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打开

(欢迎您)注销

【字体:
索引号 11500000009276150N/2023-00004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成文日期 2023-02-16 发布日期 2023-02-16
标题 关于重庆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文字号 有 效 性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150N/2023-00004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
成文日期 : 2023-02-16
发布日期 : 2023-02-16
标题 : 关于重庆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文字号 :

关于重庆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指示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加力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措施,着力战高温、战旱情、战灾情、战疫情,着力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稳物价,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就业物价保持平稳,社会民生得到有效保障,经济发展保持了多重压力下的恢复态势,实现了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总体平衡。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高标准启动重庆都市圈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成效显现,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郑渝高铁开通运营,渝西高铁、成渝中线高铁实质性开工建设,围绕进一步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重庆人民正奋力书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有力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对接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措施,建立“1+X”常态化专班制度,打表推进“5张清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力应对疫情、高温、干旱、山火等困难挑战,出台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措施,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500亿元。经济在多重压力下实现韧性增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9万亿元、增长2.6%。全力兜牢民生底线,城镇新增就业71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2.1%,15件重点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如期完成。

——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全国首个全省域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中西部首个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成渝)、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获批落地。万州机场国际航空口岸获批正式开放,成功创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100项首批改革事项取得阶段性成果,新设立市场主体53.2万户,新增上市(过会)企业18家,科创板实现“零突破”,高质量发展动能和内外部发展信心不断增强。

重点抓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扩大内需持续用力,全力畅通经济循环。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一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深化“抓项目稳投资”专项行动,出台扩大有效投资的22条政策措施,制定市级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管理办法,建立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形成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市级重大项目、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及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贴息“四合一”的工作调度体系。市级重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4104亿元、实现年度计划的114%。轨道交通9号线一期、4号线二期建成通车,长寿硅基气凝胶复合材料等工业项目完工投用,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跳蹬水库等项目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成达万高铁、藻渡水库、向阳水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工业投资增长10.4%。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73亿元,创历史新高。签约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49个、291亿元。争取国家反馈我市设备贷款贴息项目341个、贷款需求252亿元,已完成投放48亿元。争取国家反馈我市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项目571个。渝遂高速公路基础设施REITs上市发行、募集资金47.9亿元,为西部地区唯一一只公募REITs。招商引资项目全年到位资金4220亿元、增长17.2%。

二是促进消费升级扩容。推动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中央商务区提档升级、寸滩国际新城高标准建设,加快解放碑—朝天门、观音桥等世界知名商圈建设。打出促消费政策“组合拳”,出台消费恢复发展19条、促进消费持续恢复30条,出台建设富有巴蜀特色国际消费目的地实施方案和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举办“爱尚重庆”美好生活节、首届中国(重庆)国际消费节等系列主题促销活动,发放消费券,限上单位网络零售额增长31.1%。编制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实施意见。

三是加大助企纾困力度保市场主体。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39条、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56条、支持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发展12条等政策措施。完善助企纾困和稳经济大盘专班工作机制,编印助企纾困政策措施清单及“口袋书”,动态发布“稳经济政策包”,全年为120万余户市场主体减税降费近700亿元。开展稳企惠企集中攻坚行动,常态化跟踪调度、阶段性评估政策实施情况。市场主体总量达341.6万户、增长6.6%。

(二)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用力,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聚焦“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做强“双核”、联动“双圈”、服务和融入“双循环”,深入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一是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举办第五次、第六次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启动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大活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沙盘入选党的二十大“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7个配合国家部委编制的规划(方案)已出台6个,13个两省市共同编制的规划(方案)已联合印发10个。组建重庆成都双核联动专项工作组,明确工作机制和第一批34项合作项目事项。印发实施《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160个共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336亿元、实现年度计划的127%。加快培育壮大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集群,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量子通信网络“成渝干线”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实施第三批川渝通办政务服务事项。

二是加快推动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召开主城都市区座谈会,城市功能片区加快更新改造。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补链成群,长安阿维塔11创我市自主品牌乘用车售价新高,赛力斯问界成为最快月销破万的造车新势力单一品牌,华润微电子功率半导体封测、台达电子西部生产基地、华峰新材料产业园、长寿湖文化产业园等项目稳步推进。同城化通道加快建设,市域(郊)铁路江津至跳磴线投运,璧铜线建设提速推进,两江新区至长寿快速通道加快建设,基本形成“三环十四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显效,17对结对区县推动15个产业协同项目在“两群”区县落地,“一区”采购及助销“两群”区县农特文旅产品3.6亿元,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项目32个。

三是全力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云阳、奉节、巫山正式迎来高铁时代,城开高速建成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巫云开高速建设加速推进,万州新田港、忠县新生港等枢纽型、重点型港口联动成网,万州机场改扩建工程完工。开工云阳建全抽水蓄能电站,核准奉节菜籽坝抽水蓄能电站,新能源装机量占全市比重达60%。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达24个,奉节脐橙、忠橙、大观蓝莓、巫山脆李、开州木香、渝产道地中药材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重庆大三峡旅游集团成立并投入营运,奉节县白帝城·瞿塘峡景区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丰都南天湖旅游度假区获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四是全力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举办2022中国武陵文旅峰会,新创建A级旅游景区3个,武隆仙女山荆竹村成功入选2022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黔江“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武隆国际精品旅游城市、彭水新城、酉阳桃花源新城、秀山渝鄂湘黔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提速。新建成黔江、石柱、酉阳等重点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渝东南地区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全覆盖,绿色发电量占全市绿电量比例超70%。黔江武陵山机场完成改扩建,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三)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持续用力,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围绕“四个面向”,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实施科创平台领航行动。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中科院重庆汽车软件创新平台揭牌投用,超瞬态实验装置完成总体规划设计,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一期投用、二期启动建设,金凤实验室入驻科研团队20个、华大时空组学中心落地,累计引进建设新型高端研发机构26个、科技创新基地184个。高标准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累计引进开放式、国际化新型研发机构50家,入驻两院院士团队25个、创新人才2900余人,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开学,“中国复眼”一期项目建成开机,卫星互联网产业园高起点布局推进。高质量建设广阳湾智创生态城,提速打造长江模拟器、长江上游生态航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启动建设广阳湾实验室,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碳捕集碳中和、绿色智能环保技术与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

二是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基础研究行动计划,聚焦智能科技、生命科技、低碳科技组织实施科技重大(重点)项目563项。编制科技进步路线图,实施汽车软件、生物医药等12个重大(重点)科技专项,取得车规级芯片设计等一批重大技术成果。推动形成“综合型+专业型”研究院矩阵体系,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重组为市级平台,成功孵化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2个,储备项目超200个。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碳化硅功率器件、纳米银柔性显示等领域率先突破。

