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县竹贤乡蜿蜒曲折的下庄天路
梁平区蟠龙唐家坡农村公路波形护栏
重庆,作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于一体的超大山地城市,其农村地区的交通发展承载着特殊而重大的使命。
近年来,全市交通系统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公路发展的重要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将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重庆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巴渝大地上奋力织就了全国前列、西部最密的农村公路网,让一条条大道如玉带般串联起万千巴渝和美乡村。这些公路,不仅彻底改变了农村地区的面貌,更成为了承载百姓致富梦想、提升幸福指数、凝聚党群民心的振兴之路。
绘就通达四方的新图景
高质量推进公路建设
重庆独特而复杂的地形地貌,曾是农村地区公路发展的最大阻碍。高山林立、沟壑纵横的自然条件,使得农村公路建设成为一项艰巨的挑战。然而,巴渝儿女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智慧,书写了新时代的交通传奇。
巫山下庄天路便是其中最感人的篇章。这条在悬崖绝壁上历时七载、人工凿就的8公里长的农村公路,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村民们改变命运的“生命通道”,彻底打破了村庄“与世隔绝”的状态,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愚公移山的精神。
“十四五”以来,重庆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投资超过332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6万公里。如今,全市村民小组通达率达到100%、通畅率也达到了97.6%,乡镇通三级公路的比例达到87.02%,路网密度达到203.5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
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现代化农村交通运输网络的全面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交通大动脉和毛细血管得以互联互通,农村交通出行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为了持续推动农村公路的高质量建设,重庆创新推行“资金保障一盘棋”策略,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同时稳定市区两级财政资金的保障力度。市级财政按照50%的比例承担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补助资金,极大地调动了区县的建养积极性。
构筑安全便捷的生命线
精细化提升公路养护
公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初始的修建质量,更在于精心的养护与高效的管理。为此,重庆全面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重庆市全面实施农村公路“路长制”工作方案》。目前,所有区县均实现“路长制”全覆盖,共设置了1.9万名路长,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责任体系,确保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
在安全保障方面,重庆率先在全国实施了农村公路安防工程。补助标准从最初的4万元/公里逐步提升至最高18万元/公里。“十四五”以来,重庆累计投入50余亿元,实施了2.62万公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此外,重庆还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320余座,危桥比例逐年降至0.5%,一二三类桥梁比例达到历史最佳水平。这些举措全面提升了农村公路安全水平,让群众走上了“放心路”。
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养护的智能化水平,依托“数字重庆”建设,通过数据实时共享,打通了跨部门、跨层级协作的堵点,构建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智管机制,实现公路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目前累计巡查公路42万余次。这个智能化的管理系统,集多维信息于一体,形成了高效的风险闭环管理模式,实现了对农村公路的精准监测、预警和快速处置。
同时,重庆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出台《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重庆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编制《重庆市美丽农村路建设指南》《重庆市小交通量农村公路设计通用图》等技术体系,目前正在推动《重庆市农村公路条例》出台,为建设美丽渝路谋篇布局。
铺就一条条幸福路、致富路
多元化促进产业融合
农村公路的价值,已远超其单纯的交通功能,它已然成为连接城乡、带动产业、惠及民生的关键发展动脉。重庆积极推行“农村公路+”融合发展模式,将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巴渝百姓铺就了一条条致富奔康的幸福路。
例如,涪陵区白武路将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森林花园和大木花谷等著名景点串联成线,实现了生态建设、全域旅游、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发展,获评2021年度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通过创新模式,重庆已建成一大批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有效激活区域资源,推动山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加速转化,基本实现3A级旅游景区、市级重点工业园区通双车道。截至目前,重庆11个区县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3个区县成功创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全国示范县,4个区县入选全国“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案例。
同时,重庆持续开展“邮运通”建设,深化客货邮融合发展,构建了集寄递物流、农村电商、普惠金融等于一体的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打通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让城乡物资流通更加顺畅高效。
此外,为促进就业和农民增收,我市指导区县在农业农村交通基建领域推广以工代赈项目909个,总投资约30.7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8万个,带动人均年增收超万元,真正实现了交通建设与民生福祉的同频共振。
链接>>>
解读《农村公路条例》
法治护航乡村路,振兴发展再提速。7月16日,国务院公布《农村公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定于9月15日起施行。作为农村公路领域的首部专门行政法规,旨在全面提升建设、管理、养护、运营水平,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交通保障。
一、总体思路与政策保障如何体现?
《条例》的制定,立足农村公路实际,旨在适应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它明确农村公路是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强调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坚持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并重。在政策保障上,明确县级人民政府承担农村公路发展主体责任,经费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并纳入预算,同时将用地需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确保了要素供给。
二、路网质量、管理养护与安全保障有哪些新举措?
《条例》聚焦提升农村公路的硬件和软件水平。在路网质量方面,要求以提档升级为重点,新建公路需符合技术等级,现有不达标路段应升级改造,并由国家层面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在管理养护方面,划定建筑控制区、严治超限运输、规范工程占用,并鼓励设置电子监控、整治路域环境;养护则建立县级政府责任制,鼓励农村居民和专业单位参与。安全保障方面,通过日常巡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重点关注急弯陡坡等危险路段)、加强应急防灾能力建设,并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全面提升安全水平。
三、如何发挥农村公路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方面的作用?
《条例》着力拓展农村公路服务功能,推动其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它要求农村公路建设与国省道衔接协调,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同时,鼓励地方政府推动农村公路与沿线的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配套设施一体化建设,促进公路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此外,政策完善将加快农村货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客运可持续运营,最终实现客运、货运、邮政快递的融合发展,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