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各区县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降低,群众办事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社会认同感日益增强。
潼南区
采用“二三四”工作法
提升“川渝通办”工作满意度
潼南区聚焦“川渝通办”政务服务事项,采用“二三四”工作法,大力提升群众企业办事满意度。
用活两种模式。按“线上为主、线下兜底”原则,灵活推进165项事项线上“全网通办”和45项事项线下“异地代收代办”,实现数据“全程跑”基本替代人工“折返跑”。
提供三种选择。根据群众业务办理需求,设置“1个专区+1个自助区+9个窗口”3类11个办理地点,实现210项“川渝通办”事项立等即办。
强化四项保障。出台“川渝通办”实施细则,细化17项“通办”工作职责,配齐16名工作人员和80余件通用硬件设备,实行“绿-黄-红”工作预警机制,大幅提升业务办理质效。
截至目前,潼南区线上办理“川渝通办”业务6000余件,现场提供“川渝通办”相关服务5334次,归集政务数据19万余条,调用开放数据3000余次,群众满意度达99.89%。
云阳县
推行“三化”服务
为产业建群、为企业建家
云阳县推行“三化”服务,为产业建群、为企业建家,全面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制度化走访联络。建立联系服务“四上”企业工作制度,由1名县领导、1个县属部门和驻企服务员组成的工作组联系服务企业,以服务企业发展、帮助项目建设、促进转型发展、保持经济增长为工作重点,送政策、送服务上门。截至8月,县领导带领部门走访服务企业1400次,交办工作37项,其中23项工作已经完成、14项工作正在积极落实。建立异地商会联系服务制度,对异地商会成员加强投资引导、人文关怀,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
群链化议事协调。针对民营经济产业集群采取不定期现场办公、视频连线等形式召开工作联席会,建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县分管领导、涉企问题部门负责人三级化解机制,推动解决民营企业遇到的问题。召开“千亿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题会,全面了解全县工业经济产业链运行、工业招商等情况,提请研究事项。今年以来,召开专题议事会5次,研究解决问题4项,形成交办事项44项。此外,县工商联执行委员会开展群链分组活动3次,创新形成群链VIP联盟商家机制,促进企业间信息资源共享。
标准化服务企业。制定出台《云阳县服务民营企业标准化工作规则》,联席会议办公室1小时之内完成非公企业诉求交办,办理单位1个工作日内提出并反馈初步办理意见,一般事项5个工作日办理完成,复杂事项经请示分管县领导同意后可再延期5天办结,特别事项经请示县主要领导同意后可再延迟适当期限办结,实现线上企业问题“受理—交办—办理—反馈”四个环节闭环管理。建立云阳县服务民营经济标准化平台,发布惠企政策235条,开通企业资源推介功能,为民营企业提供标准化、便捷化服务。目前,云阳县民营经济服务平台共有注册民营企业10193家,受理诉求111件,为企业融资7700万元。
巴南区
以深化政务服务“川渝通办”为抓手
唱好“双城记” 共建“经济圈”
巴南区以深化政务服务“川渝通办”为抓手,采取三项举措,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设置“专人专窗”。设置“川渝通办”服务专窗,安排专人开展接件、办理工作,并通过“政务+邮政”的工作模式免费送达办理结果。今年1-8月,巴南区“川渝通办”服务专窗共计办理业务4972件次。
推进“减证便民”。推广电子证照在川渝两地各个领域的场景化应用,共梳理发布9种电子证照的28个应用场景。
强化信用合作。与成都市温江区携手构建信息互通渠道,双方在各自的信用门户网站设立信息公示、联合奖惩等栏目,公示“红名单”“黑名单”以及联合奖惩案例,推动两地在信用信息共享、红黑名单互认、联合奖惩等方面的信用合作。
今年以来,共有10家四川企业落户巴南区,涉及资金达3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巴南区、温江区两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成渝非毗邻区域合作首个亿元级项目—CNG农业(重庆)公链成功签约,并落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巴南·温江)数字农业科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