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450386561Q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3 年度)
单位名称 |
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提供服务研究提出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对策建议科技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和分析研究信息系统建设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推广科技咨询和人才培训服务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相关工作 | |||
住所 |
重庆市渝北区新溉大道2号 | |||
法定代表人 |
张振杰 | |||
开办资金 |
458(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105.96 |
1274.94 | |||
网上名称 |
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 |
从业人数 |
66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况 |
无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一、围绕科技发展新形势,着力提供更优质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一)科研管理服务专业高效。立项评审实现快速响应。高标准贯彻重大(重点)专项改革要求,健全科研项目快速响应等管理机制,完全满足了委托项目评审频次增加、周期变短的新挑战新要求。全年邀请参评专家4400余人次、评审项目7027个,推动13341名专家更新了专家库信息。重点项目验收数量再创新高。结题验收科研项目503个(数量历年之最),彻底解决三年疫情后待验收项目陡增问题。项目评审公信力显著提升。迭代出台服务规范4.0,受托对深圳科创委、安徽医科大学等7家单位的1523个项目进行了评审。北京市科技审评中心、浙江省科研项目管理服务中心主动来渝,实地调研中心项目评审工作情况,并与中心达成委托评审意向。科研项目清算迅速启动。新承接科研项目清算工作,迅即熟悉规章制度、理顺关系、梳理制定业务流程和规范,克服重重困难,注销项目65项(含10余个多年未能清算项目),收回财政资金615万元。科技平台服务规范化加快推进。制定实施评审操作规范,完成89个科技平台的评审评估和378个科技平台的国有资产、年度发展情况统计分析。高层次人才服务更有温度。优化外国人来华、高层次人才服务,全年提供电话咨询9000余个,现场接待办事群众900余人次,实地服务27家聘外单位,办理业务2675项,发放许可1685人次;完成74个外专项目、245名人才计划的评审工作,推荐6名专家申报了中国政府友谊奖。 (二)数智科创建设支撑有力。组派精干技术力量,加入数智科创工作专班,参与数智科创总体构架、核心业务“六大跑道”“科创大脑”、驾驶舱等研究设计工作,归集数据清单44份、数据507万条,编制1套业务数据资源目录、8个IRS应用、125个云网资源,参与“科技攻关在线”“仪器共享”技术攻关。全力做好局机关网络运维、安全服务,加快推进局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维护各类软硬件1500余次,挂网信息899条,开展网络安全检查26次,办件30余份,代拟各类报告7个,开展安全培训、应急演练2次,尤其是克服网络安全专业人员紧缺困难,强化节假日、重要活动期间网站安全值守,全年网络安全零事故。配合局机关办公用房改造,搬迁计算机、互联网、政务网络6次。 (三)“双倍增”行动和区域创新服务扎实推进。深化科技型企业服务,把更优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满意度有效转化为培育实效,全年累计服务企业超过1.5万家次,新培育入库科技型企业14270家,较上年增长135.87%,科技型企业入库总量达到57259家,较上年增长24.92%,“双倍增”目标完成率达到219.86%;完成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2390家,其中2283家企业通过评价。及时开展科技型企业统计监测,精心实施服务企业系列活动,赴区县面对面为企业答疑解惑、开展政策宣讲,惠及企业超过500家次。持续优化科技特派员选派领域和范围,协助选派国家“三区”科技人才337名和市级科技特派员1000名,对138家农业科技平台开展了绩效评价。大力提升科技特派员服务,开展培训活动24次,承办全国性培训班1期,制作科普微视频50期;组织100名市内外专家参与“科技列车渝东南行”系列活动520余场,是历年组织动员专家数量、开展服务次数最多的一次;出版专著《重庆科技特派员创新与实践》,为科技特派员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案例借鉴。多措并举助力酉阳乡村振兴,选派了年富力强的青年党员干部,顺利完成驻村第一书记轮换;积极动员职工购买酉阳特色农副产品累计3.8万元,超额完成年度消费帮扶任务。 (四)双城经济圈科技服务提质扩面。深入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首次联合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成都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发展年鉴2023》,着力为川渝地区协同创新提供数据支撑。持续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评价考核124家单位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情况,新增入网仪器设备694台,累计入网达9345台,总价值约81亿元;与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续签大型仪器共享合作协议,整合共享川渝两地大型科研仪器1.3万余台(套)、总价值约125亿元;联合四川省军民融合大型仪器平台在北碚设立了川渝科技资源共享线下运营中心,推动跨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890余次。