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大民生信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施情况

重庆:唤醒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

发布时间:2025-10-24 16:23
发布时间:2025-10-24 16:23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乡村文化,是山间袅袅炊烟里的生活智慧,是老屋檐下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是田间地头浸润着的民俗风情,是滋养乡土、凝聚人心的精神根系。

然而在重庆,不少乡村文化却在山区库区的重峦叠嶂间悄然“沉睡”。

究其根本,是因为乡村文化长期处于散落状态:资源未被有效保护、价值未被充分挖掘,还面临着投入不足、人才匮乏、机制体系不健全等现实困境。

唤醒路漫漫,我们不禁在心中叩问:乡村文化根魂何铸,乡愁何寄,地气何接?

中共重庆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决议指出,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承、创造,重庆坚持挖掘、传承、活化乡村文化资源,不断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展现文明新气象,实现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巨变。

重庆市巫溪县蒲莲镇兴鹿村采茶女与老鹰茶古树的合影。蒲莲镇兴鹿村村民委员会供图

根魂何铸

在四季交替中与土地对话

在重庆的火锅店里,总会有游客看着店员将滚烫茶水倒入火锅底料中,然后稀奇地询问一句,“这是什么茶”。

“老鹰茶”,这是他们从店员口中得到的共同答案。

在山城,老鹰茶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若细聊老鹰茶的文化价值,大多数人都会直言“不清楚”。就连在老鹰茶树边代代长大、依靠老鹰茶为生的重庆巫溪人,也不例外。不过,这份文化价值,会从巫溪人的记忆中,不经意地溢出来。

2025年9月3日,一顿老鹰茶汤熬制的火锅下肚,72岁的巫溪居民张远和咂咂嘴,“对味儿,要是像以前那样,门前有棵老鹰茶树就更好了”。

张远和的老家,名为野鹿窖(现蒲莲镇兴鹿村),是巫溪老鹰茶的发源地。

在他的记忆里,因老鹰茶隔夜不馊、解渴消暑,乡亲们便将老鹰茶树认定为“神树”:逢年过节要对着茶树祈愿、挂红绸;走亲访友会以老鹰茶为礼;家里有女儿出嫁,更要种下一株老鹰茶树苗,作为“家”的念想。

“这是对土地、对老鹰茶的感恩,也是对来年风调雨顺的期盼。”张远和的话,道破了野鹿窖人与土地的深层联结——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早已将根与魂融入年年岁岁的祈福、采茶、制茶中,农耕文化也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里悄然生长。

随着赠礼、买卖等场景增多,老鹰茶渐渐走出野鹿窖,成为巫溪人生活的一部分。“原先我常挑着担子,往返于巫溪和奉节之间卖老鹰茶。”巫溪老鹰茶传统制作技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伍珍回忆,早年的老鹰茶多是“粗枝大叶”,因为村民不懂采摘规范,常把树叶连同枝丫一起剪下。

为提升老鹰茶品质,李伍珍一头扎进茶园与作坊:采茶时观察叶片形状、树龄与采摘时间的关联,制茶时试验杀青火候、揉捻力度的搭配。久而久之,她总结出一套“采茶不摘叶柄、新叶留有余地”“一道杀青火旺劲足、二道杀青火减力不减”的经验,并毫无保留地教给村民。

从每公斤3元,到每公斤10元,老鹰茶的身价不断提高。清明时节,李伍珍制茶时茶香四溢,引得众人“抢”茶。如今她的茶,散卖的价格已高达每公斤320元。

在巫溪,像李伍珍这样深耕老鹰茶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遵循“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原则,结合现代技术破解产业难题,让老鹰茶从“日常茶饮”变成“文化符号”,也为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如今站在兴鹿村的山上俯瞰,古老的老鹰茶树与育苗基地的新苗根系交织,在这片交通不便的土地上,“根魂何铸”的答案愈发清晰:唯有保持对土地的眷恋,俯下身与四季对话,才能让乡村文化的根脉扎得更深。

