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联动·同频共振|优化营商环境 区县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2-03-14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重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各区县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降低,群众办事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社会认同感日益增强。

涪陵区

采取三项优化营商环境新举措

助力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涪陵区抢抓发展机遇,采取三项举措,唱响“服到位、零距离”主旋律,全力以赴做好要素保障,助推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举措一:区领导联系服务重点工业企业、项目。出台《关于印发工业发展“十百千万”工程和“五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明确2022年重点工业企业和重点工业项目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明确由28位区领导联系服务30家重点工业企业、37个重点工业项目。区领导定期到其联系的企业和项目走访调研,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进一步了解国家、市、区产业政策,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举措二:每年财政拿出2000万元扶持企业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行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从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企业两化融合贯标、培育扶持等七个方面制定14条扶持政策,每年财政拿出2000万元予以补助。

举措三:“专员服务”全覆盖服务。在涪陵高新区、临港经济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清溪园区、涪陵综合保税区、乡镇街道推行“企业专员”全覆盖制度,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到”;常态化开展“百名领导联系企业,百个科室对接企业,百项涉企问题化解”的“三百”行动,明确全区109个部门单位科室对口联系帮扶195家民营企业,项目化、销账式为企业化解具体问题。2021年,通过“三百”行动走访服务企业5674人次、召开各类座谈会及宣介会562场次、处理化解涉企问题159个。

长寿区

推陈出新

助力优化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

长寿区聚焦招投标领域,以改革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推陈出新,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破除隐性门槛和壁垒。严格规范招标文件编制,杜绝设置不合理条件排斥潜在投标人行为,着力破除招投标各类隐性门槛和壁垒,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外地企业和中小企业公平参与长寿区招投标活动。

二是推出智慧交易服务。深入推进“互联网+工程招投标”改革,实现投标“网上办”、开标“不见面”,每个电子招投标项目可为投标企业节省招标文件购买费、投标文件印制费、交通费等约3000元。2021年,共计为企业降低投标活动成本约1800万元。

三是出台红名单企业优惠措施。由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约定属于红名单的投标人,投标保证金按50%缴纳;属于红名单的中标人,低价风险担保和履约保证金可按50%—80%缴纳。该项政策出台以来,为参与长寿区投标的红名单企业减免资金负担累计超过5000万元。

四是新增各类保证金提交形式。广泛推行投标保证金保函和低价风险担保保函,增加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形式,有效减轻企业资金占用压力。2021年,共计为投标企业释放资金占用约1.2亿元。

江津区

积极创建“无证明城市”

提升群众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江津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采取多项务实举措,积极创建全市首批“无证明城市”,提升群众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成立“无证明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出台《江津区创建“无证明城市”实施方案》《重庆市江津区创建“无证明城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多个文件,明确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谋划、科学部署。

二是认真梳理清单。对照两批《重庆市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目录清单》,将44项区级层面行使审批事项纳入“无证明”事项办理清单。结合实际,确认一批通过告知承诺、数据查询、部门核验等方式实现“无证明”办理,形成江津区“无证明”办理事项231项。指导白沙镇开展“无证明城市”创建试点工作,公布涉及 8个职能部门的35项“无证明”办理事项,并制定5项配套管理办法。

三是拓展服务渠道。开发“无证明城市”应用系统,对全区“无证明”办理事项进行流程再造,通过告知承诺、信息共享、部门核验等方式实现“无证明”办理事项网上运行。设立“无证明城市”办理窗口,将“无证明”办理事项纳入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窗综办”,严格按照公布事项清单流程办理。将“无证明”事项办理向基层延伸,率先在白沙镇行政服务中心开展试点运行,真正做到群众在“家门口”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