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区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汇聚发展新动能
合川好风光。
合川区立足于市委赋予的“主城都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节点”新定位和“加快融合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努力在推进主城都市区发展中展现新作为”新要求,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全面对标国际先进,在优化营商环境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持续发力,着力破解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问题,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和获得感。
完善机制 加强联动
构建政商关系新格局
区级层面强保障。成立了合川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区长任组长、相关政务及要素保障部门为成员单位,下设19个专项小组,统筹协调全区营商环境工作。出台了《合川区优化营商环境十严禁》《合川区优化营商环境五项制度》《关于持续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强化政企互动,开展精准帮扶重点工业企业达产增效行动,建立区领导联系100家重点企业制度,全覆盖实地走访企业,主动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
部门联动增合力。相关部门结合职能职责,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30余件。如:区法院与区工商联签订《关于依法平等全面保护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备忘录,协同保护市场主体;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依法平等全面保护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联动机制》,进一步夯实沟通联络、联合走访、诉调对接、执行协作、联合普法、信息通报等六项机制,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司法保护力度。经信、财政部门联合出台《合川区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若干措施》;检察院、工商联联合出台《关于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
精准施策稳外资。建立集信息、调度、协作等为一体的外资招商联动机制,强化与市商务委、市中新项目管理局、市外商投资协会等部门及协会的联系,定期归集全区产业规划、招商信息、专属政策、活动计划等情况,实时匹配分享外资项目信息。扎实推进“行政服务管家”、区领导联系外资企业等制度,健全和完善外商投资投诉协调等机制,优化外商服务流程体系。创新开展外资企业“三送一访”服务,走访金克罗夫、嘉彰科技、百德行置业等外资企业5家,与企业一道研判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坚定企业投资信心,促进金克罗夫计划增资扩股110万美元、百德行置业新增合同外资2100万美元。跟踪对接新加坡赛得利无纺布、重庆萨固密防水卷材等项目3个,达成协议投资1.8亿美元。为外商提供“线上+线下”全流程保姆式服务,推动萨固密等外资企业在落地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透明公开 便捷高效
营造亲商安商新环境
营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围绕自然人从出生到后事等10个阶段,法人从准入登记到注销登记等7个阶段,共梳理出45个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套餐,套餐办理时间减少85.73%,跑动次数减少85.82%,办理环节减少86.48%,申报材料减少57.82%。今年以来,累计办理“一件事”套餐1.8万余件。融合线上线下,联动服务平台,推动“四端”同步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大厅端1492项、“渝快办”PC端1546项、移动端970项、自助端1649项。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办理,实现跨区县通办311项,西南五省“跨省通办”148项,“全国通办”140项,今年以来,共办结“通办”事项1.2万余件。深入推进重大项目“帮办制”,完善服务企业“绿色通道”,建立专业帮代办队伍,负责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链条审批服务,今年以来,工程建设领域共受理代办383件。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持续开展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全面清理设置非必要条件排斥潜在竞争者行为,对存在招标限制性条款问题的9个项目进行整改,废止文件1个,修订文件1个,保障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规范政府采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切实保障政府采购活动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宗旨,及时发现纠正采购人招标文件设置对市场主体有指向性和偏向性要求,依法处理供应商投诉事项,确保市场主体公平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畅通市场准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确保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推行经营场所登记申报承诺制和食品药品经营许可“当场办”,今年来,新增市场主体6603个,通过经营场所登记申报承诺制办理登记市场主体2485个,运用“当场办”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1821个。
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健全权益保护机制,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健全沟通联络、联合走访、诉调对接、执行协作、联合普法、信息通报等六项机制,推广“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建立人民法庭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对接的“一庭两所”矛盾纠纷联调机制和法企对接机制。构建行业监管部门与综合监管部门协同监管机制,联合17个部门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拓展消费者维权渠道,成立消费维权投诉站,2021年全年处置投诉举报3700余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84.62万元。推进“万所联万会”和“法治体检”进企业活动,指导律师事务所与42个商会签订义务法律顾问合同,组织律师服务团上门对26家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依托民营企业咨询服务岗,为企业提供法律建议65条,解答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法律咨询265人次。
促进落地 提升档级
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强化落地项目推进。强化全流程、全方位服务,构建招商引资项目“招、落、建、投”一体化工作体系,对重大招商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推进机制,促进项目高效签约。建立健全由落地平台牵头,相关主管部门协同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各职能部门通力配合,在土地供给、资金统筹、要素保障等方面及时给予企业帮助和支持,确保按时开工竣工,招商项目服务工作日趋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如:投资8亿元的中铁重庆装配式建筑工业化项目从征地报件到进场施工仅用时142天。
提升平台承载能力。按照产城融合思路,大力推进草街网络安全产业城、天顶汽车城、南溪医药健康产业城、渭沱物流城“四大产业城”市政基础设施、标准厂房、人才公寓、研发楼等建设,适量滚动推出标准地出让。大力招引教育、医疗、商业等服务设施,进一步夯实完善各产业城综合配套功能,打造自主创新活跃、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产业新城,提升平台吸引力和综合承载能力。精准规划,适时推进龙市农产品加工聚集区、三汇——双凤片区建材聚集区、钱塘机械加工聚集区、双槐热电循环聚集区、太和消费品工业聚集区等5个特色产业区建设。
落实稳企惠企政策。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市级的政策要求,结合区情实际,全面精准定制了政策“大礼包”,相继研究出台贯彻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50条、促进消费恢复发展19条等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系列退税减税降费等稳企惠企政策,在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方面退缓税6.83亿元,为2万余家市场主体提供金融信贷金额105.36亿元,落实人社领域纾困惠企政策及减负资金0.7亿元。开展落实稳企惠企政策集中攻坚行动,累计走访企业3260家,帮助企业办理解决政策落实、行政服务、用地、用工、要素保障等各方面困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