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450381859D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19 年度)
单 位 名 称 |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实施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开展人才培训 开展科学研究 开展社会服务 开展大学文化建设 负责学校内部运行管理工作 | |||
住所 |
重庆市九龙坡区石桥铺科园一路 | |||
法定代表人 |
李国 | |||
开办资金 |
20164(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60793.1 |
163865.3 | |||
网上名称 |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http://www.cqdd.cq.cn/ http://www.cqtbi.edu |
从业人数 |
822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况 |
无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教学建设与人才培养 1.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及应用、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应用情况 (1)专业设置与学校定位、产业需求对接。打造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结构合理、“互联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专业群。健全专业群建设机制和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2019年停招9个专业,新增招生4个专业,现有在校生专业49个,专业大类10个,产业对接率100%。 (2)以优质校和“双高计划”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专业群建设。物联网应用技术、商务英语等8个骨干专业通过市教委验收,其中5个专业推荐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完成“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项目”设计与研究。“物联网应用技术”入选“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B档。 (3)以质量诊改工作推进专业与课程建设。制定《2019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组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专业、课程数据与学校诊改平台的对接。开展2019年度专业绩效分析。2019年新增5门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0余门课程开展了基于智慧课堂的混合模式教学改革实践。 (4)资源库建设与应用取得实效。开展环境艺术设计、工商企业管理两个教育部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工作,注重资源的应用和社会效应,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资源库顺利通过2019年验收。学校通过自建、引进等方式构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2.教育教学创新及教改情况 (1)教育教学创新。开展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全校各单位共备案100个初级课程教学团队。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团队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为全国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领域6所职业院校之一。 (2)教改情况。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征集活动,共有63门课程参与评选,18门课程案例获奖。持续完善评教评学模式,组建教学督导团。2019年度11个市级教改项目完成结题,10个在研市级教改项目完成中期检查,立项市级教改项目13项;立项校级教改项目49项。 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情况 (1)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开展2019年度实验实训项目建设,启动项目30个。完成实习(实训)教学检查及过程管理。学校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建设项目262个,较上年新增17个;累计投入资金9654.3万元;校外实训基地213个,较上年增加11个。 (2)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情况。举办职教集团第一届第一次理事会;建立数字创意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等25个组织机构;立项“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世界技能大赛重庆集训基地”,积极组织示范职教集团申报工作。 (3)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建设情况。新增与重庆传音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邮政集团重庆公司等单位的校企合作。全年有1000余名同学在基地完成生产实习。与育才职教中心、北碚职教中心签订3+2分段制合作办学协议,与山东淄博学院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与四川外国语大学合作开展教师英语水平提升项目。 (4)“双基地”建设情况。我校是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双基地建设单位,有物联网应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字内容创意设计3个专业群项目。全力建成兼具教学和生产双重功能、校企双主体深度合作培养培训技术技能人才的“双基地”。 (5)现代学徒制试点情况。学校与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龙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8家本地知名企业合作开展了第二批教育部学徒制试点工作。共同制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3个,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或资源26门,共同制定或修订课程标准28门,共同编著教材或讲义14部,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19个,共同培养校企专兼职导师67名。 4.教学管理情况 (1)规范日常教学管理,确保正常教学秩序。