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 > 优化营商环境 > 优化营商环境 > 最新动态 > 内容详情

优化营商环境丨提升政务环境“学找促·晒品争”区县篇之北碚区
 发布时间:2023-09-04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构建“政社企”协同机制,打通救助服务“最后一米”

北碚区坚持以特殊困难群众救助需求为导向,在有效夯实“物质类”救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困难群众“服务类”救助,构建“政企社”协同救助机制,切实解决特殊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形成“资金+物质+服务”的困难群众救助特殊关爱模式,织牢社会救助保障网,打通救助服务“最后一米”,确保社会救助服务更加精准有效,提升社会救助综合保障水平。

以政府为主导,实现社会救助兜底化

一是确保发现到位。依托北碚区社会救助一体化平台,建立“四级五方”主动发现机制,拓展主动发现渠道;二是确保宣传到位。将各种社会救助政策、申请条件、办理结果等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宣传展示,确保群众知晓政策;三是确保资金到位。对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根据其贫困等级,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先行施救,民政部门进行兜底,实现社会救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化、最优化。

以企业为辅助,实现社会救助规模化

区民政部门与医疗、卫生、教育等不同领域和类型的企业合作,发挥企业资金优势及主体运营业务优势,为有需要的困难群众链接资源。为解决困难群众物资购买的问题,与北碚邮政合作,借助邮政集团完善的购买和配送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在北碚区柳荫镇先行试点,为区域内特殊困难群众提供物资代购及配送到户服务,助力解决特殊困难群众物资购买一系列问题。

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依托,实现社会救助精准化

通过政府采购社会工作服务,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力量开展柳荫镇分散特困项目,围绕困难群众开展需求评估、制定帮扶方案,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资源链接和急难情形处理等精准救助服务,有效提升社会救助精准化、专业化水平。当前已孵化本土社会工作机构6家,涵盖儿童、家庭、老人等领域,确保服务精准化、专业化。

主要成效

(一)形成“政社企”协同办理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政企社”协同机制,通过政府、邮政和社会工作机构三方协作,对困难群众进行救助,形成“救助主体多元+救助方式多元”格局,促进社会救助工作创新:一方面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合作,为低保户、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促进困难群众“身心社”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与邮政合作,以“商品+配送”一体化模式让特殊困难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够获得生活必需品,满足其日常生活需要,进一步增强了困难群众的满足感,幸福感。

(二)打通精准服务“最后一米”。购买社会工作机构服务,社会工作机构在北碚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开展“普通+个性”帮扶,通过走访、访谈,了解分散特困供养人员普遍性、个性化服务需求,开展精准帮扶。截至目前已开展走访关爱308人次,电话热线关爱1281人次,建立一人一档308份,链接志愿者开展上门生活帮扶143人次,为心理焦虑或遭遇重大变故的救助对象提供心理慰藉近200人次,成功劝导5名分散特困供养人员进入敬老院集中照护。

(三)打通困难群众物资配送“最后一米”。与邮政协商,困难群众可通过邮政渠道“直投到户”的配送方式,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购买大米、盐、油等10余类生活必需品且配送物品均具备“三证一照”,有效解决特殊困难群众生活必需品“购买难”“物资贵”等难题,确保困难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生活更加舒心。截至目前,已完成物资购买配送3200户次。

下一步,北碚区将继续发挥好民政工作“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的积极作用,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撬动社会资源,与更多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达成合作,丰富爱心企业和社会工作资源库,持续优化、拓展合作路径,强化“政企社”协同救助机制,完善“资金+物质+服务”关爱模式,力求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多专业化、精准化、多样化的服务,形成北碚区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发展和长效运作机制。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