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666436644F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1 年度)
单 位 名 称 |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实施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开展人才培养 开展科学研究 开展社会服务 开展大学文化建设 负责学校内部运行管理工作 | |||
住所 |
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盐井坝 | |||
法定代表人 |
郭光亮 | |||
开办资金 |
18100(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2472.32 |
65491.3 | |||
网上名称 |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
从业人数 |
429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况 |
按要求执行完毕。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一、开展业务活动的有关情况 (一)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编制《专业建设“十四五”专项规划》,以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为引领,以市级“双高”建设计划为主线,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加速专业集聚发展,动态优化专业结构,巩固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专业内涵建设,五年内学院专业数量稳定在40个左右,力争建成10个一流专业群。二是坚持动态调整。先后申报智能控制技术、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智能机器人技术等3个新专业,健全智能制造专业群;重点培育物联网技术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健康管理等专业群;成功申报跨境电子商务市级高水平专业群,修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用电子技术、国际商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等招生规模小、投入回报低、就业前景忧的老旧专业,采取“先停招、后撤销”的方式进行调整。三是坚持服务发展。支持导游、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社会工作、会展策划与管理等服务类专业对接岗位技能,融入乡村振兴、红色文化等先进元素,加速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院级特色专业。四是加强课程建设。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用英语》被认定为市级一流课程,新建在线开放课程3门;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贯彻落实学院《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方案》,《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立项为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建设课程,相应授课教师、团队认定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立项学院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建设课程6门,完成第一批19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 一是共建企业产业学院。与华夏航空、华龙网、本酷电商科技、重庆博淮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就空中乘务、网络新闻传播、学前教育、电子商务、康复治疗技术、健康管理、护理等专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开创性地共建健康医学院、华龙网学院、航空学院等试点二级企业产业学院。二是拓展校企合作渠道。通过双方共建专业、共建教学及管理团队、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专业布局和结构更加合理,更加贴近对接地方行业产业需求,促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围绕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实施校企联动,交替培养专业人才共建模式,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方式,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引进来”主要通过将行家里手、业务骨干聘为外聘教师、企业导师等方式,深入开展多专业“结对子式”教学实践。“走出去”则通过学校与企业签署联合培养协议,将学生“沉浸式”放置于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中开展“现代学徒”式教学活动。目前,已涌现 “幼苗精英班”、 “新星启航班”等学徒制试点。 (三)科研与创新发展方面 一是研发(R&D)经费投入稳步增长。牢固树立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应用技术研发推广为重点,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全年投入R&D经费1114.151万元,比2020年增长10.01%。二是科研项目数量不断增加。2021年度,新申报省部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5项,新立项厅(局)级自然科学项目1项;新申报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7项,新立项厅(局)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项。新结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目前,学院在研科研项目203项,科研经费1114.151万元。三是科研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累计投入265万元,建设智能识别技术应用技能协同创新中心。与云南大学合作,建设医美实验室。与西南大学合作,积极培养科研创新团队(骨干)10个62人。结合专业优势开展科学普及和技术传承,建设市级公共卫生安全科普基地、5个院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深入开展科研评价改革,出台学院《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学院《学术贡献评价办法》,破“五唯”取得实效,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一是加强领导机制建设。制定《学院“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子规划(2021-2025)》,召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牵头、院系具体落实”的人才工作机制。二是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通过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返聘与柔性人才引进等方式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开展公开招聘、考核招聘2批次,共计招聘24人,其中博士、高级职称高层次人才5名,医卫类、学前等紧缺急需型教师6名。学院现有教职工566名,专任教师486名,外聘教师526人(含扩招生校外办学点外聘教师)。鼓励教职工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加大博士在读、博士引进培育。全年引进培育博士、在读博士20人,比上一年度增长了67%。学院现有博士、硕士学历师资271人,比上一年度增长21.5%。三是“双师型”教师再增加。学院每季度开展一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新培育认定“双师型”教师29人,“双师型”教师达到131人,专业课教师行业企业实践实现全覆盖。 (五)就业创业方面 一是关注“双困”毕业生。做好贫困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工作,累计帮助377名毕业生申请补贴301,600元。组织参加教育部宏志助行计划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二是畅通就业信息渠道。组织邀请校外就业创业专家,开展“线上+线下”宣讲会5场次,累计覆盖学生1900余人。组织校内专场招聘会10余场,邀请知名国企、事业单位及企业到校选拔人才,平均每周推送就业信息6条以上,累计提供3000多个岗位。三是开展“双创”教育。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讲座、沙龙活动、创新创业比赛,累计覆盖学生人数1000余人。组织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达65项,荣获市级银奖1项、铜奖2项;组织参加重庆市第五届“渝创渝新”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荣获市级三等奖;组织学生项目参加第五期“优创优帮”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1个项目成功晋级市级50强。四是严格执行教育部“四不准”等规定,确保就业数据真实有效。截至目前,2021届毕业生共计1989人,最终就业率为95.12%,其中自主创业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0.1%;专升本33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6.8%;征兵入伍2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2%。超过八成2021届毕业生服务于本市,就业岗位与专业培养定位贴合,主要分布在教育业(31.4%)、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14.1%)、住宿和餐饮业(7.2%)等。 (六)国际合作交流方面 组织参加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澜湄区域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以及中国—老挝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的成立与发展。依托“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发展人文交流研究院的平台,选派教师参加2021年职业教育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学术会议。2021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累计安排了2批次13人次参加国际化标准资格证书培训班,分别获得中澳“国际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中英“职业教育教师国际化专业发展培训证书”。 二、取得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与旅游产业产教联盟,构建全域化布局、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的文化和旅游产教融合体系,为产业发展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以酉阳车田乡为服务主体,组织酉阳乡村振兴学院、送红课下乡、共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参观调研板溪电商工业园等多种形式,助力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与市文化旅游委、市城乡建设委、市生态环境局、中环国投环境信息科技股份公司、重庆民宿产业协会等单位深入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1名同志成为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等单位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成员。学院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升,科技服务在市教委、市财政局绩效考核评比中位居前列。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
填表人: 袁斌娥 联系电话:18584596364 报送日期:2022年03月29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