三是壮大优势创新力量。着力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华为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建成投用,京东、中科曙光等高性能算力设施加快建设。提速建设重大科技平台,新建市级重点实验室38个。新引进国内外知名创新机构5家、累计达108家,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79家。科技型企业达42989家、增长16%,高新技术企业达6348家、增长24.3%,3家企业通过科创板上市审核,山外山公司成为重庆首家科创板挂牌企业。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3%左右、增加0.14个百分点。

四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精准实施“重庆英才计划”等人才计划,在渝两院院士累计达18人,7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新增国家“杰青”2人、累计56人,新增国家“优青”13人、累计69人,首次获得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全市外国高端人才1310人,高级职称人才21.6万人,高技能人才158万人,R&D人员总量超过20万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件,增长21.1%。

五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出台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共同形成“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联合实施研发项目60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推进,科研项目实施、科技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员减负等重要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入推进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新增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65.5亿元。新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8家、累计95家,认定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5家、累计35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620亿元、连续两年实现翻番。

(四)聚焦振兴实体经济持续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实施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深蓝SL03、问界M7等高端新能源车型上市,龙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赣锋锂电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比亚迪动力电池全球总部、长安渝北新工厂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惠普PC研发中心、信息通信技术中俄创新中心、百信服务器西南国际总部基地相继落地,全球首家智能家电5G互联工厂海尔智能洗碗机项目建成投产,华润微电子12英寸功率半导体晶圆产线投产、京东方第6代柔性显示面板产线等投产上量。制定支持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84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5家。新增质量强镇38个、质量强园34个、质量强企367个,建成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241个。

二是着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启动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新增软件企业3500余家,盘活存量楼宇超100万平方米,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0.5%。新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407个,新认定智能工厂22个、数字化车间160个。实施“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工程,川仪、宗申、青山等3个示范项目有序推进。忽米网、吉利广域铭岛入选国家“双跨”平台,15个国家级“双跨”平台在渝布局,工业互联网转型促进中心建成投用。推动建设131个工业互联网新模式、新应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重庆)接入9省市、34个二级节点。5G基站数量达到每万人19个,位居全国第一梯队。成功举办2022智博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8%。

三是着力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86项试点任务已落地75项,出台试点配套政策文件60余个,开创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50余项。召开全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大会,出台23条支持政策,储备重大项目127个,统筹推进“五大名城”“十大工程”建设。大力建设西部金融中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8%、6.7%,累计实现跨境融资192亿美元。

四是着力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70万亩,增长1.7%,生猪、蔬菜、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稳步增产。新建高标准农田255万亩,启动建设57.8万亩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创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4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个,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创建潼南、垫江2个国家级制种大县。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293家,梁平预制菜、綦江健康食品、合川火锅食材、长寿有机鱼等新产业快速成长。

(五)聚焦深化改革开放持续用力,加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深入抓好改革开放,大力推进深层次改革,不断扩大高水平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是大力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印发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构建起“1个总体方案+100个专项方案”的制度体系。制定迎接世行新一轮营商环境评估工作方案。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办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63.8万件,惠及企业35.2万户。上线运行“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重庆站)”,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银政企数据全域互联互通。深入开展经营者集中案件反垄断审查试点工作。全市深化招标投标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做法,被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二是大力推进更深层次改革。出台贯彻落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重点举措及分工方案。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正式投用。顺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94项重点任务,重庆渝富控股集团、三峰环境集团入选全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重庆农商行数字化平台、庆铃集团分别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管理提升标杆项目、标杆企业。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9.4%左右。

三是进一步畅通开放通道。牵头“13+2”省(区、市)共建“单一窗口”西部陆海新通道平台上线,新开通线路78条,中老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14.8万标箱、增长32%。中欧班列(成渝)开行5000列以上,占全国开行总量近30%,新增3处境外集散分拨中心。渝满俄班列开行2000列、增长91%。沪渝直达快线开行1196艘次,完成智慧长江物流工程一期开发任务。国际航线增至109条。重庆成为拥有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四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四是进一步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探索,新培育形成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新模式、“一站式”“一体化”移民事务服务体系等创新成果30项,在全市复制推广改革经验案例23项,落户中西部首个国家商标审查协作中心。高标准实施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累计落地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234个、总金额252.6亿美元,金融服务项目235个、总金额291.3亿美元,新加坡航空公司(重庆)保税航材分拨中心落地,中新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建成投运,重庆中新肿瘤医院开诊运营。两路寸滩综合保税区正式调整为两路果园港综合保税区,万州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获批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和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重庆国家级服务出口基地实现“零突破”。

五是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出台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三年行动计划、高质量实施RCEP行动计划,积极推进贸易促进、补链强链、“渝商出海”等八大行动。加快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缅甸驻渝总领事馆开馆,新增4对国际友好交流城市,高职院校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现“零突破”。智博会、西洽会、中新金融峰会、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等重大活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外贸进出口达到8158.4亿元,增长2%。

(六)聚焦城乡融合发展持续用力,统筹抓好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两个基本面。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制定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23条、脱贫人口稳岗就业13条等政策措施,识别监测对象近半数消除返贫风险。“一县一策”支持城口、巫溪、酉阳、彭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明确政策支持清单213项、规划实施项目168个。秀山农村电商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大力推进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覆盖项目59个、总投资2586.6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二是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5万户,改造农村危房4147户,整治存在安全隐患的农房15.8万户,创建美丽宜居乡村1239个、最美庭院7.8万户。新建“四好农村路”3600公里、村道安防工程4050公里。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行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农村“三变”改革试点覆盖3797个行政村。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村均经营收入稳定增长。在12个乡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创建国家乡村治理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40个,成功举办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

三是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基本建成“两江四岸”十大公共空间,统筹推进长嘉汇、艺术湾等城市功能名片及嘉陵滨江生态长廊建设,实施项目87个。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投用9个。垫丰武高速公路等开工建设,16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通车总里程突破4000公里。江跳线等61公里城市轨道投入运营。中心城区城市道路通车总里程达6250公里,建成投用红岩村大桥、白居寺大桥、龙兴隧道“2桥1隧”。建设38处公共停车场,新增泊位约3500个。启动实施33个片区路网更新,新增小微停车场泊位1.2万个。新建、改造城市公厕355座。新开放“劳动者港湾”363座。累计建设投用17条约353公里山城步道,滚动实施150个交通堵乱点治理。打造山城绿道120公里、山城花境186个,建成73个口袋公园。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304个、3109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1.5万户。完成西彭水厂扩建一期工程等5座城市水厂新(扩)建工程,新建改造城镇排水管网1900公里,完成1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新(扩)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9座。

