车从19层高楼腹部穿行而过,成为网红景观。“背篓专线”里,通勤包与竹背篓在晃动的光影中相遇,成了人文风景。

在重庆,绿色公共交通出行已成为市民的首选,也成就了城市“美”的名片。以轨道交通为例,出行分担率稳定在54%,日均客运量超400万人次,每天减少碳排放8100吨。

走进盘溪河两江新区河段的百林公园,湖水波光粼粼、两岸郁郁葱葱,不少市民正在这儿锻炼、休憩。作为重庆“清水绿岸”工程重点治理的20条河流之一,盘溪河经过系统治理,已从居民们曾经避之不及的“黑臭河”,蜕变为如今的亲水休闲“宝藏地”。

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海绵城市理念也不断落地。在渝北区仙桃数据谷,现代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构建出独具特色的海绵城市生态系统,让园区像海绵一样会“呼吸”,一张一吸之间,排放、吸纳雨水,循环利用。

像这样的海绵项目,重庆已建成2055个,全市达标排水分区535个,占城市建成区比例达到46.2%。“清水绿岸”河段,也已累计建设了400余公里。从绿色出行到海绵城市,从清水绿岸到美丽廊道,绿色城市图景交融于生活图景里,正在绘就新的“巴渝画卷”。

按照重庆的蓝图,山城的美,是“两江四岸”的璀璨华灯,是山城巷弄的氤氲烟火,更是山水之间的田园村舍。何为整体大美?就是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乡村为例,重庆将打造多元魅力的美丽区县城、宜居宜业的美丽小城镇,以及巴渝和美乡村。

具体目标是,到2027年,“美丽城镇”市级样板达到100个,“巴渝和美乡村”达到1000个。如果说,外在的风貌,是“美丽之城”的外在美,那么“里子”,则是藏在绿水青山中的“发展密码”。

点绿成金 让绿色产业“拔节生长”
竹子生长周期短,同时能够快速降解,以竹制品取代塑料,市场潜力巨大。梁平区竹山镇,曾经因为持续采矿,造成了近50亩的矿山塌陷区。而现在,矿坑中栽种了十余种水生植物,一座座小微湿地修复着生态环境,百里竹海生长得郁郁葱葱。全镇的竹制品精深加工,每年销量就能达到两千万元,美丽的环境还带来了“乡村游”的新流量,催熟了“康养游”的新场景,2024年,竹山镇的旅游收入突破了2个亿。

渝东南的武隆荆竹村,属典型喀斯特地貌区域,海拔800米至1300米,森林覆盖率达75%,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就是宝,丢了再难找。”这句朴实的话语,被荆竹村写入村规民约。当地80%以上的村民吃上了绿色的“旅游饭”。当地引进的“归原小镇”,诠释了“生态+”的无限可能。

千山万壑,成了留得住乡愁,也安放着梦想的美丽原乡,城乡之间资源加快流动,带来风貌和产业的不断升级。这种双向赋能的“共生”逻辑,也是重庆“美丽之城”的核心密码:做足山水颜值的“面子”工程,让风貌更有“看头”;做实产业的“里子”基底,让发展更有“奔头”。

生态与发展从不割裂,重庆正以生态为基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幅绿色发展图景,正在这座超大城市徐徐展开。回看五年时间,重庆以年均2.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5.6%的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碳排放指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左右。

截至目前为止,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00家、绿色园区20个。同时,循环经济也在飞速壮大。2024年,重庆循环经济的总产值,突破了1500亿元,垃圾分类覆盖及无害化处理率100%,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9%。生态的“含金量”与发展的“含绿量”同频共振、稳步攀升,城市也以“美丽”为目标,不断向上生长。

低碳转型:一座制造之城的“美丽”蝶变
在赛力斯超级工厂,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源源不断汲取光能。这一5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每年可发电3800万度。不远处,零碳智慧物流港内,18台自动驾驶重卡依靠绿电补能,实现全天候无人化作业,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900吨。赛力斯目前建成的三座超级工厂,均按照国家级“绿色工厂”标准打造。2024年,赛力斯单位产品碳排放,下降了16.9% 。

走进大渡口建桥工业园,扑面而来的也是盎然绿意,园区屋顶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宣示着一个绿色低碳工业园的“近零碳”目标。 作为全市首批试点的近零碳排放园区 ,这里已吸引近千家企业入驻,低碳环保产业年产值增长20%。从绿色工厂到绿色园区,重庆的制造业正以绿色为基底,完成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企业向绿而行的动力,有顶层设计、有政策红利、有真金白银。

循环经济也是“美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能重庆珞璜公司的污泥处置中心,生活污泥经过一系列技术处理,就能燃烧发电,城市的“废物”成了电力的“宝库”。这是西南首个污泥耦合发电项目,企业获得超过3300万元税收减免优惠。

今年上半年,重庆绿色优惠政策共计减税降费超过41亿元。最近5年,全市支持绿色制造的资金,共计2.5亿元,其中绿色技改项目有152个,这152个项目成功实现了:年减排5000多吨。放眼更广的范围,这座城市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减排降碳、扩绿增效,协同推进,产业跃迁带来城市能级跃升,动能涌动,魅力彰显,不断擦亮城市名片,交织美丽的发展画卷。

打造美丽之城,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蓄能、增势,如何实现势能转换?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静教授认为,美丽城市建设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庆要抓住三个着力点,描绘美丽城市的画卷,让城市里的“生态绿”与“烟火气”共生。

一是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绿色工厂、近零碳园区、循环工业园区和静脉产业园区建设。依托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建设,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等项目落地,助力制造业向“绿”而行、全面提速。

二是加快建设“无废城市”,让“能呼吸”的房子、零碳出行的汽车、绿色消费的餐厅,逐渐成为山城日常生活的标配,让市民在宜居环境中畅享绿色福祉。

三是加快发展美丽经济,依托重庆独特的山水禀赋与人文底蕴,将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发展滨水经济、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等新业态,打造农文旅居融合发展的新场景,展开一副生态与经济相融、活力与绿色同在的美丽经济图景。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打造“美丽之城”的标尺,系于人民的获得感。当“重庆蓝”成为朋友圈的常驻美景,当星罗棋布的公园嵌入街角巷陌,当“不夜重庆”流动着满满人气——“青山入城郭,绿水映烟火”,抽象的生态福祉,便有了可触、可感的刻度。更见深意的是,绿色低碳理念,将根植进人们的心底,形成范式、达成共识,共同编织一个绿色未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