中心推进科技资源高效利用有关情况得到媒体广泛报道。 (五)服务全局重大任务勇挑重担。切实提高站位,对标局重大任务需求,26人(包括4名班子成员)投入高水平、高规格、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的筹备工作,深度参与文字材料组、开闭幕式组、接待组、会见组、宣传组等工作,在大会筹备期间想方设法提供26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多间会议室及办公设备保障。以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怕付出的作风,抽调精兵强将参与了市科技局巡视整改、科创大会、国务院大督查、组织部人才工作专班、职称评审等重点工作。为配合局机关改造办公场所,千方百计克服自身办公场地不足、办公承载能力弱等问题,提供了近3个月、面积约28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 二、瞄准科技决策新需求,着力提供更精准专业的科技资政服务 (一)强化科技战略研究基地建设质量。制定实施科技战略研究基地工作要点,围绕科技管理服务等方面,精准开展了科技管理规律探索研究,提出各类决策咨询建议100余条。围绕科技创新生态等方面,深入开展了创新发展理论研究,全年编印《科技智库建议》11期,其中1项研究成果被市政府专报信息采用并得到市领导肯定性批示,2项研究成果获局领导肯定性批示,1项研究成果被市科协《院士专家建议》刊载。基于不断深厚的学术积淀、日益提升的资政水平,在重庆日报思想周刊发表《重庆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如何作为?》等理论文章2篇、核心期刊发表专业文章6篇,获发明专利、软著3项;对新质生产力的深入解读,被重庆日报等3家单位联合评为年度理论热词并对外发布,产生了较强的资政作用。 (二)扩大科技信息领域学术影响力。加强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等科技信息领域顶级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首次承办了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全国计算机信息管理学术研讨会,围绕“AI赋能的科技情报工作和学科建设”主题,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大讯飞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190余人参会,30余位行业高层次知名专家与会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心推动科技战略研究基地建设注入了新动能。组织开展“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共享e路行”重庆专场活动,推介重庆特色科技资源和检验检测能力;与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共享相关单位深化交流合作,探索在资源共享、标准建设、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等方面建立更深的联系。 (三)提升科技创新指数公信力。公开发布《重庆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23》,构建了涵盖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对重庆市和38个行政区县创新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科技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等机构专家对报告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反映重庆科技创新水平成效的有效性给予充分肯定,报告的综合评价结果首次纳入科技创新报表指标体系及评价内容。中心帮助多个区县根据评价反映情况,理清提升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路举措。科技日报、重庆日报、重庆新闻联播等媒体进行了专门报道,特别是重庆日报用近四分之三版进行了详细报道,市政府官网、学习强国等30余家媒体相继转载,引发热烈反响。 (四)加强科技创新监测组织力。按时圆满完成科研机构研发活动统计、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调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执行情况和跟踪调查3项国家专项统计调查任务。编印《2022重庆科技数据快报》《重庆科技统计年鉴2022》《重庆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22》。开展科技统计调查培训,深入区县科研机构、企业指导研发统计工作,全年培训科研机构354家。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全年编印《科技智库建议》11期,其中1项研究成果被市政府专报信息采用并得到市领导肯定性批示,2项研究成果获局领导肯定性批示,1项研究成果被市科协《院士专家建议》刊载。基于不断深厚的学术积淀、日益提升的资政水平,在重庆日报思想周刊发表《重庆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如何作为?》等理论文章2篇、核心期刊发表专业文章6篇,获发明专利、软著3项;对新质生产力的深入解读,被重庆日报等3家单位联合评为年度理论热词并对外发布,产生了较强的资政作用。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
填表人: 李俊 联系电话:17323887030 报送日期:2024年02月27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