四是深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出台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垫江、忠县、彭水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扎实推进。统筹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建立城乡融合发展重大项目库,7项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出台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发布特色小镇清单。

(七)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持续用力,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一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良好开局。印发实施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编制碳达峰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20项绿色低碳行动,碳达峰碳中和“1+2+6+N”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与四川省联合提出“十项联合行动”。完成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评试点。全市能耗强度下降2.5%左右,达到“十四五”期间序时进度。

二是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50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100万亩,北碚、梁平、涪陵和大足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梁平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出台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四山”保护提升,成功申报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综合利用建设弃土7400万方,修复矿山超800公顷。广阳岛生态修复主体完工。城口获批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巫山被命名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三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钉钉子精神加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秀山、酉阳、城口锰行业落后产能全部淘汰退出。市双总河长签发实施第4号市级总河长令,开展查河要实、治河要实、管河要实专项行动,清理水域垃圾12.1万吨,7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8.6%。累计完成3.6万家涉气中小微企业整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2天、较去年增加6天。川渝“无废城市”共建形成全国示范。

四是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创建绿色工厂78家、绿色园区5个。印发实施推动川渝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协同行动方案,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约23亿度,全年清洁能源电量消纳占比超过47%。两江新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重庆高新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双化协同)综合试点。进一步规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碳排放指标累计成交4000万吨、8.4亿元。

(八)聚焦创造高品质生活持续用力,加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民生保障和安全稳定工作,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滚动实施15件重点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积极稳就业促创业。出台3个新一轮稳就业政策文件,推出79项“降、缓、返、补、扶”政策包。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困难人员就业帮扶、老兵招聘月等专项行动,筹集政策性和市场化岗位超100万个。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8.5万人次,培训重点群体16.2万人次,带动重点群体就业超过10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5亿元、扶持创业2.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1万人、超预期目标11万人,全年平均城镇调查失业率5.4%。

二是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新增公办幼儿园107所。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占比超过80%,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双减”成果。国家医学中心加快建设,4个项目获批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名单,重大附属三峡医院等3家医院纳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名单,市中医院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黔江成功入围全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养老床位达到23万余张。实施普惠养老及普惠托育服务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城乡养老保险、基本医保参保率分别达到97%、99.7%,城镇、农村居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717元、581元。红岩文化公园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深入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1平方米,龙兴足球场建成。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30平方米的社区达到85%。

三是扎实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及粮食、能源安全保障工作。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日常监测和动态调控,及时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制定稳定粮食生产10条“硬措施”,全年粮食总产量107.3亿公斤。加快推动中储粮、中粮集团在渝160万吨仓容、80万吨粮食智能化加工基地项目建设,成立中储粮万州、涪陵直属库。制定电力保供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495万千瓦天然气发电项目建设,获批新增200万千瓦煤电指标。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疆电入渝配套电源项目开工建设。

四是着力防范化解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风险。科学应对持续极端高温干旱天气,为74.8万群众应急送水,成功扑灭15起较大森林火灾。成立市房地产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和维稳处突工作专班,全力开展“保交楼、稳民生”工作,重点项目风险处置稳妥有序推进。加大隐性债务化解力度,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落实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重点任务27项责任清单,银行业不良率、小贷不良率、融资担保代偿率优于全国水平。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两重大一突出”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持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攻坚化解信访积案,推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体系。

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和疫情散发多发、俄乌冲突“两个变量”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较大冲击。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35项计划指标中,6项为约束性指标,除1项指标国家暂未下达2022年目标值,其余全部完成;29项为预期性指标,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13项指标能够完成,15项完成有难度,实际利用外资数据口径调整。具体情况详见附件1。

2022年,实施市级重大建设项目934个,总投资2.6万亿元,全年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104亿元,超年度计划14个百分点。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重点工作领域中,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城市提升、生态环保、社会民生六个板块项目,分别完成投资43.5亿元、1021.5亿元、152亿元、2440亿元、154.5亿元、292.5亿元,分别占年度计划的113.5%、118.3%、123.6%、104.7%、134.1%、113.7%,其中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提升、社会民生共完成投资3754亿元,占市级重大项目的91.5%,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分投资来源看,政府投资项目376个,完成投资184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6%;企业投资项目558个,完成投资226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3.7%。截至2022年底,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重大建设项目已启动实施272项、其中完工投用或试运行31项,累计完成投资超过5800亿元。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总体考虑

2023年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开局起步之年,必须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要全面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部署,对标对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结合重庆实际,系统全面谋划,抓住关键环节,加快推动实现变革性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标志性成果。

(一)宏观形势判断

2023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艰巨,我市发展面临一系列老难题和新挑战,不稳定不确定不平稳因素加大稳增长压力。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俄乌冲突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全球安全格局和大国博弈关系深刻调整。全球供给制约、需求不足问题交织,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外溢效应持续显现,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非美元货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贬值,欧元区、日本等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中国家资本外流,地缘政治冲突热点多发,外部风险进一步加大。

国内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当前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是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经济有望实现总体回升。

我市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一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给重庆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战略部署,提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紧密关系重庆的重大举措,将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对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进行部署,进一步明确目标路径,必将极大调动和激发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中央对2023年经济工作作出系列安排部署,我市经济恢复发展面临新的政策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等五大宏观政策。国务院紧密推出更多新政策新举措。这些政策含金量高、惠及面广,将为我们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提供重大支撑。三是经济持续增长有利因素不断积累,我市高质量发展面临更大的市场机遇。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加快畅通稳定,生产生活秩序加快回归正常,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市场预期逐步好转。中央对扩大内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作出明确部署,将有力促进重庆在更大空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参与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提振信心,持续扩大内需,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确保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开好局、起好步。

(三)主要发展目标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总体上继续沿用2022年指标体系,按照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进一步优化完善,共39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5项、预期性指标34项,具体情况详见附件2。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预期目标定为6%以上、争取实现更好的结果,是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兼顾需要与可能、长期与短期、速度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按照“跳一跳、够得着”的低线目标和“咬咬牙、会更好”的高线目标确定的,主要考虑四个方面因素:

一是产业发展有支撑。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工业生产、投资、消费、交通运输等经济活动逐步恢复常态,将有力支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从工业看,预计汽车产业将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同时装备、消费品、医药、能源等产业持续发力,电子、材料、摩托车等产业保持平稳增长。从建筑业看,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招商项目落地、装配式建筑加快发展等带动下建筑业增加值将有条件实现较快增长。从服务业看,现代金融、大健康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其他服务业继续蓬勃发展,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加快恢复,将支撑服务业企稳回升。从农业看,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引领下,扶贫产业、以工代赈、高标准农田、现代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加快普及推广,如不发生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预计农业保持稳定增长。

二是统筹考虑目标衔接。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6%左右。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未来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4万亿元台阶。2023年目标定为6%以上、争取实现更好的结果,可为如期实现“十四五”规划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目标奠定基础。

三是经济发展客观需要。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更加重要、责任更加重大。2023年目标定为6%以上、争取实现更好的结果,与我市在全国经济版图、西南地区经济版图中的定位相一致,有助于加快提升重庆经济发展实力,增强重庆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有利于释放积极信号,提振市场信心。2023年目标定为6%以上、争取实现更好的结果,比2022年更加积极,有利于提振各方面信心和激发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热情。同时,考虑到要为加快结构调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腾挪出时间和精力,经济增长目标也不宜过高,避免过度透支经济增长潜力和后劲。

(四)重大项目安排

2023年,计划实施市级重大建设项目1123个(暂列),总投资约3万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约4296亿元、较上年初计划增长18.5%。从重点领域来看,产业优化升级领域计划实施市级重大建设项目283个(暂列),总投资约5759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约868亿元;科技创新领域计划实施市级重大建设项目23个(暂列),总投资约309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约31亿元;城市更新提升领域计划实施市级重大建设项目481个(暂列),总投资约2万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约2809亿元;乡村振兴领域计划实施市级重大建设项目34个(暂列),总投资约422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约134亿元;生态环保领域计划实施市级重大建设项目73个(暂列),总投资约1318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约114亿元;民生领域计划实施市级重大建设项目229个(暂列),总投资约2237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约340亿元。

三、2023年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工作

为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预期目标,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住经济大盘作为重大任务来抓,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下更大力气稳工业、稳市场主体,深入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目标任务,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以更加有力举措为广大市场主体减负担、添活力,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紧扣市场主体急需,创新实施宏观政策,出台“提信心、稳增长、强主体”系列政策文件,全力抓好助企纾困、融资输血、服务保障等工作,坚持政策靠前发力、精准滴灌,更好提振信心、激发活力,促进经济社会较快恢复发展。

一是推动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尽快恢复发展。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予以展期、续贷,出台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建设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实施方案。加大转贷应急周转资金支持力度,阶段性减免中小企业使用政府转贷资金产生的资金占用费。制定进一步夯实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政策措施。持续开展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工作。

二是尽力尽快恢复市场需求。出台加力提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制定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消费恢复促进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常态化开展“爱尚重庆·渝悦消费”系列主题消费促进活动。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出台促进绿色智能家电和汽车消费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和企业开展新一轮家电下乡活动。支持生活服务类电商平台放宽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入驻条件,引导平台企业降低服务、推广和宣传费用,对优质小微商户给予一定流量扶持。支持各区县以划定区域等方式扩大外摆经营场所,允许经营者适度拓展经营场地。

三是支持各类群体就业创业。健全重点群体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支持各类群体通过开设特色小店等方式创造灵活就业岗位,制定专项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力度。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在资金、场地等方面向毕业生创业者倾斜。用好东西部劳务协作、川渝合作、“一区两群”工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做好留乡返乡脱贫人口有序承接,打造特色劳务品牌,挖掘就近就地就业岗位,支持脱贫人口返乡入乡创业和灵活就业。实施困难人员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及时发放失业保险待遇,切实保障参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按需提供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创业指导等精准帮扶。

(二)持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聚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找准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特色产业集群竞争力,培育高成长性未来产业群,构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出台加力振作工业经济若干政策措施,实施传统支柱产业提升行动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能级。汽车产业方面,制定加快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车型开发,完善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体系,支撑产品和品牌向上发展,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争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试点城市,建设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国家电动汽车换电模式示范城市。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制定支持电子终端制造业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吸引更多电子品牌企业来渝布局,带动完善本地研发体系,加快发展核心模组和零部件,巩固全球计算机、手机生产基地地位。装备产业方面,实施“整机+零部件”双提升行动,丰富整机种类,提升基础件发展水平,巩固全球通机生产基地地位。食品加工产业方面,面向消费升级需求,深入推进“三品”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材料产业方面,面向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需求,加快结构调整和新品开发,增加高品质原材料供给,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建筑材料、天然气化工和特色优势矿产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制定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生物药上市步伐,推动医疗器械、化学药原料药及制剂、现代中药升级发展,建设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积极创建生物经济先导区。新型储能产业方面,围绕构建能源储备调峰体系,加强储能电池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研发攻关,加大电力储能设施建设和电力储能场景应用推广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示范区。未来产业方面,推动硅基光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实现产业化发展。不断强化质量强市,大力推进质量提升,着力加强标准质量品牌建设。

二是培育数字经济新增长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优化完善“芯屏端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制定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打造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工业软件产业园等重点软件园区,争创中国特色软件名城和中国软件名园,建设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城市。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制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方案,梯度实施智能化改造,深入实施“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持续拓展应用场景,推动“住业游乐购”全场景开放,深化“AI+”“元宇宙+”等融合赋能。制定大力发展平台经济的政策措施,支持平台企业更好发挥促消费、稳就业、保民生作用。继续高标准办好智博会,深度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培育科技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专业中介服务、会展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构建金融、物流、软件信息、科技研发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健康、养老、托育、家政等行业补短板上水平,壮大商贸、文化、旅游、健康、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产业集群。深化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引导制造业企业向产业链前端和后端等服务环节拓展,支持服务业围绕产品提供专业延伸服务,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向融合,不断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深入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聚焦科技、健康医疗、金融、数据等重点领域,优化开放发展机制,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形成市场更加开放、制度更加规范、监管更加有效、环境更加优良的服务业扩大开放新格局。

