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 > 市政协委员提案答复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0257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4-07-10 10:17
发布时间:2024-07-10 10:17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0257号提案答复的函

渝文旅函字〔2024〕169号


陈永明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共推“巴山蜀水”地域文化符号成为世界闻名“金字招牌”的建议 》(第0257号)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委宣传部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川渝两地山水相连、历史同脉、文化同源、资源禀赋突出。巴蜀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近年来,川渝两地围绕贯彻落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深入研究巴蜀文化的价值体系,系统发掘巴蜀文化独特内涵,联合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文旅市场联动、文旅品牌推广等,巴山蜀水资源优势不断彰显,共建共享格局加快建立,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加快打造。

二、已开展的工作

(一)政策保障不断加强。印发实施《贯彻落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程十项行动计划》等,初步形成政策保障体系。轮流举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联席会议,共同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推动重点任务落细落实。联合编制《文化和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方案》并上报文化和旅游部,协同推进《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立法工作。联合组建川渝文旅企业联盟、川渝非遗保护联盟、明月山文化旅游联盟等27个合作联盟。两地共推“巴山蜀水”地域文化符号的政策、机制、平台初步建立。

(二)文化活态传承有序推进。围绕传承弘扬巴蜀文化,编制完成《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重庆片区)总体规划》,加快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方案,基本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任务。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十四五”以来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4.32亿元支持红岩文化公园、南川金佛山旅游基础设施等18个项目建设,推动打造一批知名度高、文旅融合性强的精品地标。推进钓鱼城遗址、白鹤梁题刻申遗,联合四川推进川渝宋元山城体系、川渝盐业体系、蜀道申遗工作,开展“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持续创作推出《绝对考验》《巴蔓子将军》《一江清水向东流》《风雪夜归人》等一批以巴风蜀韵为题材的舞台剧目,积极发展演艺新空间新业态。联合举办川剧节、巴蜀合唱节、“技炫巴蜀”川渝杂技魔术展演等活动,推进巴蜀文化交流互鉴。

(三)营销推广不断深化。推进景区联动促销,联动开展川渝景区门票“买一送一”活动。联合开展“百万职工游巴蜀”活动,整合川渝两地景区、演艺等近200家,带动川渝300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参与。联合发布系列特色主题游线,开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题列车。联合参加2023香港国际授权展、广州旅游展、武汉文博会等,联袂推广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旅游资源和线路产品,有力拓展文旅市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意见》,同时围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年度重点工作,持续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推动“巴山蜀水”地域文化符号绽放时代光彩。

(一)健全体制机制。在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机制的统筹指导下,完善文化旅游专项工作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任务、重大项目等加快落地落实。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联席会议机制下,定期研究推动巴蜀文化传承弘扬重点工作。充分调动各区县积极性,抓好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支持推动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等毗邻功能平台文旅协作。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发挥好现有合作联盟、平台作用,推动招商引资、产业协作、要素流通。      

(二)打造文旅品牌。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价值的挖掘、阐释和展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擦亮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两大极具“巴山蜀水”地域文化符号特征的旅游名片。深入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巴蜀文明进程研究”和“蜀道考古研究”,推动川渝宋元山城遗址考古研究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推动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推进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川渝盐业遗产、蜀道申遗工作。共推魅力都市、熊猫故乡、壮美三峡、石窟艺术等主题旅游线路,持续打造“巴山蜀水”相关文旅品牌,持续扩大“宽洪大量”“点石成金”等文旅品牌组合影响力。持续开展“百万职工游巴蜀”等惠民活动,加快建设“百万职工游巴蜀”数字文旅消费平台。

(三)推进产业发展。积极推动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有序实施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石刻文创园区、五华山康养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文旅项目,助力打造“巴山蜀水”精品文化旅游品牌。优化“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指导储备大足石刻、武隆喀斯特等重大项目13个,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深入践行“旅游+”“+旅游”理念,推动旅游与科技、交通、工业、商务、卫健、体育、教育等跨界融合。大力发展非遗旅游,振兴川剧、铜梁龙舞等非遗民俗文化,打造一批国际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全力支持资阳、大足联合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四)聚力共推宣传。围绕提升“巴山蜀水”地域文化国际影响力,用好市级宣传平台和渠道,共同推动巴蜀文化走出去。一是加强新闻外宣,借助智博会、西洽会、中新金融峰会等在渝举办的主场国际性活动,将大足安岳石刻、长江三峡、中国南方喀斯特,以及大熊猫、火锅等文化元素融入到各类推介展示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巴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二是加强国际传播,依托市属新闻媒体、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传播平台和渠道,通过短视频、H5、Vlogo 等形式,将具有“巴山蜀水”共同文化符号的产品向海外广泛推介。三是策划开展参访活动,广泛邀请外媒记者、驻渝蓉领事官员和网络大V、青年留学生等,参与“宽洪大量”“资足常乐”等文旅活动。四是推动文化产业出海,支持图书、影视剧、纪录片和网络视听节目、网络游戏、网络文学、动漫等文化和版权机构开展海外合作,组织参加法兰克福图书展、香港国际影视展等国际文化展会,推动巴蜀文化产品更好走出去。

此复函已经我委冉华章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4年6月6日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