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666436644F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3 年度)
单位名称 |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实施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开展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开展社会服务开展大学文化建设负责学校内部运行管理工作 | |||
住所 |
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盐井坝 | |||
法定代表人 |
郭光亮 | |||
开办资金 |
18100(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68346.74 |
74420.67 | |||
网上名称 |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
从业人数 |
556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况 |
按要求执行完毕。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一、教育教学方面一是专业建设不断加强。全力实施“双高计划”建设,加强质量工程建设,强化过程管理,细化分解任务落实,按月打表推进。2023年取得省部级及以上标志性成果118项,累计达到283项。已申报生物制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金融科技技术3个高职专科专业,成功申报网络新闻与传播专本贯通专业等一批紧缺新专业,目前,学校专业数量已达到40个,其中,理工医卫类专业22个,占比55%。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专业群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完成35个专业(含3+2二年制专业、扩招)的人才培养方案审核、汇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源头得以保证。2023年共立项10项市级教改项目、17项校级教改项目,共结题11项市级、17项校级项目。二是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深化。成功立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巴蜀非遗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项目。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评选校级课程思政典型案例7个、校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6个。扎实推进课程矩阵建设,立项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线上一流课程2门、线下一流课程1门、社会实践课程1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1门,认定市级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立项市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建设项目2项。联合巴南区教委和重庆理工大学,成功申报全市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建设单位。三是技能实践成效凸显。2023年我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三等奖1项,重庆市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6项,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市选拔赛银奖1项、铜奖3项,获得重庆市乡村振兴创新创意大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得挑战杯获市级特等奖1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4个,“挑战杯红色专项”比赛中获三等奖1个,学校学生技能水平显著提升。职业技能认定更加完善,持续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结合“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重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课程作为突破口,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统筹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现已覆盖专业13个、在校学生800余人,通过率达到95%以上。 二、科研服务方面 一是科研创新成果培育显著。教师本年度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6篇,出版著作类(含教材)45部,获得市级科研成果奖18项,新成立院级大师工作室1个,结合专业申报并获得知识产权类项目40项。二是科技转化服务卓有成效。以服务中小微企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究、技术改进、技术推广、产品开发,持续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本年度共引进横向课题15个,合同金额超过300万;完成科技服务讲座14次;以厅局级党委和政府名义采用并推广的成果15个;获得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职业标准开发与认证2项。三是科研平台支撑有力。新获批市社科规划项目1项,市教育规划项目4项(其中重点1项),市教委科技项目13项(其中重点3项),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5项,市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5项,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1项。四是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在车田乡学校设立的乡村振兴学院(培训基地)开展科技服务培训。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和旅游教育协同发展,组织召开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和旅游产教联盟年会暨文化旅游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打造成渝地区文化和旅游职业教育、产业发展升级版。学校主要领导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上代表重庆高职院校进行了交流发言。学校参加了“成渝RCEP跨境贸易中心启动仪式暨成渝RCEP跨境贸易论坛”,与成渝跨境贸易中心和菲欧坦(重庆)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为进一步助力全市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对外交流方面 一是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合作项目监管力度,全面梳理校企合作项目,梳理校企合作单位144个。联合巴南区,共同成功申报市域产教联合体1个;联合校企合作单位,牵头组建全国物联网与人工智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文化与旅游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个;申报汽车零部件、数字教育市级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2个。联合同方鼎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工信部“创客中国”赛道,学校承办第八届“创客中国”大数据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出席大赛。主动拜访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网联、工信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信息中心)、创客中国大赛秘书处、网络安全产业推进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等部门,积极争取共建职业培训认证基地。二是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国际水平。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学校承办首届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合作研讨会,牵头建设“一带一路”电商谷(重庆)国际合作中心。