四是大力培育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加快农田宜机化改造。加快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持续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集约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乡村农耕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因地制宜培育农业嘉年华、星级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打造“巴渝人家”“巴渝民宿”“巴岳农庄”“金色黄庄”“三峡原乡”“大巴山森林人家”“黄水人家”“桃源人家”“大观原乡”等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加强农产品品质品牌建设,大力推广“巴味渝珍”“三峡”等区域公用品牌,深入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县创建。打造一批数字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工厂,新建20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行动,加快构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加强种源新产品和育种新材料创制。开展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平台,积极创建国家级、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园区。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着力提升全域创新能力。高标准规划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着力引进北京大学等建设高水平研究中心,集中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交叉研究平台。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强化五区联动,赋能全域创新,加快建设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中国电科联合微电子中心等一批新型高端研发机构。高标准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深入推进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产教融合发展,高标准组建明月湖实验室,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积极筹建卫星互联网产业园。高质量建设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研究加快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科技创新举措,建设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广阳湾实验室,积极打造广阳岛生态文明创新中心,新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加快建设迎龙创新港。大力发展创新园区,支持涪陵、潼南、合川、綦江、大足、铜梁等创建国家高新区,提高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推动高新区建成高新技术发展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

二是着力培育优势创新力量。加快构建完备的实验室体系,推动广州实验室重庆基地、张江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落地建设,“一室一策”优化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整合、新建淘汰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布局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市属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强化信息、生命、新材料、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微纳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推动更多学科进入A类学科。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打造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示范推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一流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来渝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研究制定鼓励引进机构发挥作用的举措,推动引进机构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结对合作。

三是着力汇聚高层次科技人才。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完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培育一批优秀科学家、创新领军人才、创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示范团队,“一厂一策”支持龙头企业引进高端紧缺人才。积极建设交叉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力争再新增1000名博士后。推进科教、产教融合,实施产业人才攻坚专项行动,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着力打造西部职教基地。实施重庆英才集聚工程,落实高水平创新平台人才高质量发展举措,聚力引进国内外一流科学家及团队。支持高校、科研机构设立流动岗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科研条件和支持政策,拓宽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来华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渠道。深入开展“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行动,健全专业化、社会化人才服务体系,优化“英才服务卡”政策落地机制。

(四)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携手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对标对表“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准确把握重庆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定位和目标,树立一体化理念、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更好支撑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入推动川渝全方位合作。持续推进合作平台、政策协同和共建项目,强化双核联动联建,深化“五个共建”“五个互联互通”,加快培育现代化重庆都市圈,打造高水平区域协作样板。突出双核联动、双圈互动,协同推进2023年度248个共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高铁等标志性工程,构建成渝间、成渝与周边城市间1小时交通圈、通勤圈。推进产业发展协同协作,持续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球投资推介会品牌,新建一批产业合作示范园,携手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新实施一批“川渝通办”和政务服务事项。推进生态环保联建联治,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推进改革开放共促共进,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等重点改革,筹备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申办“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博览会。推进毗邻地区合作走深走实,落实重庆都市圈建设规划,支持广安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加快川渝高竹新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

二是大力促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相适应的“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制定实施新一轮各片区建设政策举措。增强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统筹布局重大功能设施,更新提升一批高水平功能片区,支持主城新区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产业外溢,提速建设两江新区至长寿、涪陵等快速通道,适时启动研究长寿至垫江至梁平等快速通道,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区”。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化落实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打好“三峡牌”,建好“城镇群”,支持依托郑万高铁、长江黄金水道等通道优势,主动承接沿江优势产业转移,培育壮大预制菜等特色产业,持续推动跨区域合作平台建设,纵深推进万开云同城化发展,高水平建设“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加快推进奉巫巫长江三峡“黄金三角”文旅协同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治理优。推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城乡协同发展,立足生态资源和民族特色,丰富拓展生态康养新业态,打造大武陵、乌江画廊等品牌,加快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特色化、绿色化发展新标杆。深化“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机制,聚焦文旅协同发展、招商引资协作、公共服务共建等重点领域,强化结对区县市场、人才、资本全方位合作。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垫江、忠县、彭水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研究实施“强镇带村”工程,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和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改革探索。

(五)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更好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紧扣国家赋予重庆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定位,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以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为抓手,更好促进内畅外联。

一是加强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建设。深化通道建设运营机制,启动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落实省部际联席会议决策部署,发挥省际联席会议协调作用,及时解决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重大问题,加强定期会商、统筹协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做大做强做优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会同沿线省(区、市)共建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成立区域运营平台、专业化公司和海外公司,支持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做大资本规模。加强政策要素支持保障,会同沿线省(区、市)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协调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强化用地、资金、环评等支撑保障。

二是推动独特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存量物流资源和产业要素集聚整合,统筹推动五种国家物流枢纽类型布局建设和政策协同,增强枢纽综合承载效能,促进枢纽互联成网,大幅提升枢纽组织效率和综合服务能力。完善国际交通枢纽功能,打造以重庆为枢纽、纵贯西北、联通中国西部与东盟国家(地区)的陆海新通道主轴,扩能中线通道,优化东线通道,拓展中(国)缅(甸)、中(国)老(挝)等线路,推动形成多路径、多方式的铁海联运、铁路国际联运。积极对接RCEP和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建设,加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地区)在国家贸易、国家物流、规则制定、商事法律、人才培训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三是加快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实施干线铁路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铁路运能和效率,推动重要通道客货分离,释放既有干线铁路货运能力,加快建设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渝昆高铁等铁路项目,推进渝贵高铁、沿江货运铁路、安张铁路前期工作,积极谋划渝桂高铁、兰渝高铁。开工建设重庆新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织密通道沿线地区主要城市航线。加密市域内畅外联交通路网,统筹推动铁路东环线南彭站国家“四网融合”示范枢纽建设,加快推进合璧津等高速公路项目,强化果园港片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物流运输组织,做强重庆至北部湾港铁海联运班列,做优至洋浦港铁海联运班列,做精至湛江港铁海联运班列,加密开行中越、中老班列,常态化衔接中欧中亚班列以及泛亚铁路网。稳定东盟公路班列运行,打造东盟服务贸易基地。

(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是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开展“抓项目促投资”专项行动,出台促进各行业投资实施方案。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国家及全市“十四五”规划储备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全力推动重庆东站、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藻渡水库、向阳水库等在建项目加快放量。提速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方向滚动推进引领性项目、补链强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实施,推进12英寸晶圆、化合物半导体等项目签约,推动信质新能源汽车电机定转子总成、奥松半导体8英寸MEMS芯片、中润新材料产业园、赣锋锂电年产20Gwh动力电池、红马天泰新能源正极材料等项目开工,加快长安渝北新工厂、海辰西南智能制造中心、特瑞高端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吉利科技年产12Gwh动力电池等项目建设,促进龙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一期)、万凯PET扩建、恩捷锂离子电池隔膜等项目投产和京东方6代AMOLED面板、九龙万博年产360万吨特铝新材料等项目达产。稳住房地产投资,建立房地产项目前期审批绿色通道,进一步缩短前期开发、拿地、开工、销售全流程时间,督促已供地项目加快开工,已开工项目加快建设,加大“久供未建”“久建未完”项目处置力度。强化资金要素保障,抓紧使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设备更新贴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交楼专项借款等国家重点资金,加快推进REITs试点。分级分类保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市级以上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支持低能耗高产出项目优先用能。