在重庆,如巫溪老鹰茶这般承载着地域精神的“文化符号”还有太多,它们长久地浸润着巴渝大地,却鲜少被察觉其背后所承载的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

为此,重庆以农业农村部开展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工作为契机,挖掘出涪陵榨菜、南川大树茶等传统农业系统,唤醒深植于巴渝岁月中的农耕智慧,让先人对土地的哲思和智慧与现代生活交融,让巴渝大地上勤奋劳作、敬畏自然、与万物共生的精神根脉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2025年9月,和美乡村农民画精品展开幕式现场。重庆市綦江区农民版画院供图

乡愁何寄

深山里跃动的民俗薪火

“神仙难过二三月”,原指人们在二三月之时,常饥寒交迫、艰难度日。20世纪80年代,重庆市綦江县(现綦江区)的一幅版画《二三月》,却与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大相径庭。

画面中,一桌佳肴丰盛铺陈,鱼肉鲜嫩、时蔬青翠。桌旁,还有一只正红色的公鸡在踱步。整幅画色泽明艳动人,构图饱满大气。

这幅画,正是綦江农民版画的经典之作。

作为农民“自己画自己”的艺术表达形式,綦江农民版画从不缺生活气息:画田间劳作的场景,画粮果牲口、新房青山,也画劳动里的艰苦与豪情。

出生于农村家庭的李成芝,是綦江农民版画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拿起画笔已有30余载。“不受约束,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她坦言,儿时往事、田园丰收都是创作灵感,“日子越过越好,这份幸福感要画进每一幅作品里”。

如今,李成芝在綦江区农民版画院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创作的200余幅作品曾赴美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她还常走进校园、社区授课,把版画技艺传授给更多人。

回望自己的作品,李成芝总说:“歪斜的柴垛、斑驳的土墙、蜿蜒的田埂,都是我在乡村感受到的真实温度。”

这份温度,正是綦江农民版画承载的乡愁——一代又一代创作者以刀为笔、以版为纸,既描绘出农村生活的烟火气,也记录时代变迁的轨迹。在代代相传中,版画的民俗薪火从山野跃动,逐渐融入城市肌理。

在綦江区陵园小学,向小君、陈金凤等教师将版画理念融入美术课,设计易上手的少儿版画课程,通过组织参观农民版画院、组建校队等方式,帮学生发现艺术天赋,甚至找到职业方向;

在綦江区东溪镇,从小喜欢石头的刘芹佛学习綦江农民版画后,创办合作社,把十二生肖、百家姓氏等图案刻在鹅卵石上,让版画有了新载体……

不过,綦江农民版画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当前,綦江农民版画市场发展仍较为困难。”重庆市綦江区美术馆副馆长黄袁媛坦言,綦江农民版画的市场运营形势较差,难以保证收入稳定。但她同时也提及,目前綦江正在探索农民版画的数字化,将其运用至文创产品,并在各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提高曝光率、拓宽销路。

綦江农民版画的探索,也是重庆民俗文化发展的缩影。

如今,铜梁龙舞、巫溪嫁花、荣昌陶等巴渝瑰宝已走出重庆、迈向世界,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仍是关键命题。重庆给出的答案是“因地制宜”:铜梁区注册“铜梁火龙”商标,支持村(社区)组建表演队伍,培养近千名传承人;巫溪县出台《巫溪县促进巴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展览、论坛扩大影响力。

而在巴渝的山区库区深处,还有诸多深藏于乡野巷陌的民俗文化,或待发掘、或发掘缓慢。重庆正深入挖掘各区县乡村民俗文化历史特点和资源优势,让珍贵的民俗文化永续巴渝,让羁旅四方的巴渝儿女,于他乡烟火中,仍能触碰独属于故乡的温暖,慰藉那抹深藏心底的乡愁。

重庆市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远山有窑”。丰文街道供图

地气何接

文化赋能重构乡村肌理

深藏于缙云山腹地的重庆市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在向外呼唤着。

它呼唤着苏醒、呼唤着发展。回应它的,有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田琦副教授,有三合美术馆主理人安小芳,有缙泉烧陶瓷文创基地创始人陈勇……

