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典型案例
1.勿入“0元周边游”陷阱,谨防“贪小利吃大亏”。
案例:游客李某参加“竹海0元游”,途中被强制要求缴纳35元的景区交通车费、免费团餐变成自费餐、星级酒店变成招待所、景点全部变成购物店。
提示:莫轻信“不花钱能旅游”,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
2.勿入“超低价港澳游”陷阱,谨防“被甩团回家难”。
案例:白女士一行花费100元/人参加“港澳双飞5日游”,约定往返双飞、无强制消费。行程中因白女士一行购物不多,两次被导游甩团,最终在警察的协助下购买了火车票,自行返渝。
提示:莫轻信“运气来了挡不住”,切记“人不识货钱识货”。
3.勿入“金牌导游”陷阱,谨防“遇套路被卖团”。
案例:秦女士在网上通过自称“金牌导游”的小丽报名参加“重庆一日游”(包接送机和一晚住宿),微信支付200元费用。行程中,秦女士发现带团导游并不是“小丽”,且行程与约定不符,秦女士才发现自己被小丽卖给了其他旅行社。
提示:莫轻信网络“金牌导游”的温柔陷阱,切记“花言巧语皆套路”。
4.勿入“小传单”陷阱,谨防“关门洗脑买假货”。
案例:范某通过路边发的“小传单”报名参加“19.9元重庆一日游”,结果被带入购物店“关门洗脑”,老板宣称自己家缠万贯,不做生意只交朋友,珠宝打3折。范某花6000余元购买了金镶玉吊坠。佩戴后发现掉色,质价严重不符。
提示:莫轻信“路边的诱人宣传”,切记“捂紧钱包、理性消费”。
5.勿入“口头承诺”陷阱,谨防“后期处置无凭据”。
案例:田女士一行3人与旅行社工作人员张某口头约定“重庆一日游”行程,并通过微信转账支付了60元/人的费用,没有签订旅游合同。实际行程中,存在游览的景点与约定不符、增加购物店等问题。田女士通过微信和电话均无法联系上张某,也不知道自己参团旅行社的名称,无法反映情况,吃了哑巴亏。
提示:莫轻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切记“签字画押才牢靠”。
6.勿入“免费体检”陷阱,谨防“被误诊买神药”。
案例:张大爷参加某公司组织的免费旅游,途中进行了所谓的“免费体检”癌症筛查活动,被诊断出患有前列腺癌,随后花两万余元高价购买“红豆杉特效药”。回家后,去正规医院检查发现根本没有患该癌症,发现上当受骗。
提示:莫轻信“江湖郎中免费治百病”,切记“正规医院才可靠”。
“0元周边游”“超低价港澳游”“免费体检”……你还会相信这样的骗局吗?3月14日,我市2022年“3·15”旅游普法宣传周启幕,市文化旅游委、市文化执法总队从近年来投诉案例中梳理出6类典型案例来提高游客辨别旅游误区、规避旅游风险的能力,保障游客合法权益。
本次旅游普法宣传周活动由市文化旅游委、市文化执法总队主办,以“警惕‘低价游’勿入购物陷阱”为主题,将组织开展海报宣传、重点宣讲等普法宣传活动。活动时间为3月14日—3月18日。
市文化旅游委、市文化执法总队公布了6类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以涉事游客的亲身经历警示游客,“不合理低价游”往往披着“便宜”“天上掉馅饼”等美好的“外衣”,实际却暗藏着损害游客利益的“陷阱”。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