二是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质升级消费平台,不断提升中央商务区消费能级,持续推进寸滩国际新城建设,加快建设解放碑—朝天门、观音桥世界知名商圈,升级打造九龙新商圈、三峡广场、南坪等重点商圈,培育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区域消费中心。优化消费供给体系,支持“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推动国内外知名品牌在重庆首发或同步上市新品,大力发展“渝货精品”,促进中华老字号、重庆老字号创新发展。塑造消费服务品牌,加强夜间经济规划布局,打造一批夜间经济集聚区、示范区,开展国际美食集聚区示范创建,持续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创建,支持歌乐山·磁器口大景区等创建5A级景区,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创建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积极推进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和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改善农村地区消费基础设施。

(七)深入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以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导向,聚焦互联互通、兴业兴城、共建共享、宜居宜游,努力建设“近悦远来”的美好城市。

一是着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规划水平,推动中心城区“瘦身健体”,强化“两江四岸”城市发展主轴功能,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高水平打造长嘉汇、广阳岛、科学城、枢纽港、智慧园、艺术湾、寸滩国际新城、国际生物城等城市功能名片,持续实施109公里岸线治理提升工程。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持续开展城市体检,加快推进112个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069个、4507万平方米,实施棚户区改造1.6万户。全面启动新一轮山城步道建设计划,建成“劳动者港湾”示范点150个,新建、改造城市公厕250座,实施街头绿地提质工程100个,打造坡坎崖绿化美化、山城花境、山城公园等特色品牌,更新提质41个城市公园,增加100个口袋公园,持续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常态化开展城市综合管理巡查,逐步落实“一支队伍管执法”,推动城市综合管理服务重心向社区下沉,加快市、区县一体化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智能化市政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新增数字化管理覆盖面积60平方公里,开展“智慧泊车”试点。

二是着力完善城市交通功能。加快建设“米”字型高铁网,提速建设成渝中线、渝西、成达万、渝万等在建高铁项目,力争开工建设渝宜高铁,年内争取渝昆高铁联络线可研获批,争取黔江至吉首高铁可研获批、力争启动建设,争取涪陵至武隆高铁联接线纳入国家规划。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提速实施轨道成网计划,加速前三期在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推进轨道交通第四期8条、198公里线路建设,推动中部槽谷提质完善、东西部槽谷提速成网、主城新区贯通辐射,推动5条(段)59公里线路建成通车,开工建设中心城区至永川、南川、大足、綦江(万盛)城轨快线。加快形成“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开工成渝高速公路扩能、渝遂高速铜梁至潼南段加宽2个项目160公里,建成通车江津至泸州北线、铜梁至安岳和巫溪至镇坪3个项目16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169公里。推进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推进长江朝涪段和涪丰段等航道整治、嘉陵江利泽和乌江白马等航运枢纽建设,开工乌江白马至彭水航道整治,力争小江航道提升及生态修复工程开工建设,完成渠江等航道整治,实施寸滩国际邮轮母港改造。提升国际航空枢纽竞争力,基本完成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主体结构工程,新增并加密国际航线。系统推进中心城区路网建设和更新改造,大力实施中心城区缓堵保畅行动,建成郭家沱大桥及六纵线南段等一批重大项目,新开工鹿角隧道等11个重大项目,加密开行接驳公交、小巷公交,启动城市路桥隧安全整治三年行动,加快推动内环快速路二期整治工程。健全停车管理服务体系,优化停车设施供给,推进31处公共停车场建设,新增小微停车场泊位2万个,完成窨井盖专项整治2万个,探索分时段、分建筑类型停车共享共用机制。

三是着力增强城市生态韧性。持续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着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加快11个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及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完成“清水绿岸”河段治理。统筹城市涉水系统体系化、差异化建设,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速供水设施建设,推进全国城市供水漏损试点工作,提升城市供水水质,持续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着力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加快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建立全市城市雨、污水系统“厂网一体”管理机制。有序推进排水防涝项目,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消除城市易涝积水点。积极发展城市综合管廊,加快推进管线条例修订工作,制定城市燃气、供水、排水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方案,完成300公里城市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全面推进城乡一体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扎实稳住农业基本盘,大力实施“四千行动”,切实增强关键支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固“米袋子”,压实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两个党政同责,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持续深化撂荒地盘活利用,扎实开展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全面落实扩大豆、增油菜任务,实施粮油高产示范和单产攻关行动,确保粮食面积和产量不低于3005万亩、108.1亿公斤。丰富“菜篮子”,牢固树立和落实大食物观,统筹全市国土空间,科学高效利用耕地、林地和水域生态资源,深化粮经轮作套作,持续提升蔬菜保供水平,大力发展柑橘、榨菜、柠檬、蓝莓、方竹笋、调味品、特色经济林等优势特色产业。充实“肉盘子”,持续稳定生猪产能、年出栏量保持在1800万头以上,扩大牛羊等草食牲畜养殖,提质发展禽蛋产业,扩大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水库生态鱼和高山冷水鱼,稳步提高水产品自给水平。

二是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和农村改革。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加快农村道路升级,推动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推进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行动,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逐步健全城乡统筹的垃圾分类处置体系,深入实施城乡结合部和小城镇环境提升工程,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示范,持续实施“千村宜居”计划,开展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建设。加快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持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区县域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提档升级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深入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探索转移人口农村土地权益依法自愿有偿转移,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扩面实施“三变”改革,实施“三社”融合主体培育工程,年经营性收入低于5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占比下降10个百分点。

三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健全易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级分层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实施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一县一策”,优先支持脱贫地区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产业发展平台,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完善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对有劳动能力人群坚持开发式帮扶,对丧失劳动能力人群强化保障性兜底帮扶。

(九)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动力。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努力成为内陆省份改革开放探路先锋,把自身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促进各种资源高效汇集,高端要素加快汇聚,形成支撑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性枢纽。

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持续提升“渝快办”平台效能,优化涉企服务,减轻市场主体经营负担,加快推进“跨省通办”“全渝通办”。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互联网+”监管和重点领域监管,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着力营造优质有序的市场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着力营造富有活力的创新环境,落实企业科技创新奖励政策,支持“一企一技术”建立研发平台,完善企业创新、科技成果、人才评价改革等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开展校企多元化合作。着力营造配套完善的要素保障环境,完善能源保供长效机制,加快建设水电气讯等“一站式”服务平台,持续减环节、减时间、减费用。

