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0646号提案答复的函
渝文旅函字〔2024〕172号
徐鹏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深入推动成渝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第0646号)收悉。经与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委以及市交通运输委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在川渝两省市党委、政府有力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目标,按照市委关于把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的要求,我市印发实施了《贯彻落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程十项行动计划》等,初步形成政策保障体系,纵深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二、已开展的工作
(一)持续健全协同机制。川渝两地文化旅游部门联合召开第六次、第七次联席会议,共同制定年度计划,协同落实工作任务;组建川渝文旅企业联盟等各类合作联盟27个、签署合作协议86份,推动各领域多层次合作。其中,支持明月山区域内川渝两地七区县(梁平区、长寿区、垫江县、邻水县、达川区、大竹县、开江县)共同组建明月山文化旅游联盟,深化明月山文化旅游协作。联合编制《文化和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方案》并上报文化和旅游部,《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协同立法积极推进。
(二)深化重点合作事项。川渝两地合力共推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共推文旅重大项目21个,其中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项目涵盖垫江县、梁平区,与四川相关区县共同推动古蜀道遗址保护。截至2023年底,涉及我市的14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69.8亿元。两地合作共推“百万职工游巴蜀”“川渝阅读一卡通”“成渝地·巴蜀情”等重大平台,深化文旅交流协作。
(三)提升巴蜀文旅产品。持续抓好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打造巴蜀文化精品。联合四川推进川渝宋元山城体系、川渝盐业遗址、蜀道申遗工作,开展“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两地联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涵盖魅力都市、熊猫故乡、壮美三峡、巴蜀文明、古道漫行、古韵三国、石窟艺术、多彩民俗等两地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形成差异化、互补性旅游格局。联合推动资大文旅融合示范区、嘉陵江旅游风景道、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等产品跨区联动发展。扩大川渝艺术交流,联合举办“技炫巴蜀”川渝杂技魔术展演、川渝曲艺展演大会等活动。推动川渝文艺院团开展两地巡演,深化文化艺术交流繁荣。
(四)推进人才交流提升。川渝两地文化旅游部门持续开展互派干部挂职,已累计互派干部4批,协同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依托舞台艺术源头工程,促进戏剧戏曲培训研讨等舞台艺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举办川渝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川渝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川渝地区文旅系统中青年人才交流培训活动等,开展川渝两地文化旅游市场交叉执法检查和暗访、联合执法办案等,促进两地人才交流和素质提升。
(五)联手促进文旅消费。在我市“百万职工游重庆”活动基础上,联动四川实施“百万职工游巴蜀”活动,整合川渝两地景区、演艺等近200家,带动川渝300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参与,有力促进两地市场联动。联合发布系列特色主题游线,开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题列车,探索“旅游+高铁”联动发展。联合参加2023香港国际授权展、武汉文博会等,联袂推广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旅游资源和线路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围绕你提出的建议,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4年工作要点,我们将会同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委、市交通运输委等部门,重点推动以下工作。
(一)完善机制,协同发展。一是持续完善川渝文旅协同机制。轮流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合力推进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和重大平台。强化政府、行业、企业联动,依托现有合作联盟、合作机制和平台,加快推动合作纵深发展。二是强化营销互动。相互支持举办重要文旅节会活动,联合参加境外旅游展会,开展营销推广活动,加大成渝144免签政策宣传,支持两省市旅行社联合面向境外推广巴蜀主题旅游产品,共同打响川渝文旅品牌。三是支持打造特色产品。联合市农业农村委,支持垫江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以全国和全市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推介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荐垫江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展现垫江的乡村特色文化、乡土风貌、田园风光,提升垫江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整合资源,产业共荣。一是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有序实施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五华山康养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涉及垫江及周边区域的重大文旅项目,加大对垫江特色旅游品牌创建、度假区建设等指导,助力打造“巴山蜀水”精品文化旅游品牌。二是推进巴蜀美丽乡村旅游产业带建设。依托全市“避暑” “避寒” “避霾”天气候康养条件,大力发展生态康养经济,重点加强生态旅游资源与养老养生、疗养保健、康复休闲等服务项目的深度融合,大力开发运动康养、温泉浴养、森林颐养、消夏纳凉、中医药康养等生态康养旅游产品,打造一批品牌知名、良性循环、融合发展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
(三)完善要素,提升服务。一是优化旅游要素。加强重庆旅游美食“渝味360碗”宣传推广,推动美食与旅游紧密融合;培育一批以三峡、三国、三星堆等为题材的高品质文创产品,因地制宜发展旅游民宿、乡村度假酒店等,提升要素服务配套。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持续开展“成渝地·巴蜀情”、“川渝乐翻天”、巴蜀合唱节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提档升级“川渝阅读一卡通”,依托“智游天府” “惠游重庆”等平台,推动川渝两地文化、旅游等数据开放共享。三是推动联合共治。加强文化旅游市场联合共治,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案件查办、投诉举报处理等交流合作力度,共同维护川渝市场经营秩序。
(四)培养人才,助力文旅。依托我市相关院校,不断完善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优化相关专业设置,推动专业升级。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推动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共享,结合区域特色文化和办学优势,整合优质资源,校企共建产学研基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大对旅游学科建设和旅游高等教育支持力度。持续推动川渝文旅人才交流,通过互派挂职、联合培训、技能竞赛、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为川渝两地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助推两省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复函已经我委冉华章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4年6月7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