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区智慧城市数字指挥大厅
“抓人才”就是抓发展,“谋人才”就是谋创新。
永川区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行动计划,以建设“近悦远来”人才强区为着力点,开创了人才工作新局面。
在今年智博会期间,永川2021智博会专场签约仪式现场,已入驻永川的科大讯飞追加投资,将数字人才培养地西南总部落户永川,将立足永川、面向西南城市的高校开展实训、竞赛等,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永川今年以来坚持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强区结出的硕果。
截至目前,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16.7万余人,科技、教育、人才等工作均取得较大成效,永川正成为优秀人才的向往之地、集聚之地、创业之地。
党管人才
开创人才工作新格局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赋予永川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西部职教基地的功能定位。
永川要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西部职教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为此,永川立足自身条件,坚持高位推动,健全党管人才领导机制,开创了新格局。
永川认真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区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库,定期走访慰问,开展联系服务工作。
在区领导的示范带动下,永川区各镇街党委(党工委)纷纷建立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不断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区级各部门不断推出“识才、爱才、聚才、用才”的具体政策举措,谈人才、用人才、抓人才工作的意识显著增强。
此外,永川区还出台了《重庆市永川区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七大行动23个专项。每年制定全区人才工作要点,对标对表建立了项目化、清单化的工作台账,细化具体考核指标,区委组织部定期开展督查,一项一项销号落实。全区人才工作发展蓝图得以有力推进。
引育并重
集聚人才实现新突破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
2021年7月11日,永川区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就共建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西部分园项目签署合作协议。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产业板块首次走出中国人民大学的示范案例。双方将以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为窗口,共同推进西部分园建设。
永川能受到中国人民大学青睐,并非偶然。近年来,永川对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结合永川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部职教基地需求,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行,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并举,外引和内培并重,集聚天下英才。
聚焦“高精尖缺”,集聚高层次人才。永川依托智博会、重庆英才大会等市级重大活动,会同在永川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等14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受聘为永川特聘专家,全区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达196人。特别是重庆英才计划实施以来,黄伟九、毛得宏等21位优秀人才成功入选,永川区入选人数居全市各区县前列,在全市范围唱响了永川英才“好声音”,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的人才发展格局逐步显现。
助力产业提质,引育技术人才。永川围绕智能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重点产业发展,着力引进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骨干人才和产业紧缺专业人才。先后组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大型招聘活动,3年来对接招录各类产业人才2.5万人。
聚焦重点战略,推动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永川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先后组建重庆市大数据产业人才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联盟等18个人才协同发展载体,区内院校同成都、重庆主城区等地30余所大学、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与200余家规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集聚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47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187人、博士研究生等青年人才9600余人,共同研发推出数字仿真人系统、智慧城市集成系统等一大批成果,有效促进了人才交流合作,形成了“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浓厚氛围。
创新驱动
激发人才双创新活力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载体,离不开企业,离不开人才。
近年来,永川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提升,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领军企业。华为(永川)联合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中国人民大学、西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相继来永川建设技术研究院;百度西部智能驾驶测试场获批重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十大应用场景,多项研发科技成果获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全区科技创新发展迈进了新阶段。
永川聚力高水平打造国家级创新生态圈。围绕“创新驱动中心、产业升级引擎”总目标,按照“一核两翼”总体功能布局,打造“三区一城”国家高新区。百度智能驾驶测试中心、航天科工数字孪生城等一大批优质项目入驻,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服务公社”、职教创新创业升级版等工作得到国家评估组的高度认可,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产业+科技+职教+金融”创新创业形态,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永川聚力高质量建设科研创新平台,重点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快培育重点科技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倍增计划”,设立高新技术培育专项,累计投入2200万元,成立永川高新技术企业协会,联合开设“新经济大讲堂”,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近5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63家,科技型企业总数达907家,2021年研发重庆市重点新产品16项,新产品销售收入占57.5%。
产才融合
职教提质谱写新篇章
前不久,重庆文理学院“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关键技术及应用推广”成功应用于生产线,新增产值超过100亿元;PDE5抑制剂一类新药成果转让3000万元并完成产业化,实现了人才、院校、企业的多赢。
近年来,永川区扎实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7所大中专院校与258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员工走进课堂,将企业运行情景和真实项目引入教学;职校教师走进企业,将业界前沿技术与案例融入教案。学校牵手企业,教学内容与企业最新的理念和技术挂上了钩。
办学水平显著提高。永川建成科大讯飞大数据学院、华中数控智能制造学院等二级学院(产业学院)12个,鼓励职业院校整合资源、抱团发展,积极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创新,加快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国家级科技研发及服务平台5个、市级以上人才发展平台87个,形成以环重庆文理学院创新生态圈为中心,辐射带动汽车产业生态城、中德(重庆)智能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及周边院校的创新生态圈。
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永川紧密围绕全区重点产业发展,坚持政府、企业、院校同向发力,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院校主动对接大数据智能化、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等重点产业集群,精准开展人才培养。
深化改革
展现“近悦远来”生态新风貌
近年来,永川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相继制定出台《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永川英才培育引进激励办法》,全区人才政策体系日渐完善。正酝酿出台《永川区关于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的若干支持措施》《永川英才服务管理办法》,进一步整合规范全区人才政策,细化落实人才服务措施,形成完备的“引”“育”“用”“留”人才政策体系。
大力开展人才服务提升行动,全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积极贯彻落实《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建成全区“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对照市级人才激励政策,配套兑现落实“重庆英才计划”人才奖励1200余万元。优化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新建改建人才公寓达2600余套。创新建立党员干部“四帮一体验”工作机制,先后选派17批1174人次服务专员进驻院校、企业,帮助申报和咨询政策1073项,解决困难问题1109个。
今日永川,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全面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以“永立潮头”进取精神、“海纳百川”博大胸怀,聚四海八方英才,努力在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中体现新担当、实现新突破、展现新作为。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