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发布“十四五”成绩单,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逐年提升,2024年已达到6.2%,总量达到1.98万亿元,贡献全市40%的固投、60%的GDP、80%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量、90%的新增就业。
一连串耀眼的数据背后,是重庆持续向好的营商环境。
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近年来,重庆加速出台《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7年)》,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其中,江北区不仅提出“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还连续四年在全市营商环境中持续领跑,成为重庆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典型“样本”。
窥一斑而知全豹。江北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密码,正是重庆打造西部地区营商环境排头兵的生动缩影。
四年“开年第一会”,都讲营商环境
2025年2月5日,江北区会议中心华灯闪烁,座无虚席。当天,江北区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在此隆重举行。
自2022年起,江北区已连续4年将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作为“开年第一会”,向全社会传递江北区持之以恒重视营商环境、驰而不息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大会现场,江北区让企业坐C位,为企业家戴大红花。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被授予“2024年度经济贡献企业”,昆仑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获评经济贡献新秀企业,长安汽车金融有限公司等企业获评创新企业,中铁物贸集团智慧物流全国总部项目等荣获招商引资十大项目。
2025年2月5日,江北区行政会议中心,该区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现场,企业代表上台领奖。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智飞生物成立二十余年来,始终扎根江北,在江北不断发展、壮大,公司的发展历程也是江北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会场,刚刚领完“经济贡献奖”的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蒋凌峰身披喜庆的绶带,笑脸盈盈地告诉记者,这份成绩的背后多亏江北优质的环境和服务。
“举个例子,大家知道,我们是做疫苗产品的,疫苗的存储及运输安全,可以说是公司的‘生命线’”。智飞生物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解决这一最迫切的问题,江北区港城园派出所在公司物流基地设置了智能巡检系统,派出所民警每日都会到公司的物流基地巡逻,为企业的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是江北的‘一号改革工程’,除了开年第一会,我们持续迭代政策,推出一揽子改革举措。”江北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屈亚军表示。
早在2022年,江北就发布了《打造最优营商环境10条措施》,瞄准靠前服务推出涉企“服务套餐”。比如,建筑许可实行跨前服务,供地环节开辟绿色通道,实现交地即交证;不动产登记设置企业专窗,专人专窗帮办,实现企业不动产登记、交易、纳税同步办理、领证。
2024年,江北又迭代升级出台《打造最优营商环境20条》,以数智赋能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实现60个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50%的事项实现智能导办,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达90%,全程网办率达到65%。
然而,营商环境的优化,不可能“一张药方管到底”。
“当下,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期待,正逐渐从‘少跑路、少走程序、少交材料’等‘基础款’,上升为权益保障更加充分、市场竞争更加公平的‘升级版’。”屈亚军表示,为此,2025年江北启动优化营商环境“九大专项行动”。
比如,“对标先进优化提升专项行动”着力拓展政务服务边界,嵌入式打造园区政务服务专区,梳理5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园区,构建“15分钟政务服务圈”。
“助企暖企护航成长专项行动”进一步压实责任、层层落地,区级领导对口联系165家重点企业,20个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对接约1000家“四上”企业,近万名基层网格员包片联系14万余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截止到今年8月,已累计走访经营主体超25万家次,办结困难诉求超2.1万件。
建产业链专班,提供全周期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不只是开会,也不能只出台政策。对于政策的执行力度和兑现速度,最能体现一个地方优化营商环境的优劣。
瞄准这一关键点,江北区建立了“产业链专班”,从招商到入驻,从落地到成长,江北区提供全周期服务。
“以前,由于受限于产业板块划分不科学、招引目标不清晰,招商方向与区域产业链整体布局不匹配,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同时,企业服务因缺乏对不同产业需求的深度洞察,多停留在基础事务层面,服务效能大打折扣。”江北区招商投资局副局长苟景萍分析。
为此,2024年起,江北区尝试按产业链建立招商专班,围绕现代金融、商贸流通、先进制造、数字产业四大支柱产业,细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等10个招商专班,按图索骥补全产业链,为企业提供“专家式”的“管家服务”。
专班由产业链涉及的主要部门构成,这些人懂产业、懂政策、懂经济,最能把准企业的“脉”。以金融产业链专班为例,该专班就由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管委办牵头,联合区科技局、财政局组成,实现区级资源最大集成和最优配置。
得益于“产业链专班”的精准出击,落地江北的重庆三未信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三未信安”)总经理胡昕,就直呼“三个没想到”!
