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各区县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降低,群众办事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社会认同感日益增强。
江津区
从四个方面发力
营造一流金融营商环境
江津区采取4项举措,扎实做好“稳金融”工作,为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全面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打造金融服务港湾。实施金融服务港湾行动,成功创建“央行再贷款示范基地”5个,市场经营主体获得央行支农支小再贷款低成本资金支持达17.08亿元;组建“金融管家”队伍,推动银行机构落实“一对一”上门对接,推进政银企对接长效化,促成企业融资达3.63亿元;升级首贷续贷中心服务,创新线下服务模式,累计对接企业609家、发放贷款9.08亿元,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588.46万元。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落实农业、制造业等高质量发展激励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贷款、担保费实施奖补。支持金融机构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部门联动推动动产担保统一登记系统工作,落地全市首笔活牛抵押贷款。落实鼓励扶持企业挂牌上市政策,强化拟挂牌上市储备库企业精准培育,推动1家企业正式申报IPO,6家企业在重庆OTC挂牌,在库企业取得产业基金1.6亿元股权投资。
推动金融创新发展。通过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工具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撬动辖区金融机构办理贷款本金延期25.32亿元、惠及3251户市场主体,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6.54亿元、惠及1115户市场主体。推动融资担保机构切实发挥担保增信作用,为企业续保16.82亿元,682户企业获得补贴担保费436.3万元,平均担保费率降低1.5%。落地财政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激励政策,鼓励银行机构创新服务,办理了全市首笔“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印发科创金融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650万元,科创型企业贷款61.64亿元。
缓解企业融资难题。设立风险补偿金、转贷应急周转金,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参与重庆市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设立风险补偿金且首期到位2000万元;承接市级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工作,设立500万元贷款风险补偿金;实施全市首批财政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试点,“增信贷”风险补偿金达3000万元;修订完善江津区转贷应急周转资金管理办法,由区领导督导相关部门协调解决资金使用费率问题,累计为1063户企业提供1521笔应急周转资金,金额达85.3亿元。
璧山区
建立联系服务企业制度
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璧山区纪委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建立联系服务企业制度,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璧山区纪委进一步畅通“网络、电话、来信、来访”四位一体信访举报渠道,发挥“璧山清风”平台一键举报功能,深入开展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热线进企业宣传活动,广泛收集涉企服务问题线索。对有损营商环境的问题进行优先办理、快查快结、严肃处理,并督促涉案单位以案促改。针对停车出行难、招工引才难、融资用地难等共性问题以及个别行业中介存在的乱象,推动区属部门、镇街联席研究、联动解决。对企业诉求解决、意见建议办理实行台账管理,逐一销号,督促有条件解决的及时解决,暂无条件解决的做好政策解释。明确“五个严禁”,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在联系服务企业工作中严守纪律、规范言行,严禁接受企业吃请、馈赠等,严禁干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严禁增加企业负担,严禁向企业推销产品,严禁利用企业谋取不正当利益,严禁与企业主搞“小山头”“打干亲”等行为,做到“服务不添堵、帮忙不添乱”。
2022年1月初,某企业因历史遗留问题拿不出来土地权属证明,导致扩建工程面临搁浅。璧山区纪委在走访企业过程中了解到这一问题并核实后,发出纪检监察建议。最终,由正兴镇政府牵头,区规划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委等部门协办,全流程提速办理企业土地权属证明,将原本需要半年走完的办理流程压缩到三个月内完成,切实为企业纾困。值得一提的是,此类经验做法获得了全区推广。
璧山区自2021年11月搭建联系服务企业制度以来,在120家企业建立营商环境监测点,向企业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148次、廉洁教育126次,访谈企业负责人及职工494人次,收集企业反映的困难诉求或提出的意见建议186个,协助解决招工难、融资难等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等问题20余个,查处破坏营商环境党员干部2人。
荣昌区
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今年以来,荣昌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通过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完善运行机制,提升服务效能和水平,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活全区市场主体活力。
强化交易管理。制定规范借用平台交易项目管理办法,完善安全稳定巡查制度和紧急突发事件处置机制,修订内控流程7个、交易服务指南5个,实施网络直播“不见面”开标。截至目前,已完成开标项目30个,其中政府采购项目9个,工程建设电子招投标项目8个,限额以下采购、分散采购及国企采购等借用平台项目13个。
深化改革创新。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建设,与内江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合作完成首例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项目。加快实施公共资源交易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建设,推广电子保函系统,累计开具电子保函360余份,减少企业资金占用1.87亿元。
优化交易服务。健全首问首接、一次性告知和招标采购月报等制度,实施全流程电子招投标,主动对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交易项目36个,成交金额达4.85亿元,节约资金1.73亿元,节资率达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