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达成合作共识并签订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提升学校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出席参加中韩友好合作院校教育国际交流研讨会、重庆市职业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研讨活动、中非(重庆)职业教育联盟重庆—非洲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发展对话会等国际合作会议活动,有效搭建起学校对外交流合作渠道。积极参与申报“埃塞俄比亚国家岗位职业标准开发项目”,立项建设“护理技术员5级(NTQF Level V)”,积极申报第一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中心南亚中心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职业标准开发暨斯里兰卡数字经济职业标准开发双认证项目”,开发“电子商务5级”职业标准,参与开发“市场营销管理6级”“电子商务6级”两项职业标准,高质量助力推动“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开展线上对外培训项目,开展中泰合作“中文+职业技能”电子商务项目精英培训班,有效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三是积极面向社会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围绕育婴员、保育师、养老护理员等职业,组织开展了6轮考评员培训,55名老师获得证书。开展6批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完成技能等级评价314人。不断完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平台,与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科技大学等主考院校开展合作,持续创新自考教育“线上教学+远程教育”模式,自考乐线上学习平台现已突破1000人次。与永川高级技工学校就学前教育专业开展成人教育合作,录取41人,目前在籍学生已达93人。 四、学生管理方面 一是“五育并举”育人成效提升。以培育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五育并举能力建设为突破口,以辅导员技能大赛为抓手,以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和培育为平台,探索创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升心理育人工作成效。学校“田静辅导员工作室”成功入选市级辅导员工作室,并加入“成渝同舟辅导员工作室矩阵”。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打造一公寓一品牌一特色的生活园地,持续推动学校学生活动中心建设。围绕专业特色结合第二课堂,引导鼓励学生把专业知识、技能、文体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显著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二是学生帮扶资助服务扎实有序。构建“济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的双线资助工作体系,搭建国家奖学金评审大会、资助育人主题系列活动、主题班会、院长午餐会、学生座谈会等育人平台,教育、引导学生重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念。全年共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2043.5万元,发放综合奖学金107.3万元。学校购买校方责任险12873人,参保金额11.6万元;认定2115人为困难大学生,享受“0元申报”城乡医疗保险医保资助政策。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创新局面。初步构建“社工+思政+心理”交叉式育人体系,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形成133工作格局,在服务、赋能、活力三方面开创新局面。积极筹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巴南医院签订医校合作协议2个,成立心理健康社团1个,形成了心理普查、团体辅导、重点监测、个案转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获得市级以上媒体报道4次,校园官网报道3次,自媒体推文21条,参与重庆市第十四届大学生心理成长论坛我校作品获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提交案例4篇。完成心理健康测评3次,覆盖率达100%,开展心理健康主题培训3次覆盖400人,开展心理健康团辅8次,覆盖260人,完成5.25心理健康活动,1500余名学生参加。四是招生就业工作高质量开展。共投放招生计划5000名,录取考生5124名(其中,中职转段124人),报到4731名(其中,中职转段118人),报到率达92.33%。坚持将就业工作放在重点工作突出位置,举办和参与大型双选会2场,中型双选会5场,专场招聘会20余场,网上双选会6场,岗位覆盖信息技术、学前教育、医疗器械、金融投资、社区社工、文化传播、管理营销等多个行业,约12000多个岗位,及时约谈就业率较低二级学院负责人,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达到91.33%。 五、办学治校方面 一是构建立体化依法治校大格局。建立健全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不断推进制度“废改立”。着力构建法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门分工负责、法治联络员配合联动、师生协同参与的法治工作机制。加大审计力度,对24项重点工作和项目开展专项审计,强化发现问题整改,建立台账销号制度。建立审计与纪检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合同合法性的审查管理与二级部门分散采购的流程管理。构建“一廊一园一栏一地”法治宣传教育矩阵,赋能做强法治教育精品。坚持日常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把法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日常管理教育。引导师生参与各级各类法治主题相关活动,教师获得各类省(市)级以上奖项3项,学生获得各类省(市)级以上奖项6项。二是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有效落实教师科研评价,以质量为导向、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标准,加大教科研与教育研究、德育研究、管理研究的融合力度,探索建立教师参与行业企业技术技能服务、参与政府咨政研究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启动教师考评评价办法修订。大力推进学生评价改革,对接国家教育标准,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探索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搭建适合人才多元化发展的培养通道;全面推进“三教”改革,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联动,健全完善学生成长台账,定期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活动,将台账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注重学生劳动教育,系统设计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与劳动育人体系机制,独立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推进选人用人评价改革,完善教师选聘准入制度,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按需引进具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以及急缺紧缺型适岗人员;加大高层次人才激励力度,修订《教职工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管理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评定办法》等文件,有效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2021年11月12日—2026年11月12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
填表人: 袁斌娥 联系电话:18584596364 报送日期:2024年05月23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