时间回到2023年6月,作为国内主要的密码基础设施提供商,总部位于北京的三未信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未信安”)谋划在重庆布局。然而具体落在重庆的哪个区,三未信安却拿不定主意。
得到消息后,江北区信息服务产业链专班快速反应,区经济信息委、区大数据发展局负责人主动找到三未信安洽谈。他们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告知三未信安,江北区汇聚了3300多家软件企业、从业者高达近1万人,大量的系统开发商、集成商、代理商都将是三未信安的下游企业。
“第一个没想到,是没想到江北区招商团队这么专业。我们选择落户江北,确实是因为江北区的产业集群优势打动了我们。”重庆三未信安总经理胡昕回忆,很快,企业就落地江北科金中心。
“第二个没想到,是因为一个项目申报。”胡昕说。
2024年,重庆市大数据局启动中新信息通信媒体联合创新发展资金项目申报。当时,重庆三未信安并不知情。但因为产业链专班十分了解企业从事的业务,江北区大数据局工作人员立即想到重庆三未信安正在打造的一站式跨境数据安全服务平台,完全符合条件,于是主动找到企业,耐心指导申报事宜,帮助企业成功拿到100万元资金支持。
“第三个没想到,是因为办公场地。”胡昕告诉记者,今年初,重庆三未信安准备购置新的办公场所。得知消息后,江北区大数据局主动靠前服务,考虑到企业正积极开拓跨境业务,帮助企业选址在位于重庆自贸试验区的江北嘴,并协助价格谈判,2000平方米的场地比预期便宜120万元。
重庆三未信安享受的“服务到家”并非个例。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江北区以产业链专班为抓手,成功招引项目83个,签约金额614.83亿元。
多一些“企业视角”,做到“靶向发力”
当前,各地都在优化营商环境,除了江北区的产业链专班,重庆各个区县也八仙过海,各种形式、各种创新层出不穷。
但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而要真正做到急企业所急、办企业所需,就需要政府部门多一些“企业视角”。
比如,资金,就是许多企业最头疼的事。
为此,江北区充分发挥金融资源富集优势,加速银政企对接,帮助解决资金麻烦。
2025年1月,随着一笔1300万元的资金到账,重庆天人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人汽车”)投融资总监龚敬静终于舒了一口气。
原来,天人汽车是一家位于江北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主要为长安汽车、长城汽车、福特等十多家车企提供扭力梁、仪表盘支架等零部件。但由于货物回款周期等问题,天人汽车流动资金曾一度承压。
了解到情况后,江北区经济信息委工作人员主动联系融资机构,推荐江北区农业银行支行主动上门服务。基于企业良好的经营状况,银行制定了“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相结合的方案,以低于市场行情0.4%的利率优惠完成贷款。
“这笔贷款确实是一场及时雨,企业将其用于原材料购买,有力保障生产,助力企业上半年营收实现1.4亿元。” 龚敬静表示,更为关键的是,盘活的资金流还帮助企业拿到了长安新项目,预计年底即将实现量产。
除了为规上企业纾困解难,江北还瞄准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精准滴灌”,在街道、商圈、园区等区域布局建成金融服务港湾44家,吸引24家银行机构参与,累计授信超175亿元,为近1.3万户经营主体放款超140亿元。
和“融资难”一样,“涉企检查多”也曾一度普遍困扰企业,加重企业负担,影响正常生产经营。
为此,江北区严格规范涉企执法,实施“综合查一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执法推行“预约检查”“扫码入企”,检查频次降低30%。同时,开展“柔性执法”,对15个领域365项涉企轻微违法行为实施“首违不罚+轻微免罚”,为经营主体搭建容错空间。
此外,生产要素成本高,也是不少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面临的“老大难”。为此,江北区围绕“电、气、水”等难题综合施策,千方百计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比如,利润薄、经济实力弱的小餐饮户就是重点群体,压缩成本对保持正常经营至关重要。2024年,江北区经济信息委精准锁定约400家具备条件但安全意识薄弱的小餐饮户,打出政企协同降本“组合拳”:燃气公司大幅让利,区财政补贴安装费50%,用户仅承担小部分,有效降低用气成本。
“以前装燃气要3万多元,政府补贴后只花了1.4万元!”9月10日,寸滩街道荣昌铺盖面店主邢先生见到记者,笑得合不拢嘴,“现在,再也不用搬煤气罐了,每个月用气成本降低一半。”
截至2024年底,450户餐饮店已经完成燃气改造,改造后商户用气成本降低50%,市场竞争力和安全感显著提升。
有的放矢的精准出击,效果立竿见影。2024年,江北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近980亿元,增速居全市第1。截至今年上半年,该区民营经济主体达14.22万户、占全区经营主体总量的98.27%,新增民营主体1.53万户,上市企业数量与市值稳居全市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