慢慢地,那一座窑、一片旧房,逐渐拥有了全新模样,被赋予全新的文化内涵。

“远山有窑”的蜕变,是三河村转型的起点。它的前身,是1989年刘中华创办的虎溪土陶厂。当年,刘中华从祖父那里继承制陶手艺,厂里12个窑洞不停烧制水缸、泡菜坛,即便如此仍供不应求。

可随着制陶工艺迭代,现代工厂的流水线作业凭借“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逐渐取代了人工搬运、烧煤制陶的土陶厂,窑火慢慢熄灭,厂房也陷入荒废。

2015年,田琦在三河村采风时,偶然发现了这座保存完好的土陶厂。听完刘中华的故事,田琦提出一个设想:保留百年制陶工艺,将土陶厂改造成集餐饮、陶艺体验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渴望延续手艺的刘中华当即答应。

2017年,土陶厂以“远山有窑”之名重新亮相,窑火再次燃起。

如今走进“远山有窑”,展台陈列着游客手作的缤纷陶器,咖啡香与陶土香交织,观景平台上游客凭栏远眺田园风光。这座曾经的老陶厂,已不再只是陶器的生产场所,更成为人们感受手作温度、体验慢生活、连接土地记忆的文化空间。

除了“远山有窑”,缙泉烧陶瓷文创基地、萤火谷文创农场、三合美术馆等新业态也相继落地。曾经靠砖厂、水泥厂、土陶厂维持生计的三河村,渐渐转型为“艺术家村落”,那份藏在山水间的质朴地气,重新淌进现代人的生活。

这份改变,离不开重庆的政策支撑:多年将“三师一家”(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下乡服务相关内容写入市委一号文件,形成市级政策引导、高校院团组团下乡、专家结对帮扶的联动贯通机制,推动文化艺术在乡村活化活用。

三河村的蜕变,不是个例。在巴渝大地上,千村万落都在探索“文化赋能”的路径,“村字号”活动便是另一重要实践——把活动办在村里、把资源引到村里、把收益留在村里,让乡村肌理在文化滋养中重构。

2025年5月13日,以蜡梅闻名的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素心村,涌入大量游客。原来,“大地流彩·巴渝和美乡村欢乐跑(村跑)北碚素心站”活动在此地拉开序幕。这让素心村拥有了一些名气,不少游客在活动结束后前来“打卡”,在这座宁静质朴的乡村里寻觅乡野趣味。

面对这份由“村字号”活动带来的发展机遇,素心村也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将一时流量转化为长久热度。

“我们以此次村跑活动为契机,预备打造集自然体验、户外休闲于一体的生态露营基地,突破素心村‘冬季游’的季节局限,推动旅游模式向‘四季全时’转变。”北碚区静观镇素心村党总支副书记辛良芳说。

在此次“村跑”活动中,还有一道特殊的风景线——静观盆景。

“盆景是有艺术加工的,甚至可以说,它就是艺术品本身。”在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重庆市级乡村工匠名师罗继明眼中,静观盆景浑厚、典雅、苍古雄奇、虬曲多变,是静观的一张文化名片,但它的发掘与传承之路却并不顺畅。时间成本让传承者退步,售卖价格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在此情况下,有不少人选择生产制作时间更短、成本相对较低的小微盆景,获取短期效益,但这也让当地盆景逐渐失去了静观特色。

如何找回具有静观特色的盆景,罗继明还在探索的道路上。近年来,他赴多地交流学习,结合外地技法推动自身创新,为静观盆景从“卖盆景”到“看盆景”的文化赋能而持续努力……

回望重庆乡村文化的唤醒之路,所谓根魂何铸、乡愁何寄、地气何接,答案并非在典籍之中,而是深藏于乡间的每一抔泥土、每一笔画痕、每一次烧窑的微末日常之中。它与巴渝儿女形影不离,在人们俯身触碰土地、传承技艺、创新文化的瞬间,给予最真切的回应。

而乡村,也在这份回应中,被赋予了更鲜活、更长远的未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