全年每学期开展3次常规教学检查总计约1000余次。完成教师工作量核算与津贴发放。 (2)增强防范风险能力。强化实习前安全教育工作,下发并组织学习相关制度规定。制定《2020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工作指导意见》完善顶岗实习工作管理制度。 (二)科研与创新发展 1.研发(R&D)经费投入及增长情况。修订完善两个科研相关管理办法,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科研专项经费较2018年增长233.4万元。2019科研经费总计投入为890.5万元。 2.承担项目数量及增长情况。全年纵向项目立项96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市社科规划项目4项,市教育规划项目20项、市教委科研项目11项,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7项,市教委综合改革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57项等;横向项目33项,合同金额较2018年上涨390%。 3.科研平台建设情况。嘉陵江发展研究中心被重庆市教委评为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与企业共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2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与市内外知名企业联合成立了一批应用技术研发团队。 4.创新发展、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及相关活动开展情况。重点孵化项目三维动画《方呆呆说重庆》荣获多次奖项。与华龙网共建了移动新媒体产业学院和重庆职业教育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与璧山高新区合作成立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璧山高新区学习中心。 5.科研成果、成果获奖、成果转移转化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教师公开发表论文295篇,其中8篇SCI期刊检索,13篇EI检索,2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95篇核心期刊论文。主编出版教材著作11本,全年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3项、发明专利授权12项,获政府专利资助经费8万余元。 建立“重庆市职业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成立“互联网+职业教育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发多功能一体化智慧化平台。面向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公需科目”培训,累计达到24万人次;面向全市公务员开展“依法治市”、“精准扶贫”等专题培训,培训学员近8万人。 (三)师资队伍建设 1.人才专项经费投入及使用效益情况,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建设情况。全年人才专项经费投入570万元。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等人才工作制度,提升师资队伍能力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领军人才与团队的引育,加强双师队伍及基地建设,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进程,提升教师“互联网+”信息技术素养。进一步完善二级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 2.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情况。学校共有教职工824名,其中专任教师539人,比上年增加20人。高级职称235人,比上年增加17人。2019年新增双师型教师48人。本学期校外兼职教师共计211人,占教师总人数的28%。近两年共引进市外人才4人,占引进教师总人数的12.5%。 3.各级技术技能人才增长情况。着力培养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2019年新培育专业带头人59人、骨干教师99人,培育校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全年专技岗位晋升共36人,其中正高2人,副高9人,中级25人。 4.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教学团队数量增长情况。2019年新增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新增省级教学名师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 5.教师人事管理制度优化情况。2019年完善人事管理制度13个,其中:制定修订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系列制度3个,绩效考核、激励制度、人事异动等制度3个,教师进修、培训制度3个,公开招聘制度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思政名师工作室等制度2个 。 (四)学生管理 1.学生日常管理、实践育人、校园秩序情况 加强学生日常管理。通过开学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主题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国防教育活动。通过入学教育集中组织学生学习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开展消防知识宣传周、防溺水安全教育等系列活动。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 2.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全年多批次办理毕业证共3953个。完成2019年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以及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新生学籍电子注册5756人。 专升本工作。组织我校“专升本”报考与推荐录取工作,今年上线率为33%。专升本报名人数比去年增长25%。 转学转专业工作。2019年内共有33人转专业,比2018年增加18人。 3.毕业生就业情况 (1)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全年共提供就业岗位14500多个。组织开展了1.4万人次的职业生涯测评。重点帮扶18个各类困难群体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4200多个,个性化帮扶1500余人次。 (2)困难学生帮扶资助情况。2019年度资助工作共涉及学生9781人次,涉及金额约3014.45万元(不含生源地贷款)。对精准资助工作进行动态记录和实时监控。 (3)严格执行就业统计标准和统计时间节点。建立毕业生“一生一策”动态管理机制,全年毕业生共计4178人,初次就业率88.5%,年终就业率96.70%。 (五)国际合作交流 1.