二是着力推进数字化变革。大力建设数字政府,持续完善高速泛在网络、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数字重庆云算力平台、数字重庆算法平台等“一网三平台”,迭代升级“城市大脑”。培育数字社会,聚焦城市安全、交通出行、公共卫生等领域,打造一批有温度的精品应用。推广基层智慧治理平台,加大协同管理力度,打造“掌上治理之城”。健全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促进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和商业数据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强化关键数据资源保护能力,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

三是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建立完善市场制度规则,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持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三农”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出台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等一揽子改革方案,大力实施对标培育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整合国资基金助推产业发展、上市公司发展质量提升等专项行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立各级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民营企业活动,打造渝商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民营企业全周期全方位赋能机制。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开展促进民营经济数字化变革专项行动,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完善上市企业培育库。深化能源价格体制改革,扩大售电侧改革试点范围,健全电力市场监管制度,完善差别化电价政策,扩大重庆油气交易中心影响力。

四是持续推进全方位开放。全力保障中欧班列稳定畅通运行,加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互联互通,加快推动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探索在波兰、白俄罗斯等沿线重要节点布局海外仓,做强新能源整车、医药、快消品、智能终端等重点运输业务,全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5000列以上。制定推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走深走实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中新航空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探索中新跨境服务贸易。全面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探索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政策,持续开展陆上贸易规则、数字贸易、多式联运等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推进口岸通关模式和物流模式改革,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深化国际化、数字化、智慧化综合服务体系,创新融资结算服务。持续推动口岸开放发展,推进万州机场航空口岸查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江北国际机场航空口岸、果园港口岸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和铁路口岸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运营,支持长寿等区县建设物流保税中心(B型)。发展壮大开放型经济,制定进一步落实RCEP的政策措施,加快建设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出台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培育总部贸易、转口贸易、跨境电商、汽车平行进口等外贸新增长点。实施“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出台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市场抢订单行动方案。制定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工作方案,争取引进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好项目。

(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一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50万亩、国家储备林100万亩。实施湿地用途管制,加强中梁山、缙云山、明月山、铜锣山等重要山体和广阳岛、桃花岛、皇华岛等江心绿岛保护。加大生态退化区域治理修复力度,进一步加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消落区的保护、修复,对石漠化土地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加强新建和在建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监管力度,加大矿山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保护生物多样性,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基础性调查观测,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数据平台,推进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全面推行林长制、河长制,强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

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改造,以公转铁、公转水、多式联运为重点调整运输结构,强化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机动船舶等移动源污染治理,持续淘汰老旧车辆,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河流水质目标管理,做深做实“一河一长”“一河一策”“一河一档”,高质量推进临江河全国幸福河湖建设,加快实施“清水绿岸”治理提升工程,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改、扩建,补齐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短板。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加强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和有机污染治理,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1+2+6+N”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开展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升级行动,推动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学有序发展风、光等新能源,加快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完善加氢、加气、充电等能源终端设施,扩大清洁能源供给。开展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化发展。开展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行动,建设绿色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完善能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完成国家下达年度任务目标。制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统筹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深度参与全国碳市场联建联维,有序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市场化改革。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区县试点,建好用活“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常态化推动“两山”价值转化。发展碳金融,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低碳领域聚集。推进近零碳园区等低碳领域系列试点示范,强化绿色低碳宣传教育,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十一)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做好民生兜底保障工作。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立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领域,实施惠民暖心优服行动,持续滚动实施一批民生实事,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着力促进居民增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导向,健全有利于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的促进机制,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大规模、多层次、精准性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就业和收入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要素使用权和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制度,加快构建有利于共同富裕的财税政策体系,完善收入增长和财富分配合理调节机制。

二是不断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普惠安全的幼儿照护体系,加快推进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新增婴幼儿托位1.6万个。建设现代化教育服务体系,持续拓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持续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双减”成果。深入实施第四期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项目,持续推进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加强职业教育“双高”“双优”建设。持续开展“健康中国巴渝行”“健康中国重庆行动15+2专项行动”等,持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妥有序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创建国家医学中心,持续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率先推动重医附一院等15家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制定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和基本养老服务目录清单,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深入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工作。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1万套(间),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困难。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入推进国防动员建设和国防教育,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精细化法治化,推进国家级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推动文化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重庆中心,加快建设重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重大文体设施项目,积极推进体育职业学院建设工作。

(十二)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盯重点领域,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牢牢把握安全发展主动权,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一是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市场平稳发展,全面落实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若干政策,加强政策储备,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全力落实保交楼,强化市区联动,统筹协调解决保交楼项目处置问题,全力筹措项目后续建设资金,用好管好专项借款资金。加强存量房交易网签和资金服务,促进一二手房市场良性循环。

二是促进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健全区县财政平稳运行机制,持续推动财力下沉,持续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加快债券资金使用进度,出台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措施。建立高负债大型问题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和城投企业名单,“一企一策”制定债务违约风险应对预案,制定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行动方案。持续压降P2P网贷机构存量风险,开展虚拟货币、私募基金、第三方财富管理等风险分类处置专项行动。全面落实《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保持打击非法集资高压态势。

三是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加快市内电源建设,建成投用重庆电力环保搬迁、永川港桥园区“上大压小”热电联产项目,主体完工綦江蟠龙抽水蓄能电站、两江燃机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奉节菜籽坝抽水蓄能电站,开工万州、涪陵等一批天然气发电和200万千瓦煤电项目。推进外电入渝,加快川渝特高压、疆电入渝工程建设,开展藏电、西北电入渝论证。持续做好煤炭稳供增供工作,全力提升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水平。持续推进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建设,加快铜锣峡、黄草峡储气库建设,力争年底前形成部分储气能力。建成投产中国航油西南战略储运基地,落实成品油政府储备能力建设任务。

四是强化灾害防治、安全生产等工作。优化应急管理体制,开展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队伍建设,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治,深入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清理,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平台,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安全生产执法体系,持续推进矿山、交通、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建设施工、校园、医院、高层建筑消防和旅游景区等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扎实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创新新时代网上信访工作,利用新技术提升信访工作整体效能。

附件:1.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2.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附件1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和疫情散发多发、俄乌冲突“两个变量”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较大冲击。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35项计划指标中(2022年部分数据还未发布,为预计数),6项为约束性指标,除1项指标国家暂未下达2022年目标值,其余全部完成;29项为预期性指标,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13项指标能够完成,15项完成有难度,实际利用外资数据口径调整。具体情况如下:

