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梁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貌。摄/肖华
位于梁平高新区的重庆都梁科技企业孵化器。
梁平开展“百日大走访”活动,收集并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困难问题。摄/张常伟
梁平区2021年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摄/刘辉
梁平区行政服务中心开办企业服务大厅,工作人员为企业办业务。摄/向成国
区人民法院进园区、进企业开展法治宣传。摄/陈珏吟
2020年是梁平区“营商环境建设年”,梁平区委、区政府立足企业所需、群众所盼,做好惠企政策的“加法”、行政审批的“减法”、市场主体的“乘法”、企业松绑的“除法”,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2020年,梁平区新发展市场主体13122户、总量达61819户,同比增长78.77%,净增长19.6%,排名全市第一。该区《“三零三省”服务让企业用电省心》被市营商办评选为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十佳创新案例。
惠企政策做“加法”
营商环境是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的综合体现。系列惠企政策的出台和落地,会直接提升企业的获得感,促进经济的发展。
去年,梁平区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营商环境建设年”工作领导小组,组建4个以区委常委为组长的营商环境督导组,抽调专人、组建专班,统筹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构建‘长效化’机制,做好政策落实的‘加法’。”梁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梁平制定了《梁平区“营商环境建设年”行动方案》和8个专项行动方案,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提升施工许可效率、深化要素保障、推动落实“渝快办”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包容创新审慎执法、维护公平的公共资源交易秩序、全面清欠减税降费8个方面,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体系,迅速按下优化营商环境“快进键”。
去年,梁平区着力构建“奖补+扶持+引导”政策体系,从创新扶持、信贷贴息等方面给予企业全方位支持。针对新注册企业,出台《梁平区新培育企业奖励扶持政策》,给予企业4万元至20万元奖励扶持;集中发布各指标政策文件和政策解读,制作《纾困惠企政策速览》口袋书1.2万册,精准落实暖企惠企各项政策措施,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此外,梁平还创新“菜单式”服务制度,在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创业创新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区级部门组建43个“双创”服务专班,推行窗口首席代表制,编制《创业创新服务指南》,梳理出农业、工业、建筑业、商贸、文旅等66项“菜单”。市场主体按需“点菜”,通过“菜单式”“一站式”服务,共为招商引资企业、政府投资项目业主办理审批服务事项270项。
行政审批做“减法”
前不久,市民袁莉来到梁平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营业执照。她原以为要跑好几次才能办下来,没想到跑一次就搞定了,并且邮政快递直接把证件投递到家中。
“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行政审批的‘减法’。”梁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是精“减”政务服务事项。对应取消行政权力事项203项,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平均压缩85.46%。精简材料770个、“零材料”事项123项、“最多跑一次”事项1299项,“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达99.24%。二是精“减”施工许可审批。工程建设审批服务事项再压缩20%,大幅压减工程建设审批时间、审批环节。推进“多规合一”“多测合一”“多评合一”“多审合一”运作模式,通过减环节、减时间、减要件、减成本、减跑动五项工作举措,采取提前服务、承诺办件等方式,办理施工许可效率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梁平区还优化要素供给,不断提高企业便利度。
在用电方面,对小微企业实施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三零”服务,对大中型企业实施省力、省时、省钱“三省”服务;在用水方面,企业用水报装流程由5个精简至2个环节,大大缩短获得用水时间;在用气方面,报装由5个减至2个环节,实现0.5个工作日内完成报装受理;在优化网络和有线方面,将通信设施建设审批周期缩短为15个工作日内。
去年,梁平投入420万元解决智慧小镇、友住科技等12个项目客户红线外投资,并且免收工业园区范围内企业申请用水管网改造费。通过用电成本专项治理,去年1月至12月,91户超高单价企业平均到户单价降至0.77元/千瓦时,同比下降10.47%,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推进清欠减税降费工作,让企业轻装上阵。”梁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全区积极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发放两批援企稳岗资金;对受疫情影响企业租用行政事业国企单位用房减免租金540万元。对因受疫情影响出现暂时困难但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微企业,区级担保机构担保费率由3%降至1%,减免担保费49笔。
市场主体做“乘法”
“家乡大发展、创业正当时。家乡人,回乡创业吧,抓住机遇、成就梦想!”去年4月,梁平区委、区政府向在外打拼的梁平人发出《返乡创业倡议书》,邀请他们返乡创业。
这就是梁平区为培育市场主体实施的“凤还巢”工程。梁平区全面摸清梁平籍在外人员情况,建立“梁平籍在外人员信息库”“创业创新意向性人员信息库”,对有意来梁平回梁平创业人员开展“点对点”对接服务,储备和培育一批新的市场主体。
一年来,依托返乡创业就业工业园区和数谷农场农业创业平台等,梁平回引500余名梁平籍企业家返乡发展,返乡人员创办市场主体达2000余家。
如何将培育起来的市场主体做大盘强?梁平区大力推进“小培强”工程,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契机,分类建立“重点培育企业信息库”,培育储备一批发展理念新、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规范化程度高的种子企业;制定“一企一策”组合拳政策,对重点培育企业在产业扶持、融资支持、信用担保、辅导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引导和支持各类资源向小微企业集聚,推动小微企业向“四上”企业转型,促进小微企业与“四上”企业协同发展。
2020年,梁平区新增“四上”企业56户,总量达440家,成功培育高新企业64家。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22个,培育市级数字化车间9个,总量占渝东北的三分之一,且连续2年位于渝东北第一位。平伟实业成功创建渝东北唯一一个市级十大创新示范智能工厂。创建绿色工厂3家,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家、“专精特新”企业9家、“双百”企业3家。
市场主体做“乘法”,梁平区还扎实开展“大招商”工程,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重大机遇,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壮大主导产业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商招商、补链成群,在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主城都市区的产业转移上下功夫,全力打造绿色制造业基地、消费品工业基地,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20年招商签约项目108个、232亿元。
企业松绑做“除法”
去年,梁平区还全面推行包容创新审慎执法,对于轻微违法行为,在法定范围内给予企业自我纠错的空间,在严守执法监管底线红线的前提下,向企业释放温情和善意,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据统计,2020年,全区办理涉企刑事案件中,依法依规做出不起诉决定的有4件15人。严格落实涉企重大案件专案侦办、挂牌督办、快侦快办机制,侦破涉企案件15起,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600余万元。加强法律服务,组织47名律师为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服务25次。受理涉企或涉企职工法律援助案件91件,依法维护企业及员工合法权益。
在促进公共资源交易方面,梁平区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做到阳光透明,全面建成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并成功启用。在100个招标文件中取消地域限制条件,精简投标资料,取消了提供资质证明文件、证照等原件的条款设置。完善政府采购监管机制,有序推进政府采购电子交易云平台上线运行。
与此同时,梁平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规范政商交往行为,鼓励政商积极交往。组建5个营商环境专项巡察组,对11个重点单位开展专项巡察,敢于向损害营商环境行为“亮剑”,全年查处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4件。
“上门服务解决企业堵点卡点,企业松绑做‘除法’。”梁平区深入开展民营企业“百日大走访”活动,走访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231家,收集企业困难问题。解决的困难问题惠及市场主体582个,通过帮扶实现稳岗不裁员的市场主体321个,得到企业群众的高度好评。
据悉,在深入开展“银税互动”活动中,梁平区助力63户企业受信2550万元、贷款4828万元;帮扶12家企业成功获批专项再贷款1.16亿元,申请贴息金额117万元;落实7家困难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33万元,持续发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