“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成效、经验、典型等。2019年泰国教育部职教委在中国的首个海外工作培训部(OVEC oversea Training Coordination Office(CQTBI))在我校挂牌成立;同时,我校也在泰国廊曼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泰国海外工作站,派出2名专业教师前往工作站为泰国职业院校数字媒体类专业开展专业技能指导。与赛莎梦国际贸易成都有限责任公司曼谷分公司等达成合作协议,挂牌成立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海外培训基地,为泰籍员工开展物流专业课程培训27人次。 2.中外合作办学情况。引进英国仓储与物流国家标准融入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引进美国cloudera 大数据国际认证体系和考试体系,建立cloudera国际认证培训中心,面向“软件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等专业开展认证考试和人才培养。与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学等签署备忘录。全年接待来自泰国、西班牙、韩国等高校来访共计70人。 3.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聘请外籍、中国香港等专家指导学校教育大数据研究。派出23名教师赴英国威尔士职教联盟、美国旧金山大学等海外研修访学。组织4名教师赴美国、加拿大开展学术交流,2名教师赴俄罗斯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教师国外访学人数较去年增长262.5%。 4.国际化人才培养情况。全年累计招收培养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物流等专业非学历留学生121人,较2018年同期增长11%。启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1+2合作办学项目,招收14名学历留学生。全年累计派出51名学生到泰国、马来西亚交流访学。学生出国交流人数较2018年增长160%。 5.中外人文交流平台建设、项目实施情况。与泰国教育部职教委联合在曼谷举办第二届中泰汉语夏令营活动,派出5名教师前往开展汉语教学,培训学生1050/人日。 6.教育涉外监管工作落实情况。制定学校《教师出国(境)学习研修管理办法》,修订《外籍人员突发事件紧急预案》等制度文件,全面排查境外非政府组织合作项目、来华留学等项目。 (六)保障类工作 1.安全稳定。召开全校“安全稳定工作大会”,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与各二级部门签订《安全稳定责任书》。升级人防、物防、技防能力,新增监控设备490台;消防机柜实现统一联动;启用三校区车辆扫牌系统。 2.教育改革任务落实与依法办学 (1)教育改革任务落实情况。一是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申请获批试点实施证书4个,参与试点专业6个。二是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完成2017和2018学年度共218名学徒的试点工作。三是探索高职扩招后教学管理改革。2019年报名我校扩招的考生有261名,录取200人,本期报到194人。 (2)依法办学情况。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完善党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决策票决制和“一把手”末位发言制度。坚持校务公开。 3.资产经费管理。2019年学校机构调整,设置计划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实现“管办分离、采管分离、政企分离”。截止2019年底,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为11亿元。学校严格执行财务预、决算管理制度及经费内控制度。 4.基本办学条件。学校校舍总面积达350538.86㎡,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15.2㎡,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512.34元,生均体育场馆5.45㎡,生均图书80.04册,师生比1:17.18。各项办学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合格标准。 5.招生考试。招生工作方面,2019年共录取新生6227人,计划完成率100.43%。报到5806人,报到率93.23%。5月单招录取291人,超额完成指令性计划43人;9月扩招录取200人,计划完成率100%。 6.师德师风和学术风气。学校着力打造“十大育人体系”,协同推进“三全育人”。建立荣誉表彰体系。全年无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及学术不规范行为。 7.基建后勤。开展限额以下基本建设项目竞争性比选 10项,合计金额约775万元。推进三校区建设改造工程。 推进绿色节能减排节能改造,实现全年节约电力资源3万度,节约用水1.5万吨,节约成本达7余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一)主要问题及不足 一是在学校层面的思路理念方面还存在不足。推动放管服改革,增强领导班子及各单位部门间的统筹协调上存在差距。 二是学校制度层面还存在不适应发展需要的问题。如“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改革探索实践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努力方向 2020年,学校将进一步完善高质量的办学机制,优化专业集群发展格局,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力争未来3到5年,通过实施“双高计划”建设,把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建成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在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 在重庆市第十二届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技能竞赛中共获得一等奖7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0项;组织98个项目参加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选拔赛,最终获得市级金奖2项、银奖4项、铜奖3项、优秀奖2项,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决赛获得全国铜奖2项; 教师学生参与其他比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55个、二等奖60个、三等奖54个;全市一等奖34个、二等奖51个、三等奖84个。 全年无诉讼投诉情况。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 |||
填表人: 刘岁梅 联系电话:18580870551 报送日期:2020年05月20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