一、部分指标情况说明

一是第28项“实际利用外资”指标,按商务部新版统计制度,统一使用商务部反馈的实际使用外资(FDI)数据,不再使用“实际利用外资”这一地方口径数据。二是第19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和“税收增速”指标,为按照财政部算法,将2022年和2021年同期新老政策增值税留抵退税返加回收入计算的同口径增速。三是第31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指标,按照中央要求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虑。四是第32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指标,2022年目标值国家尚未正式下达。

二、指标完成情况

2022年以来,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特别是11月以来,全市疫情防控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波动下滑,不及预期。其中,受持续极端高温天气影响,主要粮食作物减产,粮食产量107.3亿公斤;疫情导致部分工厂停工,加之持续极端高温天气影响下企业有序用电,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疫情限制服务业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生活消费活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0.3%;海外市场对电子终端产品需求走弱,手机、笔电等机电产品出口持续下滑,导致进出口总值增速下降至2%;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等主要经济指标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完成情况不及预期。

同时要看到的是,除部分经济指标出现波动外,我市抓科技创新、抓市场主体、抓社会民生、抓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成效明显,新发展市场主体增长16.6%、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3%左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件、城镇新增就业7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2天,均如期完成目标。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指 标 名 称

2022年

预期目标

2022年

实际

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5.5左右2.6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
2农业增加值增速(%)4左右4
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左右3.2
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12左右6.2
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20左右19
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10左右正增长
7“一区”与“两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1.8左右∶11.8左右∶1
8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40左右40左右
9科技进步贡献率(%)60.3左右60.3左右
10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5左右负增长
序号指 标 名 称

2022年

预期目标

2022年

实际

11新发展市场主体增速(%)12.5左右16.6
12服务业增加值增速(%)5.5左右1.9
1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左右0.7
#民间投资增速(%)6左右—8.4
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7左右—0.3
1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3左右2.3左右
1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14左右16
1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5500以上6348
1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60左右59.4左右
1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3左右

同口径

—2.5

#税收增速(%)5.5

同口径

—9.2

2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1左右71左右
二、创造高品质生活
21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左右5.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以上6.7
22城镇新增就业(万人)60以上71
23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5.4
2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以内102.1
25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8正增长
三、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26进出口总值增速(%)5左右2
27服务贸易增速(%)正增长正增长
28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100以上18
四、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
2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320以上332
30森林覆盖率(%)*5555
3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虑2.5左右(预计能达到“十四五”期间序时进度)
3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33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

#化学需氧量(万吨)1.73

预计

能完成

#挥发性有机物(万吨)0.42
33#氨氮(万吨)0.07
#氮氧化物(万吨)1.47
五、安全发展
34粮食产量(亿公斤)108.7107.3
35每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32左右不超过0.03

注:1.加“*”为约束性指标,其他为预期性指标。

2.加“▽”指标统计口径有变,按商务部新版统计制度,统一使用商务部反馈的实际使用外资(FDI)数据。

3.加“—”国家暂未下达目标值。


附件2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在整体沿用2022年指标体系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优化调整后的指标共计39项,含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每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等5个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必须达到的,其余34个为预期性指标,体现导向性。指标设置情况具体如下:

一、指标调整情况

一是严格对标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按年度细化五年目标任务,新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科技型企业、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量和货运值增速、长江干流水质、耕地保有量5项指标。二是2022年森林覆盖率已达55%,处于较高水平,不再作为一项约束性指标。三是为了更加突显导向性,将民间投资增速调整为制造业投资增速。

二、目标值设置情况及主要考虑

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定为6%以上、争取实现更好的结果。主要考虑:一是产业发展有支撑。从工业看,预计汽车产业将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同时装备、消费品、医药、能源等产业持续发力,电子、材料、摩托车等产业保持平稳增长。从建筑业看,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招商项目落地、装配式建筑加快发展等带动下建筑业增加值将有条件实现较快增长。从服务业看,现代金融、大健康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其他服务业继续蓬勃发展,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加快恢复,将支撑服务业企稳回升。从农业看,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引领下,扶贫产业、以工代赈、高标准农田、现代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加快普及推广,如不发生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预计农业保持稳定增长。

二是统筹考虑目标衔接。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6%左右。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未来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4万亿元台阶。2023年目标定为6%以上、争取实现更好的结果,可为如期实现“十四五”规划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目标奠定基础。

三是经济发展客观需要。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更加重要、责任更加重大。2023年目标定为6%以上、争取实现更好的结果,与我市在全国经济版图、西南地区经济版图中的定位相一致,有助于加快提升重庆经济发展实力,增强重庆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有利于释放积极信号,提振市场信心。2023年目标定为6%以上、争取实现更好的结果,比2022年更加积极,有利于提振各方面信心和激发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热情。同时,考虑到要为加快结构调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腾挪出时间和精力,经济增长目标也不宜过高,避免过度透支经济增长潜力和后劲。

其余38项指标中:一是设定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等预期目标,体现了我市优化结构、补齐短板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等指标国家尚未下达2023年目标值。三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虑,不设置年度目标值。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序号指 标 名 称2023年预期
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6以上、争取实现更好的结果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以上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
3农业增加值增速(%)4
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
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12
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20以上
7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10以上
8“一区”与“两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1.72∶1
序号指 标 名 称2023年预期
9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42
10科技进步贡献率(%)61.3
11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5
12新发展市场主体增速(%)12.5
13服务业增加值增速(%)6
14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
#制造业投资增速(%)12以上
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6
16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35
1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17
1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7000
19科技型企业(家)48000
20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60
2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同口径2.8
#税收增速(%)同口径5.3
2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
二、创造高品质生活
2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6以上、不低于经济增速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以上
24城镇新增就业(万人)60万人以上
25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
2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以内
27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10
三、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28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量、货运值增速(%)15以上
29进出口总值增速(%)3
30服务贸易增速(%)正增长
31实际使用外资(亿美元)保稳促优
四、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
3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320以上
33长江干流水质保持Ⅱ类
3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3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36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
#化学需氧量(万吨)
#挥发性有机物(万吨)
#氨氮(万吨)
#氮氧化物(万吨)
五、安全发展
37耕地保有量2665以上
38粮食产量(亿公斤)108.1
39每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3

注:1.加“*”为约束性指标,其他为预期性指标。

2.加“▽”指标,“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虑。

3.加“—”以国家下达目标值为准。

4.根据目前国家统计口径,数字经济增加值统计口径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核心产业。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 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